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理念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2014-02-25龚燕春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精髓,它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实际的课堂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会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各做各的,没有分工,不注意倾听与交流。针对这些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开始了以下的探索。
一.科学分组,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小组如何组建,是合作学习能否发挥最佳效果的关键,一般以4-6人为一组为宜。体现面向全体、优势互补,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小组成员的差异性。
组内成员岗位明确。因为合作技能划分为组织技能、交流技能、协调技能、评价技能,监督技能,所以小组成员分工设立五个岗位,有各自的职责。小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参与机会,以及组织纪律。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技能。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现象,协调各个组员发言的内容,鼓励大家想新思路。重点培养学生的协调技能。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质量和有无新想法给组员评价打分。鼓励同学间相互尊重。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引导同学在交流中学习,培养交流技能。
二.适时引放,充盈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其中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
引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有趣味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放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三.科学评价,引入等级
根据对学生课堂参与特点的综合研究,把课堂参与按照其不同程度分为几个等级,对实验对象进行对应的考察。
针对所在小组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从整体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针对别人所提出的解决策略进行质疑。并就小组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争辩、商谈。最后根据各种不同观点的理由,承担或分配不同的组员去从不同的方法考虑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答。或经过积极的讨论之后,取得共识,然后再按照这一解决策略把问题解决。步骤明确,通过协商进行分配。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随时对出现的新情况作出敏锐的判断,随时协同本组其他同学积极探讨,且发言能够完全被别人接受。我们称之为整体协作,属第一等级。
在整体方面不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当小组出现不同意见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加入分析和讨论的行列。在通过协商分得个人的解决任务之后,能够认真投入,也能随时注意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能积极加入讨论的行列。发言能够大部分地被人接受或注意。我们称之为部分协作。
能够认真倾听小组中的不同意见,能够接受别人所提的理由,但自己所能够提出的一些问题都是一些非本质性的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本质无关。观点容易被别人提出反驳,但也能较好地接受小组分配的协作任务。我们称之为非本质性协作。
能够倾听别人的争论和观点,但不能提出质疑。也能够明确自己的作业任务,而且乐于为小组中的其他同伴服务。我们称之为形式性协作。
完全不关心小组所讨论或争辩的问题,整个活动都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即使别人主动提出帮助,也不愿意或没能力接受,在小组中表现出消极情绪。对小组能否取得进步持无所谓态度。我们称之为游离。
综上所述,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立体交流体系,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龚燕春,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