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变异研究

2014-02-23黄蕾瑾

传播与版权 2014年2期
关键词:假新闻职能传统媒体

□ 黄蕾瑾

一、西方传统“把关人”理论研究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所著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者怀特和麦克姆斯的再研究,使其从微观到宏观,不断发展起来。

二、从网络假新闻的传播分析把关人理论的变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产物,Web2.0的出现可谓是打破了传统媒体“截流”的美梦,创造了“信息开源”的另一片天地。以下将从网络假新闻传播的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把关人理论的变异。

(一)渠道发布

多技术、多渠道的网络生态为网络假新闻的生成提供了“立交桥”的传播模式,使网络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目前,网络新闻的发布和来源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传统媒体所设立的新闻网站,如中新网、中国日报网;二是商业性综合类网站,如国内的凤凰网、新浪网,国外的雅虎网、谷歌网;三是个人网站、某些组织、网民个人发布的消息,即我们常说的自媒体We Media,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平台有中国的QQ空间、新浪微博、网易博客、人人网,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

图1: 2001—2012年网络假新闻刊播媒体走势图

如图1,刊播在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的网络假新闻排名第3,为5篇,具有较强的可信度。相对比,其受众对其可信度也越高,较多的用户也愿意在查询、了解新闻时选择传统媒体新闻网站。不可否认的是,专业的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发布网络假新闻被曝光后,也是最令受众咋舌的,根据表1的数据调查,一些知名传统、国字号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就曾榜上有名,如中央电视台网站在2001年发布《意韩赛主裁判惨死于乱枪》的假新闻,中国日报网在2003年发布《比尔·盖茨遇刺》的假新闻,如此案例,值得我们反思。

第二类商业性门户网站在这十余年间刊播假新闻的总量最高,达到11篇。一方面,与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的组织结构不同,商业网站的采集、编辑人员规模较小,“把关人”理论部分存在,但缺乏较为完善的发布、核实机制;另一方面,商业性门户网站往往背负巨大经济压力,在这样一种背景趋势下,门户网站为了赚取受众眼球,获取点击率,不惜制造假新闻,降低渠道发布的把关门槛。如东方网就曾在2011年为吸取眼球,撰写《李娜怀孕》的假新闻,众所周知,2011年为李娜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编辑制造如此假新闻,其编辑的目的昭然若揭。

第三类自媒体类网站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由于自媒体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新闻和消息的管控权利均掌握在普通大众或民间机构手中,其真实性仅靠个人或机构的道德维系,故良莠不齐,质量很难得到保障。根据图1的显示,自媒体制造的假新闻曾在2011年创下同类媒体制造假新闻之最,怪不得国外媒体称“新浪微博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谣言制造机器”。

(二)制造方式

表1:2001—2012年网络假新闻制造方式类型图

在首发类网络假新闻中,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无中生有、无消息源核实、技术出错。其中“无中生有”是指该新闻完全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完完全全的“客里空”,例如2001年《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的假新闻是由一名上海网友杜撰而成发布在网络媒体上;“无消息源核实”类是指作者新闻报道过程中无法亲历同时也没当事人取证、无权威可信的一类假新闻。比如2002年中央电视台发布的《意韩赛主裁判惨死于乱枪》新闻则未经官方证实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网站体育频道的电子公告板上;技术出错类假新闻是由编辑业务素质不精、操作方式不当造成,例如2004年,新浪由于抢新闻而在比赛尚未结束时就已预先做好模板预备代码而制造了《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假新闻。

而在转载类网络假新闻中,消息源的分类有以下四大类:“来源境外媒体”、“匿名消息来源”、“单一消息源”和“来源网络的消息源”。其中以“来源境外媒体”这一情况在网络假新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这8篇假新闻中,又突出表现为引用不正规的外媒和翻译出错两种情况。例如,环球网在报道《传我军数百战机青岛上空军演》这样一条军事新闻时,居然连环套般地采用了《世界日报》、《明报》、台湾“中新社”三家媒体不靠谱的报道,没有经过任何的核实过程。

(三)题材选择

表2:2001—2012年网络假新闻选题方式类型图

在一篇新闻的制作过程中,题材选择作为第一项步骤,其地位也尤其重要,而网络假新闻的选题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名人和奇闻两大类。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 我们可以联想到,受众总是有一种“窥探癖”,喜欢关注一些奇闻逸事,对别人的隐私与不幸抱有极大热情。根据表2的统计,利用奇闻作为选题点的比例是65%,利用名人的比例是26%,利用奇闻+名人的比例是8%,这样轰动效应的选题内容污染着网络新闻,受众就对此愈感兴趣,新闻的题材把关的门槛则愈来愈低,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

三、新把关人理论

从以上网络假新闻渠道发布、制造方式、题材选择三个方面的把关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高速发展的web2.0时代,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正在逐步瓦解,新的把关人理论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把关功能的转化和新把关人的诞生。

(一)把关功能转化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其把关作用主要可以描绘为“纠错职能”,它对信息的把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新媒体时代,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其把关职能从以往的绝对主导地位下降为相对主导地位,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地“筛选功能”。

一方面,在网络媒体中,对于传统媒体设立的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来说,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理论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媒体工作者仍然拥有对信息的修改权,但是其“纠错职能”便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一般是在信息发布之后实施这一权利。同时,由于自媒体的出现,对信息的第一道关卡——信息的采集落到了普通大众手里,媒体工作的把关职能便下降为下一个关卡,正如有学者指出:“因为发布消息的权利已经落到无数的分散的普通人手里,要想管理这些无处不在的分散的个体变得困难重重。任何人试图像以往那样控制相对集中的几个媒体来达到封锁消息的目的几乎变得不可能。”

另一方面,在“纠错职能”弱化的同时,“筛选职能”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筛选职能是和纠错相对应的网络把关机制存在的另一种职能。网络使用者在已经发布到网络的信息中进行筛选,有些信息被热烈讨论,得到广泛关注,有些信息则被把关人过滤掉,无法进入公众视野。我们将网络使用者自主筛选信息、形成后续网民群体话题的过程看做是筛选职能。通常,在新媒体时代,由意见领袖、网民自主地起主导的“筛选职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热门信息被自主筛选,进入大众视野。

(二)新把关人的诞生

在众多关于新媒体时代把关人观点阐述的文章中,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四川日报记者余义勇在他的《网络新闻编辑“把关人”功能嬗变》一文中提出的“双重把关人理论”。“双重把关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职业把关人”仍然存在,而且社会责任空前加重,普通网民传播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也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

双重把关人(职业把关人和网民把关人)的同时存在并不矛盾,职业把关人以自己的母系理论为依托,在制造重大时政、经济等硬新闻时具有一定优势,而网民把关人作为新媒体的产物,更擅长消遣、互动性的软新闻。但总体来说,根据前文我们对网络假新闻的分析,目前,新时代的把关人正处于新老交替更新的状态,许多理论和措施都不太成熟,而对于如何提高网络把关能力杜绝网络假新闻又将是我们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李苓等.大众传播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M].商务出版社,2007.

[3]高欣.寻找Web2.0时代自媒体的把关人——看自媒体背景下的把关人[J].价格月刊,2009(8).

[4]汤向男.关系化信息流:微博环境下的“把关人”[J].东南传播,2011(4).

猜你喜欢

假新闻职能传统媒体
职能与功能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