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见精神
——评杨琳《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三版

2014-02-27魏庆彬

文化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第三版文献

魏庆彬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古典文献专业的学习者、爱好者乃至研究者,如何查找和利用文献,是治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常我们会参考各类“提要”或“解题”,但此类书往往侧重内容介绍,对于如何利用则语焉不详,读起来也就往往不解渴。

2010年2月,南开大学杨琳教授的《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增订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注重实践、内容丰富、考证谨严,以相当强的实用性获得了学界的认可,被誉为“长镐利器”[1]。2014年1月,作者再度修订为第三版,即目前的最新版。与增订本相校,能够发现:第三版在保持其注重实践风格的同时,也有“增”有“订”,所“增”之处可见其“新”,所“订”之处可见其“精”。

一、宽广的学术视野

第三版增加了许多内容,有学科的最新成果,也有最新发现,还有新的治学方法,藉此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学术动态的时时把握。

(一)补充新材料

正如书后封的介绍的那样:“本教材资料截止2013年11月,凡此前出版的重要文献大都有所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古典文献信息。”

事实上,第三版的材料更新速度相当快,仅就我所关注的部分举例:如《十三经注疏》的整理,最新的进展是山东大学的《十三经注疏》汇校,消息发布于2012年3月底,“前言”部分已经补入;除此之外,还能看到《敦煌秘笈》和《四库提要著录丛书》已全部影印出版的说明;“出土文献及其利用”章也补入了“清华简” “岳麓简” “浙大简”“北大简”的信息;而最及时的,当属《史记》修订本的介绍,《史记》修订本发布于2013年10月19日,而此时距第三版结稿已没几天。

(二)介绍新领域

历来新学问多始于新发现,“新发现”包括新出土的文献,也包括对传世文献的重新认识,第三版在这两方面都有涉及。

新出土的文献往往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如吐鲁蕃文献是与敦煌文献时代相当的重要文献,作者于“出土文献及其利用”一章增加了“吐鲁蕃文献”一节,作了详尽的阐述。又如宝卷是佛教及其他民间宗教在法会中用作说唱的脚本,历来少见提及,作者于“丛书及其利用”一章里对单列“宝卷”项加以说明,并介绍了相关的整理研究成果供参考。

(三)提供新方法

一直以来,如果不依附于图书馆或者科研机构,是无法做学问的:没有资料(主要是各种古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籍数字化在近几年的发展,无疑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电子文献及其利用”是全书最突出的一章,也是全新的一章。不仅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网络电子文献资源,而且举例介绍了每一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读此章节,可以对当前主流电子古籍库一览无遗。不仅如此,作者看到了电子文献日后的前景,据此提出了理想的电子文献的标准,并对电子文献的制作和使用作了详尽的介绍。惟此处所讲已属软件应用领域,但就“实用”这一点来说,也不无裨益。

二、严谨的学术作风

作者提到的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在书中是比较大的改动,我们都很容易发现,然而,那些不易发现的所“订”之处却更多。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至于零星的修修补补,那就难计其数了”(377页),因为“难计其数”,所以作者没有细说,但是,如果把两本书拿来互相参看,可以认为:越是细微处,越能显出作者的治学精神。

(一)注重原创

无论是增订本还是第三版,它所显示的实用性,并不是详细地说明文献如何使用这么简单,而单单“考证严谨,举例丰富”一句,也不足以道出事情的真相,因为谈到每部文献的使用时,这些考证和举例,并不是借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多数是作者亲身的考据实践。

譬如“出土文献及其利用”一章,谈到关于春联的起源,作者据敦煌卷子认为春联在唐代已在流行,此观点在增订本时已经提出。之后,作者又发表了《敦煌文献〈春联〉校释》一文进行了详细考证,原未认出的“善十”二字也得以论定。这些成果在第三版均有反映。

另外,作者无意的论述也是精心考证的结果。如作者谈到《经籍籑诂》时,“顺便强调”了写作“纂”是错误的,因为当下有积非成是的势头,此处作了“顺便强调”,实则十年前作者已有专文论述。再如谈到《北堂书钞》时,轻描淡写了一句“今世学者多以为《大唐类要》已经亡佚,实则国家图书馆仍有其书,只是无人问津而已”,这也是作者早就作过考察而下的结论。

身教远胜于言传,只有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更让人信服,这才是此书实用性显著的重要原因。

(二)实事求是

作者在书中写道“本书一直将信息准确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并举了落实秦石鼓大小的例子,说明“落实准确二字谈何如容易”(377页)。事实上,求得“准确”最耗工夫,而第三版中的这类“零星的修修补补”却数不胜数。

如增订本“导论”中引到“宋胡仔《渔隐丛话前集》”,此处书名致误,第三版更正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8页);再如讲到敦煌文献中石油的记录,增订本写作“戊辰年……豆四豆斗,买石油用”,“豆四豆斗”不知所云,第三版更正为“豆四□”(230页);又如鉴于各大博物馆已更“司母戊”为“后母戊”,第三版也作了相应的更改 (243页)。

还有一些更细微的修订:增订本中有“已知的甲骨有12万片”,第三版更作“13万片”(238页);增订本中书名“《天理大学附属天参考馆甲骨文字》”,第三版更作“《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240页)。如是之处,不胜枚举。

(三)精益求精

第三版中的改动,有一类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即是作者在行文、用语、用词甚至用字上,都进行了细致的处理。

比如谈到石刻文献时,作者写道“可信的三代石刻主要有殷墟出土的两件铭刻、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诅楚文等”,在增订本里,作者只介绍了石鼓文和诅楚文,而“两件铭刻”指的是什么则没有讲 (214页)。第三版则补充了“两件铭刻”的内容 (249页),这样使得文章内容更丰富,结构也更合理。

非唯如此,第三版的文章表达也更加严谨。如增订本中有这么一句“如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汉书》《三国志》等,可以用来考校现存史籍” (235页),在第三版已被修正为“如《汉书》《三国志》和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等,可以用来考校现存史籍”(273页),作了次序的调整,这样不仅去除了误解,也更为规范。

用语方面,第三版也显得更慎重。单以“前言”的部分内容为例,如增订本中谈到北大版《十三经注疏》时,认为“无疑是目前最好的版本”,在第三版已把此句删除,并补入了新的整理信息。又如增订本原句“旧有的文献学著作不能反映最新的文献信息,今天看来已经落伍了”,第三版将后半句改作“应用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这样的表达,无疑更加妥帖。

在用字方面,作者已不是简单的“谨慎”,恐怕只能称为专业的执着了。《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共出了三版,皆是简体字,如增订本中提到书名《征访明季遗书目》,此处为专书专名,“征”字当作“徵”,第三版已作了更正 (338页)。而最突出的一例则是:在第三版中,作者把全部表示“剩余”“多余”意思的“余”字改作了“馀”,翻检全书,真真一字不落,此等近乎固执的严谨,可敬可叹。

三、建议及商榷

当然,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本着同样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分类列举如下:

(一)电子资源信息或有过时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旋生旋灭”,电子资源可谓是“时新秒异”,纸质出版物永远望尘莫及。如书中35页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文字研究数字化资源库”(www.wenzi.cn/shuzi/wenziyuanjiu.asp),事实上,此网址已经不能访问了。另外,此网址恐怕也有误处,检增订本原作“www.wenzi.cn/shuzi/wenziyanjiu.asp”(32页)。

今后的电子资源只会更多,更新速度也会更快。“电子文献及其利用”一章若依此速度更新,恐生“以有涯随无涯”之叹。

(二)个别表述或可斟酌

全书考据精当,偶有千虑一失,沿前人之误:

如作者考“黔娄之妻”处,认为“曾西是孔子的学生”(110页)。此处恐误“曾西”为“曾晳”。“曾西,曾子之孙”[2],“曾晳,名点,曾子父也。”[3]曾西是曾子之孙,曾晳之曾孙。孔子73岁过世,曾西恐怕不是孔子的学生。

又如作者讲到《崇宁藏》的“装帧为梵夹装 (又称经折装)”(162页),而据李致忠先生考证:梵夹装与经折装是不同的两种装帧形态。[4]作者在提到敦煌文献时,称除了卷子本外,“还有摺本、旋风装、蝴蝶装、册子本、梵夹装等形式”(272页),此处把摺本与梵夹本分列,则是正确的。

(三)增订过程或有遗误

因第三版所增订部分过多,“修修补补更是不计其数”,难免在修订的过程中出现少许的遗误,兹列表如下:

第三版 增订本 校记草木昆虫略汇释草木虫鱼的各种异名。(125页)昆虫草木略汇释草木虫鱼的各种异名。(102页)第三版同一段另有一处作“草木昆虫”,增订本遇此皆作“昆虫草木”。[5]增订本是,第三版修订失误。各经用石大小不等,宽在98mm至122mm之间,高约160mm左右,厚约25mm左右。(254页)宽在 0.98米至 1.22米之间,高约1.6米左右,厚约0.25米左右。(218页)98mm=9.8cm,则此碑不足成人一拃宽。增订本是,四处皆换算失误。另一枚长 46mm、宽 25mm、厚4mm(258页)该牍长46、宽2.5、厚0.4厘米。(222页)46mm不足成人一拇指长,增订本是,第三版此处换算失误。其中有《老子》《仓颉篇》《周驯》《赵正书》、古医方等。(260页)其中有《老子》《仓颉篇》《周驯》《赵正书》古医方等。 (第224页)作《周驯》是,增订本皆作《周驯》。第三版另两处作《周训》,当是修订时未统一。内容多与邮驿有关,计简牍2馀枚。(263页)内容多与邮驿有关,计简牍2万余枚。(226页)增订本作“计简牍2万余枚”。疑此处在改“余”作“馀”时致误。战国时期的双蛇铜带钩,长675mm,最宽处29mm。(291页)长6.75厘米,最宽处 2.9厘米。(250页)钩不至于长达67.5厘米,增订本是,第三版换算失误。

(四)排版时有脱讹

除以上所列,第三版出现部分脱讹,应是排版时出的问题。略举四例:

1.可惜‘中国基本古籍库’没有采用,也作为没有对照版本。(46页)

按:检增订本原作“也没有作为对照版本”,可知此处在排印时颠倒。

2.遴选标准是:①年代久远者,②在研究价值者。(209页)

按:“在”字前当脱一“存”字。

3.戊子卜,贞:帝及四月令雨?(234页)

按:依前文及龟甲图片,“贞”字前少一个“ ”字。

4.包括版本类型、性质、刊印时间地点、刊刻书坊、插图、版式一、刻工……(353页)

按:二版同。“版式一”不可解,疑“一”字衍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三版不仅资料最新、实用性强 (书后附有“索引”,同时具备“提要”和“解题”功能),是同类著作中佼佼者。另外,如果对第三版的所“增”所“订”留心的话,会看出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文献功力。在治学过程中,不仅要时刻关注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尤其需要培养的是学术视野和治学态度,惟有如此,学术研究方为有源之水,于杨琳教授此书得之。

猜你喜欢

第三版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美防长罕见一年两度访越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大数据对百科全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作用——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为例
《尝试集》第三版的发现与胡适的误记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党的文献》2012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