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2014-02-25王磊
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之中。眼下,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远程教育”到“农远工程”,我国的基础教育网络建设正快速发展。伴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多媒体技术正被广泛用于课堂之中。
毋庸置疑,较之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图像的魅力、音效的张力、视频的魔力呈现一个个独特而精彩的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引入,通过传统方式与电子资源的有机整合,改变了封闭、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丰富。如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多元的功能,课堂教学必显新气象。然而它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容小觑。
一.多媒体教学的主客错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堂有内涵、有生命的语文课,应是在学生、教师、文本、生活多层面的对话中,在教师尊重包容的目光里,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教师无论是利用教材或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学”,“学”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不少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依然体现的是“教师中心”,对学生兴趣、状态、感受、需求视而不见,只顾追求热闹好看。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不管需不需要,一味使用多媒体,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效生硬引入课堂,塞给学生,置学生于无奈无语且无为之地,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更不要说消化巩固了。过多的短时记忆、无意注意致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纯属奢谈。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平等的课堂,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效度是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当前一些教师把媒体的参与放在了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满足了自己对多媒体的独钟热情,却浇灭了学生思维灵动的火花。因生搬硬套多媒体教学而预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小、时间太少,因强烈的多媒体展示欲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更遑论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一哄而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重拾教师主导的强势,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机灌”,学生主体地位再次跌入谷底,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
二.多媒体教学的浅层体验
课堂多媒体技术是视觉和听觉技术,而语文则是视觉、听觉和想象的艺术,前者着眼技术层面,后者更关注内在精神,二者区别显而易见。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语言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上,而不是一次次视觉的冲击、听觉的震撼。《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下很多教师执教公开课,执意追求多媒体教学热闹好看,无视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行为,尤其是语文学习的精神层面的交流互动,缺少对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关注,教师成为一名“放映员”,学生极其被动地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思维完全停留在简单浅层状态。堂上表演热热闹闹,课下收获空空荡荡。
教师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要退至后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中送给读者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语重心长地告诫读者,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东西,才有可能与文本真意不期而遇,才能走进作者,含英咀华,与经典对话。
语文学习,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最好的领会与演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文字的张力、优美的意境、丰满的形象都能通过朗诵得以充分体现。语文课,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朗诵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强化记忆,化无声为有形,唤起感情,丰富语汇,培养口语能力,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领悟文章要旨。
三.多媒体教学的急功近利
多媒体教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并非越多越好,更不是越花哨越好。有些教师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认为多媒体容量大、简便好看,于是就将各种图文资料东拼西凑,然后随意地输入电脑。在他们看来,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时尚又实用。不少教师简单认为,这种高级的幻灯片就是多媒体教学。受此影响,一些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合理的东西,无视语文这一人文性学科的特性,上课必是多媒体、板演必是PPT。课堂上,教师表演多了,学生笔记少了;键盘声多了,诵读声少了;教师关注电脑多了,关注学生少了;语文课没有了诵读吟哦,没有了字斟句酌,没有了含英咀华,没有了交流碰撞。一句话,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打着多媒体的幌子,教师不用普通话、不练粉笔字,学生疏于记笔记、荒于读课文。一堂课下来,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关于图片、声音、动画的记忆。此等急功近利如不有效遏制,将极大地消解汉字的丰富内涵和汉语的独特神韵!
语文内在的本质是语言和思维,语文课上的板书则是将语言与思维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对文本条分缕析,概括摘要,形成板书,它将形象性与逻辑性巧妙结合,将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融于一体,唤起学生注意,起到概括强调、以简驭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节没有教师板书的语文课是成功的课。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就像“机脑”替代不了人脑一样,“白板”替代不了黑板、“机写”替代不了手写,“板演”替代不了板书,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四.多媒体教学的交互缺失
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往往让教学变得单一化、机械化、程序化,而教学过程总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的魅力不在于预设而在于生成,只要有学生个体的存在,就会有各种各样问题的提出。多媒体教学既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要有机器与学生的互动。时下很多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程序一股脑罗列在课件上,甚至板书都事先设计好了。“请君入瓮”式的问题设计,强迫学生接受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否则绝不善罢甘休。课堂设计也忽略了多媒体与师生间的互动,缺少人机间的讨论与反馈,缺少即时性评价与调控。endprint
课堂反馈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对课堂信息反馈的敏锐度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很多教师都有这种体会,担任两个同类班级的教学,上同一内容的课,在第二个班上课效果往往胜于前一个班,这是因为在给第一个班上课时,教师已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有意识地重新组织了第二次学习,构建了输出信息——接受反馈——控制调整的反馈链。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改进学习;对教师来说,有利于及时调控,改进教法,因材施教。所以,多媒体设计应该扬人机互动之长,借鉴交互模式,运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软件,制作具有一定交互控制功能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参与到与机器对话中来,设计体现学生的合作过程、表述过程、反馈过程;要善于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提供交互式的人机对话平台。此外,评价也是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设计应考虑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设计相关的评价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之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正生活在浅文化、速食文化时代。这种文化存在状态反映了社会发展处于尚未成熟时期,我们大可不必忧虑。值得忧虑的倒是这种浅文化正打着时尚的旗号冲击着经典的传统文化,对此我们不能习惯性照单全收。如果我们习惯于简单地一味摄取,那么终会造成极端的营养失调、产出畸形怪胎!
面对广大一线教师,我想说,首先更新观念,多媒体教学勿求多但求精;其次,提高课件制作水平与技术含量,每一屏每一键、每一菜单每一窗口都要精心设计,增强人机互动,彰显反馈功能;再次,周密安排,保证多媒体教学效果,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播放什么,何时播放等,教师都要事先全面考虑;第四,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重视听读说,留下粉笔字,凸显语文味,把语文课教成本真语文。
面对教育管理部门,我想说,建立健全多媒体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科学引导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及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思想、应用软件、网络基础、课件开发、网络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在内的基础知识。成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心,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广大教师逐步独立制作科学实用的课件。拓宽多媒体交流平台,增加信息接入点,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电子书库、影视库等,并最大可能实现资源共享。
电子资源开发者应加大对教育应用软件的开发,有针对性的开发诸如有电子备课软件、学科教学软件、班班通软件等。
多媒体进课堂,对于我们教师不单纯是教育技术的要求,更有教学观念更新的期待,它必然引发我们对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学科的共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及时因应,希望社会各界对此高度重视。让我们借新课改东风,以多媒体为翼,振翅高飞,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对接之旅渐入佳境。
王磊,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颍上。责任编校:舒 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