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之花在科学课堂上灿烂绽放
2014-02-25夏玉红
夏玉红
摘 要 生活是科学的本源与归宿。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之中,是《科学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突出特点。如何让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结合教材特点和《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科学。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102-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见,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我认为科学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舞台,开展好科学教学。
一、内容来源生活,感受科学之宽
我们不能呆板地把教学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应该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领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教学内容更具体、更鲜活。
如:教学《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时,我发现教材只有几个问题和几幅图片,内容非常简单空洞。要想让教学内容显得丰满而又形象,除了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别无他法。于是,我在课前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和父母交谈、上网等)去收集与“我是怎样出生的”有关的资料。通过汇报课前查找的资料、交流自己从父母交谈中了解到的自己出生和成长的情况,了解人类繁衍的浅显知识,拓宽教材的内容。而在了解胎儿在子宫里的生长过程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文以五幅图片展现了胎儿在各个时期的生长情况显得比较抽象。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从网上下载的“关于胎儿形成过程”的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整个视频用了5分钟的时间把胎儿形成的整个过程,尤其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过程,很清楚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人的繁殖过程有正确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开放了科学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材料取自生活,感受科学之近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有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
三、方式贴近生活,感受科学之趣
(1)做一做。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照镜子》一课时,在充分感知镜子的特点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也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孩子们一想到可以像警察叔叔一样不用露面就可以看到其他地方的情况,兴致很高。那么应该怎么做?孩子们通过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确定了纸盒开口的位置、大小以及镜子安装的地方,然后组内成员共同画出草图,共同动手制作。不一会儿,学生们自己亲手制作的潜望镜便出现在我的眼前了。这些潜望镜各具特色,有的十分精致,边角的接缝不仔细还看不出来;有的外表异常美观,纸盒上画上了许多美丽的图案。当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潜望镜时,都激动地大叫起来。这次小小的制作活动,激励了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动脑。
(2)演一演。小学生年龄小,对枯燥的讲解,生硬的知识灌输不感兴趣。因此,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演示,再现各种生活现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七色光》的时候,我让自己制作的七彩陀螺快速旋转,于是彩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灰白的情境,再引导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进而了解不同色光组合产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感受光学世界的无穷奥妙。陀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七种颜色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颜色,而它们俩的组合竟能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却是学生没有想到的。我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3)看一看。在科学课程中,由于一些时空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和场景都没有办法呈现。在这个时候,我常常借助于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跨越时空,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四、活动回归生活,感受科学之用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