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思考

2014-02-25王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涯中学生阅读教学

1971年,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的西德尼·马兰(S·P·Marland)提出生涯教育的理念,之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发展和运用。所谓生涯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达到个人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手段。由此可见,生涯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青少年完整人格的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中学阶段,对于每个成长中的生命个体都是学习最集中的时期,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不断强化,构成主体个性的各种因素都处在激烈的活动状态。在这一阶段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干预、正确的引领显得非常必要。让生涯教育走进中学校园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而语文阅读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1.学习型社会的建构,指导阅读教学关注生涯教育

学习型社会的建构需要中学生阅读个体的支撑。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类普遍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世界范围内的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角,他们的学习态度与阅读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过程不断成为促进中学生精神生命发育的催化剂。阅读将会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与个性直接产生积极而有效的深刻影响,促进生命成长;通过艰苦的阅读实践,让读书转化为学生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性的一部分,使读书成为其生涯设计、生涯发展和生涯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性条件。重视中学生的阅读,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现实了。

2.中学生个体的独特性,需要阅读教学参与生涯教育

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紧跟潮流,不甘于落后。所以他们极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又不满于目前的处境。他们对人生目标、自我发展,更是缺乏明确的认识。此时,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有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科学的、有计划的阅读能指导学生更好地规划他们的人生,发展自我。丰富的阅读是中学生生涯发展完满的必要内容和根本保障,生涯发展是阅读的最终归宿。

同时,中学时光正是学生生涯探索和生涯定向阶段。赫曼·赫塞曾说:“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的确,一个人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住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住现在就看不到未来,这两句话点出了生涯教育的本质与精髓。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所有行为将会凝聚在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关注人一生发展的过程,已成为现代社会人本关怀的文明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需的牢固基石。

3.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教学适合渗透生涯教育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它担负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职责,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优秀进步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语文同时关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正因为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动、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成功的朗诵,还是对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声情并茂的剖析,都可以起到启迪、感化的作用,使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学活动之中,知、情、意、行各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平衡发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涯教育,正是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承担的工具、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认识到语文教学和生涯教育的密切关系。

二.阅读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途径

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主张重视语言文字的习得,这就决定了生涯教育不能是直接的说教,而应将它跟汉语的品味、咀嚼、领悟联系在一起。阅读能丰富心灵,提高素养,带给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快乐,带来审美的无限体验。课堂之中,当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展开交流与对话,有理由相信,这是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它对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可低估的。渗透生涯教育,可以灵活地落实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1.引导学生关注作家生平

作家人生,给学生最直接的生涯体验。毕淑敏,当代文坛杰出的中年女作家。发表作品400万字,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但实际上,作家是她的第二职业。她在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取得丰硕成果。她的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她的人生历程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生命的历程,再艰难的历程,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二是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不断地进行评估和修订,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繁华落尽终清醒的曹雪芹、弃医从文的鲁迅、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历经坎坷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材虽然不会把对作家的介绍放在醒目的位置,有介绍也不够详尽,但通过教师介绍可使学生在这些作家身上看到生命艰难、生命价值的卓越,看到战胜自我的精神力量,同时看到生命闪亮耀眼的本真。他们就好像标杆,给学生信念和鼓舞。

2.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哲学家狄尔泰说:“理解,就是在你中重新发现我。”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哲“对话”,与经典“对话”,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的人格建构与文化建构,学生自身的发展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

生涯教育的一个目标是促使个体的不断成熟,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尽快对接。经典名著不仅给读者以知识,而且让读者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甚至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欣赏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感染和受教益的过程。面对名著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学生能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道德感、责任感。学生阅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能体会到冉阿让这一悲剧式的人物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社会代表意义。而大量的表现英雄人物的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更会使学生受到教育,他们不仅会从心中崇敬保尔·柯察金、林道静等,而且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他们,仿效他们,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己的意志,净化自己的灵魂。

3.关注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阅读应该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信息输入的主渠道,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要素。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桥梁,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立志报国的精神;阅读能够形成学生爱国爱家、诚实守信的品质。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兴趣层面的热点逐步升华为个性特征层面的一种热爱,进而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阅读实践中,能根据自己兴趣的转移、个性的完善和特长爱好的发展,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需,成为充满崇高精神的一种有意识的阅读行为。

以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进行无限的生涯教育,也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要从培养一个健康、有理想、有规划的学生角度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并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

王元,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

猜你喜欢

生涯中学生阅读教学
我的教书生涯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16 Years in the Mines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