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腾飞
2014-02-28李功耀程兴瑞
■ 本刊记者 李功耀 程兴瑞
光谷腾飞
■ 本刊记者 李功耀 程兴瑞
“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1日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讲话
“光谷,光剩骨头”、“光谷,光着屁股”。十多年前,不少人这样调侃新生的武汉光谷。如今,“武汉光谷”已和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一样,成为武汉的标志。以“光谷”品牌闻名于世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每天都在演绎创新创业的故事。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光谷经济规模连续保持30%的快速增长,企业总收入连续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并在光通信、激光、数控机床等领域诞生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七成聚集在光谷,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光谷”,是光谷人的梦想。
5000名博士汇聚光谷创业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观念和思想的创新,当然,更核心的是“人”的创新。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工委书记胡立山介绍:“光谷是创新的理想之地。”在2012年,光谷申请专利7198件,平均每天20件,其中发明专利3253件,平均每天9件;注册企业达2万多家,每年以注册企业2000家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一季度新注册企业800多家,平均每天注册企业9家。
汇丰银行北美分行副总裁杨柳为考察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创业环境,在招待所住了一个多月。这里的创业环境,最终打动了杨柳。她顺利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
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2.8万项专利躺在联邦政府的文件柜里,转化成真金白银的不足5%。1980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拜杜法案》,专利如何处置,由企业、学校、发明人三方说了算。这一制度创新,将科技成果推向了市场,催化了高科技与产业的联姻热潮。
2012年8月,借鉴美国“硅谷”创新发展模式,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该“意见”全面提升光谷人才、资本和产业聚集能力,被誉为“黄金十条”。
骆清铭的团队就是“黄金十条”的受益者。骆清铭是“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研发团队负责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他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的这项专利为MOST,是专门进行脑科学研究的高科技设备,技术全球领先,主要用于科研院所与医学研究机构。历时8年研发成功,产业化后每台售价数百万元。但苦于未能产业化,2013年10月12日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被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以1000万元买断。
近四年来,武汉东湖高新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64亿元,围绕特色产业,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500多名、人才团队1500多个,173名国家“千人计划”顶尖人才、5000多名博士在光谷创新创业。目前在光谷企业工作的博士增加量超过前20年总和的1.5倍。
人才来了,项目和资本自然牵手光谷。第二批“千人计划”入选者闫大鹏博士创办的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公司,研发生产光纤激光器,打破了国外少数厂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占领国内30%的市场,迫使国外同类进口产品价格下降50%。第七批“千人计划”入选者杨代常博士创办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与武汉大学生物科学研究院、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国家项目9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项,有3类产品成功打入市场。
作为资本特区的光谷,目前集聚了21家银行分支机构,12家科技支行,成为全国高新区科技支行最集中的区域。集聚股权投资机构200多家,汇聚200多亿股权投资资本,是中部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区域。集聚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1家,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是全国高新区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胡立山这样描绘光谷发展前景:在光电子、生物、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形成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到2020年,东湖示范区将实现企业总收入3万亿元;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的“中国光谷”。
每天都演绎着创新的故事
仅2012年,光谷就申请专利10529件,平均每天29件,其中很多都是“全球首创”。
光谷正华银兴影城,银幕上正放映着成龙自导自演的《十二生肖》。当看到影片中文物窃贼用高科技手段打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赝品,替代真品偷走了铜首时,蔡道生会心地笑了。
蔡道生是光谷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电影中窃贼的手段他太熟悉了:3D打印技术。他所在的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展该项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主打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与国际同步。
滨湖公司地处光谷中首个3D打印产业园。11月13日,在该公司展示厅,蔡道生指着外观像柜子、里面分布着各种精密仪器的“3D打印机”告诉记者,只要把零件的三维数据输入电脑,按下“打印”键,零件就像植物生长一样整体成形出来。2012年初,光谷诞生了全球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机。“像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光谷比比皆是”。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自豪地说。
没有真正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大学刚刚毕业的孙文放弃分配的安稳工作,带领四个同伴贷款10万元,在光谷创办了武汉第一家激光企业——楚天激光公司。他们围绕航天用电池精密焊接的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双光路精密焊接机,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在人造卫星和神舟系列飞天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出口美国硅谷,实现了中国激光产品出口发达国家的零的突破。
今天的光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激光产业基地。光谷的创新成果早已不再用“湖北”、“华中”甚至“全国”来度量,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用“世界光谷”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对光谷的“全球首创”,东湖新区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兆忠如数家珍:全球首台数字正电子发射成像仪、全球首套“双标”癌细胞诊断仪、全球首条全自动化数控激光切管生产线、全球首台28米数控立式铣车床……这里,每天都在演绎创新的故事。
烽火科技:开创中国光通信时代
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光纤,可以同时承载9亿人通话。实现这一梦想的是位于“武汉光谷”的烽火科技集团。
1970年,全球第一根光纤诞生,人类信息沟通进入光速时代。六年后,中国第一根光纤在烽火科技前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诞生;再过六年,烽火科技开通了中国第一个光纤通信工程,中国从此走进数字通信时代。
烽火科技一直致力于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伴随中国通信事业一起成长,在民族通信产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光通信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是国内唯一集光通信三大战略技术(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器件)于一体的科研实体,经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工艺研究中心”、“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自“六五”计划以来的重点攻关项目和国家“863”项目中绝大部分光通信领域的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取得了500多项重大成果,其中144项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且,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还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全国各地开通数万个光通信工程,形成了产业规模、产品覆盖光纤通信技术、以IP为代表的未来公用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三大产业方向。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由原事业单位转制为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烽火科技)之后,烽火科技更是步入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我国突破核心技术、领跑光纤通信、拥有完全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企业。
突显光谷的文化自信
“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光谷文化,使800家企业同一条街,2万名创业者共一个家。
曾任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的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说,“光谷”的“光”是指内容,指产业;“谷”是指环境,指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光谷在“谷”而不在“光”。我们重视“光”,更重视“谷”,我们要建立一种体制机制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需要有一种宽容失败的胸襟和魄力。作为服务于光谷创新发展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允许企业和高科技人才先行先试,允许支付一定的创新成本,要宽容失败,从失败中挖掘成功之母的特色文化。
80后“武汉伢”夏彦端是典型的“草根”。2006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组建了第一个手机游戏开发团队,依托运营商WAP网站,通过收费下载盈利。由于当时的手机游戏开发处于萌芽时期,竞争少,成本低,一周做两至三款手机游戏,一个月差不多可赚8万元。
就在夏彦端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寒流”袭来:2007年,整顿风暴席卷整个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停止了WAP计费。没有了销售渠道,夏彦端也断了收入来源,2007年大半年里,他仅靠不多的积蓄艰难地维持团队开支。
光谷钟爱强者,但决不冷落锲而不舍的跋涉者。2008年,光谷创新基金扶持机构向夏彦端伸出了援手。得到资助的夏彦端积极改变销售策略,推出与新兴游戏门户网站合作发展策略,终获成功。2008年,他成立了“行动梦想武汉有限公司”,开始扭亏为盈。2010年,着眼新市场,成立了“家天下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启属于他的“手机游戏王朝”,公司业绩直线上升,夏彦端也被评为“光谷创业十大先锋人物”。光谷就是靠一种特有的创新文化,打造令人叹为观止的创业“梦想园”。光谷创业中心主任龚伟说:“这种氛围让你觉得在创业的道路上并不孤单,成功有分享,挫折有激励,失败被宽容。这种氛围让你永远不会停止对成功的追求,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这就是光谷的魅力!”
独具特色的光谷,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为灵魂,以价值实现为动力,以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创新有为为特点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汇同光谷强劲发展的经济体,成为一种新的竞争力。
武汉东湖高新区夏亚民主任说:东湖高新区从谋划到诞生到发展至今,一直印证着创新驱动的指导思想和战略。而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服务并推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光谷谋发展、创机制、绘蓝图,作出了独特贡献。
想当年,以华中工学院一批志存高远的博士、教授和年轻的科研人员为核心的弄潮者,带着科技创业的理想,呼唤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是武汉市政府的决策者订立了宽松的政策,打造了高校科研人才可进可退的创业环境,保留他们的身份及待遇,并给予充分的税收优惠,激发了他们的能量,使他们意气风发、乘风破浪,开创了武汉光谷的辉煌。“光谷的发展,武汉市政府的决策者和东湖开发区的领导应记头功!”夏亚民主任说。
“中国光谷”,正沿着创新创意体制机制的道路,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