APP下载

杨翠喜:一个民女引发的监察大案

2014-02-28

人民公仆 2014年1期
关键词:巡抚袁世凯天津

■ 焦 利

杨翠喜:一个民女引发的监察大案

■ 焦 利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管理,很早就开始探索朴素的制度化与法律化进程,提出了“善治者治吏、不善治者治民”的思想,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官之法,其中,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和监察法是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提高行政效率、整肃官僚队伍、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今天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廉政文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刊从今年起开设专栏,请焦利教授讲述我国古代治吏的故事。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3月的一天,当朝农工商部尚书、御前大臣载振,匆匆忙忙地、偷偷摸摸地、恋恋不舍地将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位美女送给了天津富商王益孙,另外还附赠一大笔银子。

要说这载振,那可是爱新觉罗的子孙,皇室宗亲、天潢贵胄。他老爸就是当时的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之职,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那王益孙呢,虽说是津门巨富,可按当时的观念,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商人排最后,你再有钱,地位也不高。

那为啥有权有势的御前大臣要给一个普通商人又是金钱又是美女的送呢?而且这个女人还是他刚刚得到不久,正在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时候,如何舍得送人呢?

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得先看看这位被送到王益孙家的女人是谁。

这个女人不寻常啊!她的故事,有人写书,有人排戏,还有人拍电视剧,以她的名字为题的广东音乐今天还在广为流传,您到网上一搜就能搜到一大串儿。就是她,引发了清末官场的一场大地震——丁未政潮。她的名字叫杨翠喜,是当时的津门名妓,红透天津卫的艺术明星。

那么,杨翠喜如何来到了“高干加高干子弟”载振的身边呢?这事说来话长,我们还得从日俄战争讲起。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获得全面进入东北的权利,开始和俄国人一起掠夺中国东北的财富了。为了保住大清朝的“龙兴之地”,朝廷派出了农工商部尚书、御前大臣载振和军机大臣徐世昌赴东北考察。载振等人考察回来以后,提出了改革东北官制的建议,即取消军府制,改设行省制。就是在东北设黑龙江、吉林、奉天3个行省,每个省设巡抚1名,管理行政事务。同时,东三省设总督1名,管理东三省的行政和军政事务。

因为东北建省,改革官制,一下子冒出来4个省部级的职位,那些大清国的官员们一个个都眼红心跳、蠢蠢欲动呀!特别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更是处心积虑、精心谋划,一心想安插亲信,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三省。为此,一方面,他设法让自己的“铁哥们”徐世昌陪同载振到东北考察,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载振等人考察路过天津的时候,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段芝贵热情接待、周到服务。

要说这段芝贵本来没什么才干,只是因为他老爸是袁世凯的朋友,而袁世凯当时是直隶总督,所以就在天津给他谋了个差事。因为段芝贵善于溜须拍马,又有老爸和袁世凯的这层关系,所以很快就升为天津巡警总管。为了完成好袁世凯交代的任务,也为了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这段芝贵接待载振一行,那可是无微不至,万般周全,吃喝玩乐样样不落。吃饱喝足了,便带着钦差大臣载振去看堂会戏,而演戏的主角儿就是红透津门、色艺俱佳的杨翠喜。

舞台上的杨翠喜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舞台下的载振盯着杨翠喜目不转睛,如醉如痴。戏演完了,载振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这一切都被善于察言观色的段芝贵看在眼里,不禁喜上心头,一条升官的妙计在段芝贵的脑海里形成了。

于是,段芝贵让他的商人朋友王益孙找到了杨翠喜所在戏院的老板,花了12000两银子将杨翠喜赎了出来,送到了载振的府上。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送完了美女,段芝贵又向天津商会会长王竹林借了10万两银子,备了一份厚厚的大礼,作为给载振的老爸、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的寿礼,送到了庆亲王府。

老子爱财,儿子好色,奕劻、载振父子各得其所,对袁世凯、段芝贵十分满意。有了这父子俩帮助,一切都水到渠成,在商量东北三省总督、巡抚的人选时,袁世凯不失时机地推荐自己的亲信。于是,段芝贵坐上了升官的火箭,由四品道员一下子被升为从二品的黑龙江巡抚,连升三级呀!

但是,没想到清政府公布了东北三省的总督巡抚名单后,舆论大哗,官员百姓都议论纷纷。特别是段芝贵,连科举出身都没有,居然当巡抚了!这在大清一代是绝无仅有的呀!这事儿不仅激起了民愤,而且激起了官愤。一位叫赵启霖的御史拍案而起,给慈禧太后上了一篇弹劾的奏折,揭露段芝贵攀援权贵,奕劻、载振父子卖官鬻爵之事。奏折上说:

“段芝贵以无功可记,无才可录,并未曾引见之道员,专恃夤缘,骤跻巡抚(一下子就当上了巡抚),诚可谓无廉耻;在奕劻、载振父子,以亲贵之位,蒙倚畀之专(倚畀就是依靠、信任),惟知广受贿遗,置时艰于不问,置大计于不顾,犹可谓无心肝!不思东三省为何等重要之地,为何等危迫之时,改设巡抚,为何等关系之事,此而变通贿赂,欺罔朝廷,明目张胆,无复顾忌,真孔子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矣!”

这个赵启霖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弹劾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领导呢?

其实,赵启霖不过是都察院一名普通的御史,当然,他是一名负责任的御史,湖南人,当过翰林,以“晚清直臣、湖湘名士”闻名后世。他嫉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上任仅1年多,就11次上奏,吁请澄清吏治、禁绝鸦片、改革教育、赈济灾民、注重实效。前一阵湖南有名的《红网》还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建议做官为人学学赵启霖》。

进入清朝以后,清朝的皇帝个个都很能干,都要实行彻底的乾纲独断,所以越来越觉得六科给事中碍事,于是,在雍正元年,就搞了个行政体制改革——“科道合并”,把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让他们和御史一起,重点负责监督百官,皇帝的事你们就别管啦!这样,“封驳”之职也就形同虚设了。所以,清代的给事中和御史尽管叫法不同,职能也稍有区别,但是拿今天的话来说,他们都是监察官,所有的监察官都是皇帝的“耳目之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即使是品级不高的普通监察官,权力也非常大,可谓“位卑权重”。除了皇帝,上至王公贝勒,下到百官小吏,他们都可以弹劾。而且是封章密劾,直达御前,就是把奏折放到一个小盒子里,贴上封条,大臣谁也不能看,直接送给皇上看。所以,赵御史这个弹劾亲王的折子不用给他的上级看,也不用经过军机处,直接就送到慈禧太后面前了。

慈禧太后看了这个奏折有何反应呢?

慈禧太后看完赵御史的奏折,对庆亲王奕劻等人非常不满,立刻下旨彻查此事!并且,不等调查结果出来,先把段芝贵的黑龙江巡抚职务给撤掉了。这是为什么呢?

拿今天的话说,那是因为对段芝贵的任命程序不合法。清代对官员的任用十分慎重,必须经过皇帝亲自面试考察,合格后才能任用。您也许会说,全国那么多官员,皇帝都要亲自面试考察,那还不得累死了?其实,在中国古代,官和吏是有严格区别的,只有那些通过了国家的选拔程序,由吏部直接任命的人才叫“官”,即“朝廷命官”;那些在衙门里当差的其他工作人员叫作“吏”;皇帝面试考察的只是那些“朝廷命官”。当然,即使这样也够累的,所以说,清朝的皇帝还真是挺勤奋的。皇帝对官员的面试考察就叫“引见”。“引见”制度始于康熙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末。皇帝对引见过的官员还会有评语,比如乾隆皇帝对纪晓岚的评语是“尚可”,对刘墉的评语是“伶俐”。乾隆皇帝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引见”制度使得清朝皇帝一直将人事权牢牢抓在手里,用谁不用谁,那只有皇帝说了才算数。

而赵启霖在弹劾段芝贵时,说他是“未曾引见之道员”。慈禧一想,对呀!这个姓段的连我和皇上都没见过,怎么能当巡抚呢?把他给我撤了!奕劻这个糟老头子,居然敢蒙蔽我,这件事一定要严查到底!

倒霉的段芝贵此时正在去黑龙江赴任的路上,一路上正洋洋得意,想着到了黑龙江怎么发财呢。没想到刚走到半路,撤职的命令下来了,而且是一掳到底,什么职务都没了。与此同时,朝廷还派醇亲王载沣和大学士孙家鼐带领调查组赴天津调查此案!

等到亦劻和载振得到消息时,慈禧命令彻查此事的谕令已经下达了。而且是派醇亲王载沣和大学士孙家鼐带领调查组赴天津调查!这位醇亲王载沣就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后来的监国摄政王;孙家鼐呢,也是位了不得的人物,他和翁同龢一样,都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这个调查组的级别可是相当的高啊!

这下奕劻父子都感到情势危急,急忙找袁世凯商量对策。袁世凯考虑了一番,对奕劻说:“王爷请放心!天津那边我自有安排。”袁世凯真不愧是一代枭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袁世凯精心谋划,使了个李代桃僵、釜底抽薪之计:为了保住自己和老爸的官位,载振不得不听从袁世凯的安排,忍痛割爱,将杨翠喜送给了王益孙,还结结实实给了他一大笔银子,为的是让王益孙写一份假证明,证明杨翠喜是王益孙给自己买来做使唤丫头的。金钱美女从天而降!王益孙捡了这样的大便宜,自然是满心欢喜,满口答应,立刻照办。

从华堂村的调查情况来看,当地传统产业的产品都各家各户在当地集市上销售,没有深加工,因而也没有远销推向大市场的可能.如当地已无缫丝厂,丝蚕生产销售的是活茧产品;桃形李生产销售的是食用鲜果,主要通过当地集市和村口的一个桃形李市场销售;白鹅则完全没有深加工,均为鲜活产品形式通过当地集市销售.

然而事情远不像这些人想的那么简单!此事被北京和天津的报纸揭露出来,引得舆论沸腾。段芝贵、载振等人因此臭名远扬。

当“美人贿赂案”曝光后,著名画家张诚先生以社会上流行的杨翠喜“明星照”为稿本,创作了一幅《升官图》,画面上跷腿而坐的杨翠喜,右手摇着一把绘有“黑龙江图”的折扇,身侧的木几上放置灵芝盆景和瓶插桂花,谐音“芝贵”,画的右下角是一个官员跪于美女脚下,看着美女用三寸金莲踢给他的一顶官帽。

天津杨柳青画店还出版了一幅《贵妃娘娘新醉酒》的年画,内容与画面都和《升官图》相似。

当时有个侍学士叫荣光,因为争设津浦铁路车站,受到舆论的谴责。那会儿的人喜欢对对联,天津某报就写了一句上联:

“荣光争设站,求荣反辱面无光。”同时,悬赏征集下联。文人们纷纷应征,其中有一联是:“载振为藏娇,千载一时名大振。”

就这样,在舆论沸腾之中,奕劻和载振的声名更加扫地。搞得载振到部里上班都觉得浑身不自在,总感觉下属们对他表面上虽然毕恭毕敬,但那些笑容总有点意味深长。

人言可畏呀!为了挽回影响,保住官位,奕劻父子只好丢车保帅了:载振不得不向朝廷自请开缺。慈禧太后毫不挽留,批准了他的请求,撤销了载振的一切职务。

赵启霖的一纸弹劾,惊了载振的鸳鸯梦,惊了奕劻的发财梦,惊了段芝贵的升官梦,可见,清朝的监察法制,特别是弹劾制度在维护统治、反腐倡廉方面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据统计,在清一代,监察官们弹劾各级官吏的上疏共有223篇,其中弹劾三品以上官员的占77%,而且弹劾生效的比例还很高。

总体来说,清代前期,其监察执法的效果比较明显,对于提高行政效率、激浊扬清、察吏安民、维持清代近三百年的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致使清代前期出现过较长时期的吏治清明。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巡抚袁世凯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一字一师
天津卷
《天津之眼》
等候袁世凯
陈县令拍错马屁
天津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
遥远的道德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