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话作文的特征及应对策略
2014-02-25向汉波
套话作文在近年的高考阅卷中遭到封杀。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文是套话作文?怎样才能远离套话作文呢?先看一篇2011年浙江一考生的高考作文《我的时间》。
我想我是一个极易被感染的人。当刘翔的背影在我瞳孔里无限的放大,冠军台上黄种人的尊严才傲然屹立。我被打动了;当张艺谋将奥运打造成了中华民族崛起的盛宴,让世界为之倾倒。我被打动了;当袁隆平在稻田之间默默的奉献,他的汗水哺育了全世界。我亦是被打动了。
原来成功如此的美。
可我却依然是一个坚定的人。当陶渊明悠然回首将南山于眼底收尽;将孟浩然在鹿门将其寒舍架起;将谪仙一路放歌,且歌且行,且醉且行,一步便是一步才情。
我想:这才是我想做的自己。
有幸生在江南,青色的一片朦胧天地给我以感性的潜力。铺纸、研墨、挥毫,氤氲一片水墨的天地,清脆的马蹄声在青石板上溅射开去,是谁家约定慢慢燃尽。而我这时,或许在桥头,在蓬尾,在诗中,在画上,寻找属于我的淡然与惬意,伴茶兴茗。
这是属于我的时间。
或许,我会在一座不知名的远山将自己的一间寒舍架起,才疏学浅,无法为其作铭,便为其取个陋名,想必它定不会介意。山中觅几声虫鸣,听泉水轻吟。我的心便在自然中跋涉,不亦快哉。山中定有好日,松花酿酒,对影即是三人,不须担忧无处寻酒友。披着清风,我便可以悠然醉去,不然如何对得起这山,这日,这酒,这景,淡然自适,随酒入肠,心头晕开。
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更或许,我在路上,在雨中,在牧牛背上,指指那远不可见的杏花酒肆,乐他游人一乐,从每条小溪上跨过;从每个顽石上踏过;我不是太白,不是工部,无法为它们吟诗作赋,但我给它留下我的也只属于我的印记。想必它们也不会嫌弃。潇洒,一步一个脚印的记忆。
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辉煌升空的成功或许美丽夺目,但我仍然明白那是我的真义。褪尽重影,我于我的时间寻几缕惬意,作一回潇洒的自己,也是我无悔的选择,不痴的追寻,有苦,有喜,有悲,有乐,更有滋有味。
别人可以浓墨重彩地渲染生命,我只愿认识我自己,于我时间中,做我真正的自己,仅此而已。
这篇作文,除了中间五个独立成段的句子和末尾一句话外,其他材料乃至文字,都可以判定为事先准备的。仅从正文第一、第三段的标点和语句看,就该考生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有一定文采的片段的,之所以分号、句号用错,语句不通,是因为背材料时的疏忽,或临场时给忘了。这样的材料,用在任何一个题目上都可以凑合,但都不会很合适。对于这次作文题来说,尤其不合,因为他没写“我的时间”。从这篇作文可以看出,这几年我们强烈反对的套话作文出现了新的动向,部分考生己经不再机械地使用“三段论”结构,而是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打乱了使用。该文还使用了一些描写江南的“文化散文”段落,而不只是文化历史名人的材料。我们辨别套话作文的方法,除了看其是否过多堆砌历史文化名人材料外,主要是看这些材料与题目的关系。如果作文是根据题目当场写的,考生对题目会理解得比较到位,材料使用会是信手拈来,随机入文,而不是机械生硬地套用。
一.套话作文的特征
套话作文按套用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文套用:只改标题、开头和结尾。写这类文章的考生在考前准备了好几篇文章,高考时从自己准备好的文章中选一篇与高考作文题目最接近的,然后稍改标题、开头和结尾。二类是拆整拼用:围绕一个中心,将有关的材料简单粗糙地堆砌,拼凑成文,考生自己写一个与中心有关的题记、开头和结尾。这些文章是考生在考场中用考前准备好的配件组装出来的,带有明显的拼、套的痕迹,不是一气呵成的,更谈不上真情实感。具体来说,套话作文有如下一些特征:
1.材料陈旧
套话作文选用的材料单一、陈旧,或是中外名人生平,或是历史名事,或是社会热点、时评焦点。如套用屈原、陶渊明、苏轼、庄子、项羽、司马迁、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等历史名人生平事迹,或套用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等等。考生准备了这些材料,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套用。
2.主题游离
名人生平事迹或英雄壮举的陈旧素材,本身就存在解读的角度和层面问题,解读和运用的角度层面不同,其说明的问题和说服力也就不同。如“轮椅上的科学家霍金”这个材料,若用于“条件与成功”、“现实与理想”、“现状与心态”、“逆境与顺境”和“挫折”、“毅力”、“信念”、“爱好”、“诱惑”、“追求”等话题,是合宜的;但如果从“坚守节操”、“环境保护”、“亲情友谊”等角度来解读就很难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陈旧的材料本身就存在多重解读,拆整为零组合之后就更难把握了。考生很难在短时间里将那些陈旧的素材巧妙地运用到一个与考题相切合的主题上去。高考套话作文十有八九是主题游离的,似是而非的。
3.结构单一
套话作文的结构大都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名人的事迹或英雄的壮举作为文章的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有的还会出现一个除凑字数外毫无他用的题记(题记:写在书的正文前或文章题目的下面,多为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引用与题旨有关的名人名言)和后记(后记: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这样,题记如同帽子,后记好比靴子,中间的三段就是“假人”,全文结构乍看起来起承转合呼应衔接,条理清楚,但实际上结构单一生硬,陈旧死板,无法体现写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和智慧。
4.思维浮浅
套话作文的主体都是早就准备好的,不是自己在写作构思过程中提炼的,因此基本上无法体现写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状态。文章所引用的事例和人物基本上都来自中学课本,远离自己的生活,材料的解读和评价套用书本上的陈旧说法,自己没有附加新的解读意义,写作者的写作思维变成了单纯的拼凑,不是说理抒情。写作者缺少了对作文题目的分析和思考,放弃了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和广泛拓展,没有了由此及彼逐层深入的辩证分析,更忽视了自己的鲜活生活和真实情感,整个行文过程成了随意凑文,而不是用心作文。
5.情感虚假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文章价值的根本。真情实感是高考作文夺分的法宝。蕴涵深刻、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文章,无不渗透着写作者对社会、时代的独特思考和理性分析,无不体现着写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而套话作文只是将别人的事例当作填充物,既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也没有对事例的独特思考和情感处理,只是在开头或者结尾时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二.应对套话作文的策略
套话作文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不明文章的价值,不知道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见识有限,生活贫乏;不善关注生活,缺乏生活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是“我手写我心”;缺少积累,语言干瘪;只知机械记忆,不知灵活运用。因此,要避免套话作文,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内容充实、富有文采的文章,不妨采取如下对策。
1.明确文章价值
学生写套话作文的根本原因,是写作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写出来的文章怎样才有价值。如果学生真正明确了文章的价值要素,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不会胡编乱造了。
文章的价值要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六趣,即理趣、情趣、志趣、义趣、美趣和乐趣。
以理趣立意的文章,能告诉人们一种道理,能够引人思考,给人以启发,即晓之以理,如《劝学》《师说》《拿来主义》。以情趣立意的文章,能拨动人们的情弦,调动某种情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即动之以情,如《陈情表》《记念刘和珍君》。以志趣立意的文章,能激励人们树立某种志向,坚定某种信念,催人奋进,如《我的四季》(张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以义趣立意的文章,能让人读出侠肝义胆,引领人们讲义气,讲道义,给人以正义的力量,如《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杨绛的《老王》。以美趣立意的文章,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小石潭记》《江南的冬景》(郁达夫)。以乐趣立意的文章,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让人在有意思的阅读中得以释怀,神清气爽。如《美猴王》(《西游记》)、《金岳霖先生》(汪曾祺)等。
学生作文重点是“真情实感”,通过抒真情、发实感,以达到“动人以情”、“晓人以理”的目的。写记叙文,能选定一个切合题意的中心事件进行详略得当的叙述;在叙述过程中,展开环境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插入适当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抒情。写议论文,能明确地提出切合题意的观点,并对所持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通过讲道理(论),摆事实(述),以证明所持观点的正确性、可行性,让人心服口服。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观点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即便不用事实材料,也未尝不可。
2.关注现实生活
莫言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中说:“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当然离不开社会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必须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而且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关注生活,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表现生活,这是写作的原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作文能够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学生热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为生活所感动;学生深入生活,才会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学生投身于生活,用情于生活,才能厚积薄发,获得心灵的震动和精神的升华,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
看浙江省2009年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废弃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得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的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看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地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
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这篇文章将自己的生活思考和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这位考生以爷爷为观察中心,将爷爷的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年轻时的生活与年老后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自己从爷爷生活变化后的情感变化中思考“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一深层主题,显得真切自然而深刻。
3.培育主体思维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现代写作理念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人”是写作的核心,写作是“人”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我内心世界体验后的文字呈现,它强调写作者与自然之境、生活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自觉主动地以“人”为本,让学生情动于中,文发于外,真正意义上引入学生的现实生活,牵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男生曾凡(化名)花费上万元整容,他认为“变脸”后可扫除一切求职障碍。而据记者了解,除了曾凡以外,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少大学生不惜在自己脸上“动刀”。来自协和医院的统计显示,目前整容大军中,大学生占了三成。
这是一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现实意义的报道。可引导学生就此引发思考,从“整容求职”的“合情性”和片面性两方面展开讨论,辩证说理:既承认容貌对某些特殊岗位的短期作用,又强调能力对一般行业的长期效应,进而得出“能力是自信的真正源泉”的结论。如果平时能够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训练,每周用半节课的时间开展一次“时事述评”,让同学们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各抒己见,就能够培育主体思维,有效避开套话作文,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4.练就个性表达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都考虑到不同考生的表达个性,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的同学长于叙事,有的同学长于说理。长于叙事的同学,就充分发挥其写记叙文的长处,练就其写记叙文的能力;长于说理的同学,就充分发挥其写议论文的长处,练就其写议论文的能力。这样,高考作文时,既能做到“合乎文体要求”,又能各扬其长,避免套话。
前面所举的浙江省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绿叶·情意》就是一篇规范的记叙文。而另一篇浙江省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光荣的荆棘路》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该文开篇就不同凡响:
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谁奔跑,将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将有谁来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考生在提出自己非同一般的观点之后,运用引用、反问、排比等手法和精练的文字谈古论今,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深刻有力。
两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不同考生的不同表达个性,都得了满分。
向汉波,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浙江杭州。责任编校:晓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