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014-02-25吴祖纯
吴祖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095-02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令老师和同学头疼的一项事情。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似乎讲读课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学会积累,充实素材
1.积累
教师在授课时应让学生把每篇课文的词语及好句跟随课堂掌握,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好语句的运用能力。另外在阅读课外读物时也应这样做。这些内容都是语言的精华,如果恰当运用在文章中,犹如镶嵌在文章中的宝石,会使文章熠熠生辉增色不少。
2.练笔
有了材料之后要有目的地训练,学以致用。让学生尝到积累的甜头、好处。比如,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写景词语后,再讲一单元的写景散文。可让学生写一篇描写景的文章,学生就有大量的素材可选,也使文章增色不少。写日记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当天可写的、有值得反思的东西记录下来,通过练笔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二、要学会把“虚”写“实”
学生习作不一定要以“写实”为基调。在文艺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分,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不能同成人的文学创作等同,但这种思想应当被学生了解。事情不一定真实,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事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于其中的感情一定要真实,且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当然,“写实”与“写虚”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把“虚”写“实”。
三、打好基础是关键
1.多“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多读才会写的道理。初中生处在人生思想逐步成长阶段,思想很容易受到阅读作品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优秀的读物给学生,比如一些励志的书籍,一些含有优美文采的文章,而且语言越是优美越会吸引学生。部分中外名著也是很好的选材。但初中生的阅读不宜过深,以免因为文章过于生涩枯燥,而对阅读产生逆反心理。
2.多“练”
经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在心底积累了一部分题材和灵感。这时教师就要把这些题材和灵感从学生的头脑里挖出来,让它落实在纸上,即要多练。老师命题后可以先帮学生分析思路,然后让学生自由写。写过之后还要在课堂上读,大家来评这篇文章好不好,好在哪里,哪里还存在缺点。哪里的表达欠缺,哪里写得多余,哪里精彩。多练习就会逐渐将作文中的不足弥补,并更熟练地运用语言,准确进行表达。
3.“看”和“想”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写得不够生动,往往作文写出来了但不传神。究其原因是看得不细,想得不多。比如说要写一段池塘的景色。如果学生静止地观察,难免觉得不过是一潭死水,没有什么可写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多方位去观察,就会大不相同:早晨沉浸在一片宁静中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微风一吹泛起的涟漪是什么样的;炎炎的下午池塘中是否有绿树的倒影在摇曳;日光角度不同,池塘的颜色是否相同;傍晚老人们在池塘边闲聊,孩子们在池塘边嬉戏,这时的池塘是不是像也有了生命。另外还要将主题升华,如冬天的池塘什么样,夏天的池塘什么样,它为人们贡献了什么、索取过什么。这样细看多想后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丰满,让人读了觉得富有生命力,才是一篇好文章。
四、具体成败的标准
“写出来就是胜利”只能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而不能视为奖励的一种依据。作文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从思想、语言、结构、修辞等角度去评判,应该是很明确的。学生有进步,哪怕是极细微的一点,教师也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及时的表扬与充分的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要有分寸地指出其不足,以便其能够继续努力,不断进步,而不能模糊了成与败。
五、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
1.教师有时不妨写下水作文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做文章,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了解到写该文章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后评讲作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作文的批改
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激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六、发现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并不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事件的理性的思考与认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神,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题目,学生被一个“怕”字蒙蔽,脑子里充满了惶恐,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自信,不能积极捕捉思维的灵光,自然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