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中医体质分布调查研究
2014-02-26黄守清尹莲花张旺生
黄守清,尹莲花,张旺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决定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病变类型与疾病转归的倾向性等。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在于其体质基础。因此体质因素关系到人体是否发病、发病倾向和既病之后疾病的发展、变化、转归。但体质又受到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精神情志、劳逸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体质不一样,而不同的环境也对体质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相关问卷调查,研究不同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共调查8 083例,均于2013年1月至10月到本院健康管理中心参与健康测评的体检者,分别来自福州五区八县(五区: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八县:长乐市、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永泰县、闽侯县、闽清县、平潭县),其中男4 161例,女3 922例;年龄14~87岁,平均(42.55±13.52)岁。
1.2 方法
1.2.1 测评方式被试者自行通过51健康服务网进行填写中医体质量表、中华医学会健康自测量表,测评指导员向被试者说明量表的填写方法,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每个条目的理解,独立、不受任何影响地进行自我评定。
1.2.2 质量控制在进行中医体质量表进行测评时,实行一对一方式,指导者对于体检者难以理解的条目及填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给予解释,测评后当场提交,由审核员对当日调查的问卷进行审核,对缺项、漏项等不合格问卷及时调查补充或剔除。
1.2.3 体质分类标准采用王琦教授的体质分型标准[1],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另外,中医体质量表也是王琦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严格按照量表编制的方法和程序,编制出的可以对体质类型进行科学评价的测量工具。包括60个条目、自我评价结合访谈形式的中医体质量表。
1.3 统计学处理收集问卷调查中的中华医学会健康自测量表内容及所得中医体质量类型,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比值比(OR)分析各危险因素与体质的关系。
2 结果
2.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福州地区人群除平和质占23.32%外,非平和质人群达到76.68%。其中阳虚质、湿热质和气虚质分列前3位。见表1。
表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2.2 居民慢性病种类分布情况见表2。
2.3 前5位疾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前5位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高血压病、乳腺疾病、血脂异常、前列腺疾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除平和质之外,病理体质均为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居多。见表3。
2.4 主要病理体质类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2.4.1 阳虚质以阳虚质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P<0.05筛选入选因素。结果显示,荤素不均、饮食偏好、睡眠不足、缺乏运动是形成阳虚质这种偏颇体质的危险因素。见表4。
2.4.2 湿热质以湿热质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P<0.05筛选入选因素。结果显示,荤素不均、饮食偏好、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均是形成湿热质这种偏颇体质的危险因素。见表5。
2.4.3 气虚质以气虚质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P<0.05筛选入选因素。结果显示,荤素不均、饮食偏好、睡眠不足、缺乏运动均是形成气虚质这种偏颇体质的危险因素。见表6。
3 讨论
体质是指人体禀受先天遗传,又经后天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2]。许多研究[3-8]也证实,个体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地理环境、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后天的年龄、饮食劳逸、情绪、疾病等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次调查福州地区中医体质8 083例,包括健康、亚健康者,或疾病处于稳定期、恢复期。调查内容主要突出体质的差异,而非疾病的临床表现。因此8 083例的中医体质调查结果能够反映福州地区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
本研究发现,在9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福州地区人群除平和质占23.32%外,非平和质人群达到76.68%,其中阳虚质、湿热质和气虚质位于前3位。究其原因则与福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饮食因素及生活习惯关系密切。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冬季虽不是非常寒冷,但福州冬季没有暖气供应,人体寒冷感觉明显,容易损伤阳气,阳虚体质特征显著;福州空气湿度较大,无北方的干燥感,在炎热的夏季也不会有燥热的感觉,但是在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湿气较重,夏季高温多雨,易酿湿热;福州社会竞争激烈,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尿酸等代谢异常较普遍,故湿热偏盛。气虚质的成因考虑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人们生活节奏紧迫快速,耗气颇多,或由于缺乏运动,气“运行不息”的功能不能体现,易产生气虚表现。
表2 居民慢性病种类分布情况
表3 前5位疾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表4 阳虚质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表5 湿热质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表6 气虚质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按慢性病病种排序,前5位依次为胃十二指肠疾病占1 178例(14.57%),高血压病占936例(11.58%),乳腺疾病占650例(8.04%),血脂异常占579例(7.16%),前列腺疾病占529例(6.54%)。福建地区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率最高,考虑与福建地区人民的饮食习惯相关。前5位慢性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除平和质之外,病理体质均为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居多。福州地区居民很大多数有吃虾油的习惯,喜欢吃萝卜干等腌制食品,常吃含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腊肉、咸鱼干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均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本次研究也发现,主要的病理型体质类型与饮食因素、睡眠、吸烟、饮酒及运动情况等生活习惯有一定相关性。杨志敏等[3]通过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反映生活方式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陈爱玲等[9]在生活方式对中医体质影响的研究中,也发现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必然导致机体气血、阴阳的偏差,出现各种病理质。此外,还可能与福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关系密切。
因此,中医体质的类型不仅仅取决于先天遗传,也受后天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影响,与它们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掌握个人的体质特点,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认识人体健康与疾病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利用药物调理体质外,调整生活方式也是调理体质类型的另一个可行思路。因为遗传因素决定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生活环境因素决定体质的可变可调性[10],不少学者[11]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体质的遗传度及其基因、分子标志物。因此,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体质学说,也为我们下一步进行中医体质方面相关的研究提供依据。
[1]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2]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3] 杨志敏,张锦祥,原嘉民.生活方式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3,45(2):98-100.
[4] 姚星,常少琼.饮食偏嗜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及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2,18(1):31-32.
[5] 夏丽娜,许必芳,田奕,等.饮食与瘀血体质形成相关性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3,45(1):70.
[6] 吴承玉,骆文斌,王娜娜,等.江苏地区2043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2):138-140.
[7] 高飞,王国玮,李健,等.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中医偏颇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2):126-129.
[8] 闫镛,朱璞,张芳,等.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指标关系的分析[J].中医学报,2010,25(6):1154-1156.
[9] 陈爱玲,赵兰才,阮金玉,等.生活方式对中医体质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山西中医,2009,25(3):42-43.
[10] 姚实林.中医体质的遗传学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163-165.
[11] 董静.痰湿体质基础研究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