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象的图像建构:国外涉华纪录片的内容分析
2014-02-26贺建平唐梦麟
□ 贺建平 唐梦麟
一、引言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外媒体也将焦点放在了中国经济发展上,并且拍摄了多部关于中国经济的纪录片。如同新闻追求的本质,纪录片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了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影响大众对社会的认知和态度。那么,在中国经济发展得到世界广泛关注后,国外媒体传播了哪些议题以及如何传播是值得探讨的。
李普曼认为,新闻媒介是我们头脑中图像的主要来源。新闻报道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描绘了在政治与公共事务方面大众传媒对我们头脑中图像的影响。框架则主导人们注意这些图像的角度。新闻框架指选择现实的某些方面在新闻文本中加以凸显,由此界定问题、进行因果解释、道德评判和对策建议,作为一种建构现实和解释社会事件的“阐释图式”,框架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体系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并借此影响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媒体框架研究可分为四类:框架内涵及其理论的探讨;媒介框架来源的研究;媒体报道内容的框架分析;媒介框架对受众认知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属于第三类,即对纪录片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得出框架结构。
二、研究问题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根据上述理论视角,本文研究两个问题:第一,国外媒体拍摄的关于中国经济的纪录片关注了哪些议题?第二,这些议题通过什么框架来展现中国的经济形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六部国外所拍摄的中国经济纪录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样本及分析单位。
本文选取来自三个国家的六部关于中国经济的纪录片作为分析样本,它们分别为2011年BBC拍摄的《中国人要来了》和2012年拍摄的《地球上变化最快的地方》,日本NHK电视台在2009年拍摄的《中国力量:驰骋非洲的巨龙》和《中国力量:吞购世界的巨龙》,美国Discovery于2008年拍摄的《资本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2011年澳大利亚ABC拍摄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富二代》。
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为视频资料,这与对报纸进行议题分析是不同的。视频是由画面组成的,而单独的画面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议题,所以在这里不能以每个画面为分析单位,而将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的片段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即这个片段记录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或较充分地涉及了一个议题。本文将六个样本分成131个分析单位,并对其进行编码。然而在选取的六部纪录片中,有少许部分未涉及中国的经济,这些内容则不作为本文分析的对象。
2.类目建构。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制定以下类目:(1)中国经济发展现状;(2)经济发展中的问题;(3)中国经济对他国的影响;(4)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5)中国农村发展状况;(6)对外贸易;(7)不正当竞争;(8)商品出口;(9)房地产开发;(10)劳动力状况;(11)国家政策;(12)社会制度。在上述一级指标的基础上,为了细化纪录片中议题的类别,本文建立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具体内容见下文表格,此处不再赘述。
三、议题框架分析
(一)议题分布情况概述
表1为这六部纪录片的议题类别分布情况,由于一个分析单位中某类议题不止出现一次,所以议题频次的总数超过了131,百分比也超过了100.0%。但这不影响数据的有效性,从表1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各议题的分布情况以及他们各自在纪录片中所占的比重。
表1:议题类别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发现,国外拍摄的这六部纪录片中主要涉及12种议题类别,其中“中国经济发展现状”(29.8%)、“劳动力状况”(29.0%)、经济发展中的问题(25.2%)“国家政策”(22.9%)、“中国经济对他国的影响”(22.9%)、“对外贸易”(22.1%)以及“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20.6%)七类议题所占的比例较高。可见,国外纪录片对中国经济的这七个方面较为关注。而“不正当竞争”(3.8%)、“社会制度”(8.4%)和房地产开发(9.2%)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
(二)议题框架分析
本文选取的六部纪录片样本从六个不同的切入点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记录,其中主要涉及12个议题类别。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数据统计,分析出其中包含的主要框架。
1.“全球化”框架。
在六个分析样本中,有三部纪录片主要记录了中国经济的对外发展,讲述了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状况。在12类议题中,共有三类议题构建了“全球化”框架。
表2:“全球化”框架
“全球化”框架讲述了中国将经济触角伸向全球的现状,突出强调中国与他国的贸易、中国产品的出口以及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三个方面。在表2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囊括了与多国的矿产资源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为非洲国家)等,并且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世界。同时,可以发现,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制造”也成为构建这一框架的元素之一。
2.“发展”框架。
关于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问题,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现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包括建筑热潮、大量的土地征收以及买卖、农村城市化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城乡贫富差距的增大、腐败等。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发展”的框架下,纪录片将中国描述成为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国家。但在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底层群众并没有从中受益,反而他们的土地被强制征收和买卖。在《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和《资本主义人民共和国》两部纪录片中,影片制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这一现象。同时,在这个框架下,纪录片也讲述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记录篇中,多次将中国富人的奢侈消费与农村人口的艰苦生活进行对比,为受众塑造中国发展不平衡的景象。
表3:“发展”框架
3.“落后”框架。
“落后”框架多次出现在纪录片中,以讲述中国农村落后的状况、中国及非洲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为主。从表4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纪录片多次谈到收入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农村人口的低收入(出现11次)和劳动力的低收入(出现20次)。而且为了凸显“落后”框架,纪录片多次将中国劳动者的收入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并且用很多画面描述中国农村人口的贫困生活。“落后”框架和“发展”框架同时出现在纪录片中,形成两个极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表4:“落后”框架
4.“政府控制”框架。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同,中国并不属于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纪录片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背后政府的操控角色。在表5中可以看到政府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例如提供巨额贷款、制定积极政策等。然而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社会底层群众也产生了巨大的利益纠纷。在纪录片中,“房屋拆迁”议题共出现18次,反映了征地与拆迁问题。
表5:“政府控制”框架
5.“反对”框架。
“反对”框架旨在凸显他人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在纪录片中,制作者选择多种议题,从多个角度构建“反对”框架。表6显示,纪录片主要从“抗议行动”、“社会制度”、“不正当竞争”、“中国经济对他国的影响”四个方面展现他人反对中国的态度。在这些影片中,中国被刻画为资源掠夺者、不正当竞争者、市场抢占者以及环境污染者,甚至他们认为中国并不走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路线。相对于上述四个框架,“反对”框架倾向于从态度层面影响受众的主观思考。
表6:“反对”框架
6.“支持”框架。
“支持”框架与“反对”框架相对应,传达了对肯定中国的态度。从表7的统计数据来看,涉及“支持”框架议题的总频率为10,百分比为8.4%,相对上述五个框架而言,这个数量是较少的。因此,单从议题出现的频率和百分比来看,“支持”框架并不是这六部纪录片要构建的核心框架。
表7:“支持”框架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国外拍摄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六部纪录片进行内容分析,试图分析纪录片的议题构成情况和框架结构,讨论样本纪录片对中国经济形象的建构。
1.“全球化”与“经济扩张”。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中国被描述成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从小规模的私人经济活动到大规模的企业收购行为,中国经济无处不在。正如《中国人要来了》标题所示,大量中国人涌入世界给世界一种紧迫感,“中国威胁论”在该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纪录片对中国经济抢占国际贸易市场和非洲资源的强调,放大了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中的影响作用。
2.“经济发展”与“利益失衡”。
纪录片选取中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角度,记录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并向国外受众传播中国经济发展背后出现的利益失衡。“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缺失”等热点问题在纪录片中呈现。尤其是在对比的框架结构下消息来源呈现两个极端:社会上层以富人为主,社会底层以农民为主。强大的反差使中国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问题格外醒目,凸显了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框架效果。
3.“强势政府”与“弱势民众”。
在外媒眼中,中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对经济发展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中国政府像一名舵手掌控经济的发展。纪录片通过“房屋拆迁”议题将中国政府塑造成“集权”政府的形象,百姓在政府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没有办法维护自身的权利。
4.“支持”与“反对”。
“支持”与“反对”框架从态度层面影响受众的主观思考。从统计数据看,“支持”框架中议题出现的频率为10,“反对”框架中议题出现的频率为38。就出现的频次而言,受众在理解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时,更容易受到“反对”框架的影响。纪录片的传播对象以外国观众为主,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批判的声音。尤其纪录片中涉及人权、资源掠夺、环境破坏和不正当竞争等国外受众较关心的话题,因此更容易引起国外受众的共鸣。
纪录片囿于一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价值体系,制作者的意识形态支配着呈现的图像内容。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冲击,西方世界作为利益相关者,总会根据其利弊权衡得失,在纪录片的框架中显现出来。
[1](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Entman,R.M(1993),Framing: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3(4).
[3]冯剑侠.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J].新闻传播,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