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屋》教学案例探析

2014-02-25苗林霞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叠词近义词工具性

苗林霞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066-02

一、背景分析

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在品词析句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在教科版第十二册《小屋》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词语而增色,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小屋》是一篇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文。作者王立春通过对童年居住了12年的小屋的美好回忆,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作者在文字处理上很用心,用童心表童语,词句中跳动着童年的快乐。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师:课文读完了,你感觉到这篇文章在用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运用了很多叠词。

师:是呀,使语言更富有口语化,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富有音乐感的词语。

师:谁能找出文中的叠词?

生:弯溜溜的小河,平展展的田野,悠忽忽的南山,软绵绵的白云。

生:悠悠地想,缓缓地流进,痴痴地回味。

生:紧紧地拴住,傻傻地踮着脚,愣愣地望着。

师:这些词语并不华丽,但不重复,清新自然,让人感觉那样的亲切,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这些语言。

师:谁愿意读这些词?(学生纷纷举手读词。)

师:读的很准确,但是不要忘记词语也是有感情的啊!比如说“痴痴地回味”就要读的投入一些(范读),让我们像这样带着感情再来读读。(学生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师:作者的童年生活真美啊!

师:后来作者发现了什么,让他迫不及待打开大门,像一发炮弹一样射了出去?

生:她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

师:你从哪感受到她的快乐呢?

生:“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我从这些动词中,感受到她的快乐。

生:我从这几个“拼命地”感受到她好像撒了欢儿一样。

师:作者连续用了几个“拼命”?我们来找找“拼命”的近义词。

生:用力、使劲、竭力、玩命……

师:老师查了一下资料,“拼命”的近义词大概有十个。那么作者为什么就选中了一个“拼命”?换成这样不好吗?(课件:句子比较。)

师:是呀,这就是语言的味道。谁再来读读。

(学生跃跃欲试,手举得高高的,兴趣盎然。)

三、案例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的劳动闪耀着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童年的快乐。

(一)积累叠词,感受简单的快乐

在读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感觉到这篇文章在用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说发现了许多叠词。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这些叠词,反复地读,采用教师范读,让学生去品味,再让学生投入感情去读,使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并不华丽,但不重复,清新自然,让人感觉那样的亲切,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单纯的词语训练枯燥无味,脱离词语的品评会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只是一个空壳。这段教学,我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词语品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简单与快乐;在体会作者内心感受时夯实了语文的基础知识。

(二)品词析句,与作者共享快乐

在教学第二件童年往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拼命地飞、拼命地喊、拼命地笑。”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找一找“拼命”的近义词,然后把找到的近义词放到句子中,把句子变成“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竭力地飞、用力地喊、尽情地笑。”让学生通过换词的比较,感悟到作者的这种不想停下来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然而,这样的理解也仅仅是层面上的,为了更深入地感悟作者的快乐,我让学生对“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拼命地飞、拼命地喊、拼命地笑。”这句话进行回环复沓朗读,提升朗读的实效。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我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变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需要我们用整合的思维来加以理解与操作,即在“人文”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的工具性。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喜欢

叠词近义词工具性
怎样辨析近义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找找近义词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让叠词走进句子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