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逻辑?
2014-02-25张莹
张莹
感恩的逻辑
蔡智奇因为“超计划生育二胎,情节严重”,被华南理工大学开除了,但学校本着人性化的考量,“考虑到蔡老师家庭损失小一些”,保留了蔡妻在该校博士生在读的学籍。
蔡老师对校方的“宽大处理”却没半点儿感恩之情,他还打算把学校计生办告上法庭。
这位留美博士指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在美国读博期间出生,并取得了美国国籍;第二个孩子是归国后用之前申领的指标办理的入户手续。且他们夫妻俩符合原计生委的《出国留学人员生育问题规定》,“夫妻双方在国外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留学人员……在国外生育或者怀孕后回中国内地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回中国内地后不予处理。”怎么就成了超生?
校方的逻辑是,蔡妻是陪读,不属于留学人员,因此不符合规定。
听上去颇像一个文字游戏,双方各执一词。但孰强孰弱已见分晓,学校一纸决定,蔡老师“下岗”了。
法律条文怎么解读咱不懂,但有些逻辑任谁都能捋顺了,“超生”也就罢了,“情节严重”怎么解释?蔡妻又犯了什么事儿需要开除学籍,难不成开除的处分还带“连坐”的?
自始至终,也没见学校对这些问题作出具体答复,唯有那条极富人情味儿的宽大处理,告诉当事人应当感恩。至于感恩的逻辑,都在“事实清楚,法规正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十六个字里面呢。
考题的逻辑
比起缜密的物理分析、复杂的化学计算和高深的奥数题,“你能够说出你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人的生日吗?”应该是最容易解答的一个问题。
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绊住了那些每天沉浸在题海之中的孩子们。在武汉六中的面试环节,两百多名期待进入这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中,有90%的人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的表现是张口无言。
校方回应,设计这道题目的初衷是希望考察孩子们的情商,对家人有一份爱、关心和责任感。
这事儿传到网上,有人随机应变:“主考官又不知道你家里人的生日,随便编几个不就得了?”有人指出漏洞:“应该让学生回答的时候加上亲属的生肖和年龄。”还有人不屑一顾:“能把七大姑八大姨全部亲戚的生日背下来又如何?记住生日并不等于关心和爱。”
我倒觉得这道考题虽然逻辑不甚周密,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回想十四五岁时的自己,除了英语单词、物理公式,我们记得住这个明星的生日、那个歌手的星座,甚至邻班心仪男生的学号,却说不出和自己最亲最近的人的生日。
或许亲情本就不是一道需要逻辑思考的题目,但遗憾的是,在这道题目面前,我们不少人都曾是不及格的学生。
【原载2014年1月22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