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文化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2014-02-25李旭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化人格能力

语文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语”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即“文化”,从其功能的角度可理解为“以文化人”。而“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则是“本真语文”倡导的语文教育的文化力。

文化力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在强化语文教育的陶冶性情、引领价值、濡染精神的功能中,在升华学习者的生命意识和文化人格间形成的学力。

一.“文化”的语文学释义是“以文化人”

“文化”是什么?文化学者胡潇在《文化的形上之思》一文对“文化”的功能性作了这样的阐述:“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化与‘化人相统一的现象,要从文化的方面关注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文化的功能是教化,语文教育独拥文化的教化内蕴,充分依托“文”来教化人,由此“本真语文”认为:“文化”的语文学释义就是“以文化人”。

“本真语文”认为语文教育的“文”有着多元的含义:文是文字,文是文章,文是文学。

文是文字,是汉字,是汉语言。语文教育的文化背景的主体是汉语言,“以文化人”是在汉语言背景下浸染汉文化,在汉文化背景下,养成华夏民族的文化人格,拥有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文是文章。文章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程呈现形式:阅读文章,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能力,积淀文化,濡染性灵。文章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又一种课程呈现形式:写作文章,叙写生活,反映现实,表情达意,传承文化。所以,“以文化人”是依托文章阅读和写作课程,积淀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健康而独具个性的人格。

文是文学。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从内容而言,文学反映了现实生活;从功能而言,文学教化了人。所以,“以文化人”是依托文学的教化功能,阅读、欣赏、评判,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以文化人”即以“文字”“文章”“文学”为载体来“教化”人。语文教育就是以经典作品为依托,学习、理解、判断、濡染,提升素养,锻造人格的教育。

二.文化力的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人格

语文教育从涵括的内容而言可简分为三个层次:知识获得与素养积淀,语言训练与技能应用,文化传承与人格形成。语文教育是“以文化人”的教育,建立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养成目标之上,可见,语文教育不单纯为知识的获得与素养积淀,不单纯为语言训练与技能应用,而是三个层面互融共生。

知识积淀是文化力的基石。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系是根据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和四个学段目标内容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版块构成,重视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缺少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明确要求,导致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出现了语文教育边缘化、缺失专业化的现象。针对语文教育畸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语文知识的专业本源,2011版课标对此慎重地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求教师灵活处理语文知识的教学,并指出:“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其用意在于既能在教学中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不死记硬背知识内容。

语文知识包含哪些内容呢?语文教育学将语文知识分为六大类:语言知识、文字知识、文章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逻辑知识等。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汇,语法。文字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和书写,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多义字,汉字的查检及工具书的使用,汉字的辨误和规范书写,汉字的古今读音。文章知识包括文章体例,文章内容,文章结构,文章阅读,写作过程。修辞知识包括修辞格的识别和使用,词语、句式、篇章的修辞,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文学知识包括文学体裁,文学简史,文学鉴赏,文学理论,作家作品。逻辑知识包括逻辑知识及运用。六大知识板块的核心是语言知识,因为语言、文字、文章、修辞、文学、逻辑是交互的,而知识点的勾连则是语言知识,可见语言知识是基础,文化力的发展离不开语文知识,语文教育正是本着“语言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文化力发展的。如果以2011版课标的颁行为标志的话,课改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很多语文人感叹于语文课堂缺失“语文味”,第二阶段的语文教育更需要语文专业的回归,而语文专业主要体现为不同学段的语文知识。所以,语文教育需要将六大知识板块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序融合,将知识板块与不同学段的教材科学布局,充分地认识到语文的知识积淀是提升文化力的基础要素。

能力提升是文化力的动力。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学习或者生活、工作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的能力,是和语文知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所以语文能力是文化力的发展动力。通常所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之中都具有的能力,这些能力具有普适性,语文学习注重这四大能力,同时更强调这四种能力的语文专业性。语文学科要求下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指:听的能力,是准确识别语音、辨识评判语义的能力;说的能力,是准确发音、规范语速、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读的能力,是认读字词、辨识语境、把握主题、赏析材料的能力;写的能力,是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表述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离不开一个核心,这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与人的成长关联,随着阅历的增加,心理的发育成熟,人的思维能力不断成长起来,不管是听说读写能力,还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能力,都离不开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因此,只有基于思维能力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才是文化力的发展动力。

人格传承是文化力的灵魂。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一段著名的叙述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内心独白,也是对文学价值的精辟论述,文学具有什么价值呢?改变人的精神。语文教育对人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语文教育的文化影响是在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前提下,引领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形成具有博爱的情怀和善良的天性,以文化引领而成文化自觉,沉淀为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文化力是以知识积淀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动力,以人格传承为灵魂的文化认知、传承、发展的学力。语文教育需要夯实文化基础知识,需要提升基于思维创新的能力提升,需要强化文化现象的认知、判断、批判、创新、熏染、传承的功能,需要改变学习者的生命意识、文化人格、人文精神,提升学习者的人格尊严、人格精神和人格品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三.文化力的主要功能是教化与濡染

文化力的教化功能主要包括:知识教化、能力教化、人格教化。文化力的表现很多,文化知识是文化力的知识储备,文化能力是文化力的社会交际能力的表现,文化人格是文化力对完整的人的全面塑造。知识是教化的基础,能力是教化的动力,人格是教化的灵魂,三者缺一不可。如仅有文化知识有时只是“两脚书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仅有文化能力,有时只是“文化匠人”,无法形成文化人格。只有文化知识、文化能力内化为文化人格时,才是文化力的至高境界。知识、能力内化为人格,这就是文化力的教化功能。

文化力还具有濡染功能,主要包括:性情陶冶、价值引领、人格润泽。尤其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文化力的濡染功能无处不在。

文化力的性情陶冶功能。学习贾平凹散文《月迹》,学生沿着“月迹”阅读,寻找到无处不在的生活的美好,在竹窗帘里,在院子里,在头顶上,在酒杯中,在小河里,在眼睛里,原来美是无处不在的。学习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无处不在,更感受到:只要追求美好,美好一定属于自己。美丽的月夜,美好的中秋,一群向往美好的孩童,这是美的教育,在美的陶冶中,性情变得美了,内心向往美了,崇尚真善美的文化力渐渐形成。

文化力的价值引领功能。莫怀戚散文《散步》是一篇精美而颇具哲思的文章,在教学中,笔者以读出作者写作的本义为目标。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读到了“儿子”、“父亲”、“丈夫”的角色担当,从初春自然万物中感受到生命的勃发,从母亲身上体会到衰弱的生命的坚忍,从儿子幼小生命中体会到生命的无限希望,同时从自身体会到生命的成熟,由此产生的阅读感悟是:敬畏生命,担当责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这是当代语文教育的“道”,也是语文教育的职责,“道”是文化引领,做到“文”“道”统一,在文化引领下,方可形成文化自觉。

文化力的人格润泽功能。鲁迅先生在《死火》中这样描写“死火”:“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洁,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散文诗《死火》借助丰富的想象,以冰谷中的死火作为意象,寄寓着热血青春的“人”的精魂,显现出不愿在冰谷中苟且偷生而宁愿“碾死在车轮底下”的人格精髓,如此奉献自身的牺牲精神正是“人”的精魂。阅读“死火”已不是单纯地阅读诗歌的意象,而是阅读到鲁迅先生为“人”的精魂,做一个热血青春者,做一个敢于献身者,铸造有着“人”的精魂的人格。这是阅读“经典”而通向语文“教化”的路径,正是阅读“经典”让人格得以“润泽”,潜移默化中养成文化人格。

四.文化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语文教学仍然需要“双基训练”。建国初期倡导的语文“双基训练”在新课改背景下人们给予了不少质疑,质疑知识的堆砌和习题的机械训练,但不能全盘否定“双基训练”,从知识的基础性和能力的发展性来理解的话,“双基训练”对语文教学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知识积淀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能力发展是语文素养的动力,只有坚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目标的“双基训练”才能为语文教学的固本培元。语文教学应该在充分发挥文化力的教化和濡染功能的前提下,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知识的基础性,强化能力的发展性,让知识的基础性和能力的发展性为文化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需要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文化力的最高境界是文化人格的养成,文化人格具有渐进性,其成长是伴人终身的,正如俗语所言:活到老学到老。阅读是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所不可缺的基本素养。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过程则是认识世界,掌握知识,拓宽视野,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广泛兴趣,提高人格品位的过程。阅读教学能愉悦生命之兴味,激发生命之活力,颐养生命之正气,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文化人格。

语文教学需要强化真善美的文化人格的引领。阅读《社戏》,学生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农村的美好以及农人的质朴、善良与好客的赞美;阅读《幽径悲剧》,学生能感受到季羡林这位世纪老人背负起的弘扬真善美的文化十字架;阅读《边城》,学生能在老人、孙女、狗构成的一幅湘西民俗画卷中体验到沈从文先生的纯美生活。阅读文学作品,感受鲁迅、季羡林、沈从文等的文化人格,在其文化人格的引领下,自觉形成健康的、独具个性的文化人格。虽然文化人格具有差异性,但语文教学能让文化人格浸染到学习者的生命之中,引领人格,成长人格。文化人格具有模糊性,不可以用一个量化标准加以界定,但文化人格是随着人的生命发育不断形成的,生命在成长,文化人格也在成长。虽然语文具有模糊性,但语文教学不能缺失弘扬真善美的文化人格教育,因为只有强化文化人格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弘扬真善美文化人格的语文教育才能抵达文化力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什么是文化判断力呢?文化判断力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资源和多元的学习实践活动,在知识素质、行为能力以及文化人格形成中,在理解、分析、判断、评价、欣赏、修正、创新等能力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教学《红楼梦》引出的“钗黛之争”,学生“拥钗贬黛”,与作品本身情感相悖,为何学生在判断上“拥钗贬黛”呢?因为学生是基于当下的文化背景的判断,只有还原文化背景,才能读到脂砚斋所说的“宝钗为博知所误”。可见,判断力既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资源,又基于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文化人”的综合产物。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现象的接受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等初级心智活动层面的话,这是培养不了学生的文化判断力的,缺失文化判断力的学生必然是缺失文化力的。所以,语文教育的文化力是借助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现象、文化资源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充分调动心智潜能的接受、思考、批判、修正的学力。

语文学习不仅是语文课堂的教学,还包括课外的阅读,而当今各种各样的传媒提供的海量的信息,需要引领学生正确的文化判断,指导学生理性思考,科学取舍;需要拓宽文化现象接受的渠道,需要提供多样化文化的积累,需要培养学生在多元的文化现象、文化思潮、文化冲撞中,以先进文化为引领,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深刻而有远见地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学生一旦拥有了文化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多元文化,深化文化评判,不断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优美心灵,拥有真善美的文化人格。

语文教育的文化力是以文化人的生活、生命的进化生态,是知识积淀、能力发展和人格濡染的学力。文化力的践行只有在知识的基础性和能力的发展性的“双基训练”基础上,在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中,在真善美的文化人格引领下,在理性思考、科学取舍、正确判断的修正间,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才一定会达到。

李旭东,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如东。责任编校:舒 坦

猜你喜欢

教化人格能力
以鸟喻人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秋夜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漫画之页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