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探究型读者
2014-02-26任爱萍马爱香
任爱萍+马爱香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型阅读,有创意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去发现和体会阅读内容,学会对阅读内容提出疑问,通过分析、讨论理清思路,并且做好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身阅读打下基础。
一.自读感知,进入角色
根据课文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和意念性等特点,教学伊始,教师宜让学生在无约束无限制的前提下发挥多种心理功能的作用,去感知、体验和理解课文内容。自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那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可让其直接披文入情,亲身领悟课文情味和表现力。另一种是对学生生活经验比较疏远的课文,则需“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诱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心向,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
这样,学生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就会受到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吸引,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获得美的愉悦。产生某些独特的感受,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如学生读了《白杨礼赞》,首先感受到的是白杨树的精神;读了《斑羚飞渡》,就会被斑羚飞渡的场面深深感动;读了《孔乙己》,除了同情孔乙己的遭遇,更深的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
二.大胆质疑,鼓励创新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敢于向权威和书本挑战,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如阅读《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整体感知后,很多同学提出了“既然斑羚飞渡的场面是人做梦都想不到的,而斑羚群是怎样想到的?”“文章为什么反复写彩虹像一座美丽的桥?”“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等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有的同学竟然提出了“既然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什么人们还要凶残地猎捕它们呢?”这些连作者都忽视了的问题。
三.展开讨论,积极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忙着给予解答,而要引导学生边体验边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理解,将对问题的看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标准中合作式学习的体现。这时,教师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展开对文章的讨论和探究,让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从课文出发,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自由、广泛、深入地讨论,就能更好地形成自我认识与解悟,培养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师应以宽容、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稍嫌稚嫩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心得。
如阅读了《孔乙己》,针对有的同学提出的“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批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的说“针对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有的说“在于批评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
由于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强制色彩和心理顾虑,所以也最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最能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从一个侧面强化了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激励后续学习的动力,而且在活动中更可以培养良好的表达心态和交流习惯,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表达等综合能力,让他们都能从探究性阅读中获得了收益。
四.拓展迁移,求广求深
加强速度训练,扩大阅读容量,既是当代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激增对人们学习的必然要求,又是当前适应学生阅读心理需求,提高阅读能力获得重要途径。“连锁性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从所学课文拓展到读课外的相关文章,在运用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药》《祥林嫂》等文章,让学生阅读,从而探究鲁迅的写作风格,然后学生讨论,交流对作品内容、语言、情感、写作背景等的理解。教师亦可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参与,如“试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鲁迅对作品中下层人物命运的态度”等,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共同讨论探究过程。
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当学生适应探究性阅读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让他们自主拟定探究方向。在选择探究方向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学会不人云亦云,懂得独辟蹊径,求广求深求真。
任爱萍,马爱香,教师,现居山东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