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教师角色认知与教学行为一致性调查研究

2014-02-24郑彩华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学

郑彩华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赋予教师角色更多的内涵。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换和重新定位,从而可以使教师在新课改中大显身手。当前对教师角色认知问题的研究,以站在专家、研究者的立场上进行应然性的阐述者居多,从一线教师立场上考察的比较少;综合论述多,实证调查很少。然而,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是否像课程决策者和专家学者所研究和希望的那样,知道并去扮演了这些应该扮演的角色呢?这是关系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如果教师们没有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他们不去扮演他们被期待的角色呢?本文以一所2004年开始实施新课程的山东省某县重点高中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一线教师们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认知状况和他们的教学行为,探查教师的角色认知和教学行为是否一致,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以期为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概念界定

角色认知是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的辨识。角色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对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行为模式所做出的规定和要求,即规定该角色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角色评价是指社会、组织和他人对个体的角色扮演效果赋予某种意义的活动。个体在扮演某一角色以后,影响角色效果的所有因素都可成为被评价的对象,从个体的具体行为方式、生活作风、思想水平、道德水准,到仪表衣着打扮都是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来了解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应然性的教师角色的认知状况,通过入班听课、课间观察、参与教师们的集体备课等方式观察他们的教学行为。

访谈对象为该校高一至高三的部分教师,参与了高一高二英语科的集体备课,听了高一高二年级不同科目的新授课和复习课型,观察了部分办公室在课前课后这段时间的情景。

四、调查结果

1.教师对新课程中应然性的教师角色认知的基本情况

在所访谈的教师中绝大部分能都说出新课程倡导做什么样的教师: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积极的学习者,学生心理调节者和朋友等。教师获得这些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参加关于新课程的会议、培训或者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等。但是大部分教师认为其中的一些角色过于理想化,与实际状况相差太远,不可能在教学中完全做到。

2.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前课后等环节中的教学行为的基本情况

(1)集体备课

该校规定每晚的第三节自习课时间(21:00—22:00)是全校各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在此之前每位教师先独立详细备课,在集体备课时,由其中的一位教师主备(通常是轮流当主持人,提前一周做好安排),其他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或就重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缩小因教师水平不均而导致的成绩差距之目的。所以,通过参与某一学科的集体备课,就可以了解到整个学科组教师进行备课的教学状况。

研究者选择了高一高二英语学科的集体备课(因为高三已经进入全面复习,课型比较单一)。两个年级的情况基本是一样的。主备人首先通报第二天所要讲的进度,提出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采用的教学材料、布置的作业,就英语这一学科来说,主要是重点词汇、短语、句型结构等。大家对所讲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讨论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从整个集备过程来看,教师们的关注重点仍然在于知识的传授方面,对于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接受情况的预测性探讨并不多;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依据,辅助性的资料是统一购置的教辅参考资料,或者是教师们通过精选不同资料上的所需内容自行编制的学案或习题;教学方式还是以讲授和练习为主,因为有的教师提及内容多担心讲不完。总之,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了他们所熟知的新课改所倡导的大部分的教师角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集体备课中对教学的研究主要在于对教材的知识内容的正确性、准确性以及所传授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方面。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没有体现出来,集体备课中没有反映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准备。

(2)上课

研究者通过入班听不同科目、不同类型的课发现,就像在备课中所显示出的情况一样,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可能是因为教学任务比较重的原因,大部分科目的课堂容量都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者的角色体现得很充分,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老师说到哪里,学生们就紧跟到哪里。因为教室里学生坐得满满的,过道很窄,教师很难走到教室的后部,只能在讲台上和教室的前部活动,所以很难及时对坐在教室后部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控和调节。在某些课堂上,有的学生一节课的时间都没有抬头,有的学生则趴在课桌上,很可能是睡着了。不同科目、不同课型的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单独回答、齐答、自己阅读、独立完成题目等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没有出现学生之间进行的合作学习,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太挤了,学生坐在座位上转身都很困难;也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所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太多,仅仅是需要识记、需要完成的习题就已经让学生应接不暇了。

(3)课前课后

课前课后的时间,特别是上午的大班空期间(约15分钟),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晚自习的第一个班空期间,我所到的办公室里,学生把小小的办公室挤得满满的,有的是交作业的,有的是来领学习用的材料的,有的是来找老师问问题的,还有一部分是某位教师专门召集来补习功课的,或者就某一问题与学生谈心的。总体感觉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亲密,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朋友的角色。总体的感觉是,各位老师在充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或敦促学生学习自己教的学科,或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教师关心学生学习成绩多于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或学习兴趣,离成为学生真正的心理调节者和人生引导者还很遥远。endprint

3.教学行为与某些角色认知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调查

通过参与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入班听课,发现教师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但仍然是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教学内容的准备、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并不是真正地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去备课、上课。教师在访谈中就这一方面的问题做出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

首先,新课程中,教学任务很重,而课时又有限,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就无暇顾及较远的目标,只能先把紧要的任务和眼前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完规定的课程,并且在各种考试中——月考、中考尤其是期末考试中让学生考出高分,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目前各种评价的主要和决定性依据。就高一来说,需要开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艺术(后三者因为期末不统考只是象征性地列在课程表上)。每一学科每学期要学完两本教材,期中考试前学完必修1,期末考试前学完必修2,因为期末考试是全市统考,要进行成绩排名,关乎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非常重要,必须高度重视,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才行。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不得不把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和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作为第一要务,其余都要为此服务。

其次,现在的教学班班额太大,一般都80多人,学生之间的差距是自然存在的,一节40分钟的课上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兼顾优秀学生的需要,课下的辅导也主要是针对那些总体成绩较好而某一学科偏差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科生);至于那些整体基础很差、实在跟不上的学生,因为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工作要有效率(学校通常是按照班前40名或前6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评比),也只好爱莫能助了(这对于那些尚蒙在鼓里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太残酷了)。

最后,学校对教师的各种评价还是以分数为唯一的依据,不仅是津贴、奖金、评模、晋级,学科组中成绩末位的教师将在下一次的聘任中落聘离岗(几年来已有几位本科学历的教师因为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不好被迫调离该校了),谁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呢?

四、讨论与建议

1.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1)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在本研究的访谈中,绝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教师角色是有所认知的,但还不是很全面,认识也不深刻;也有很少的教师对此不甚了解的,主要是新入职的教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个体扮演每一社会角色可分为三个阶段:角色占有阶段、角色认知阶段和角色实践阶段。角色认知是个体在角色占有后到角色实践之前,个体按照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对与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不断加工和处理,在心理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反应模式的过程。角色认知具有角色形象功能、角色教育功能、角色指导功能、角色调整功能。因此,只有每一位教师对自己在新课程中的应该扮演的角色有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他们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自觉自愿地、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去体现这些角色,而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培训、评价、宣传以强化这些角色,使这些应然性的教师角色在每一位教师的头脑中扎下深深的根,因为角色认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的任何观念都不是一夜之间就转变的。

(2)教师具有的应然性角色认知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实然性教学行为的转变

从教师的角色认知到相应的教学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角色认知只是其中一个前提性的、认识性的因素,只有被教师认同的角色认知才更有可能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相符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外在原因主要有: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师职业声望与其实际待遇的反差太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制订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客观实际的规章制度致使教师无法按制度办事或无法完成任务,以及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矛盾;内在原因主要有:教师角色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形象的理想化,教师训练专业化的程度。

(3)超大的班额是影响并制约教师教学行为与其应有角色相一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超大的班额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额外的工作负担。一般来说,教语数外的教师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在教师不足时也有担任三个班的。除去每天正常的上课时间、自习辅导和必要的备课时间、批改作业的时间,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了。在超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还可能要加班加点,因为批改作业是一项很费时间的工作。在课堂上,因为学生的人数过多而使得教师的授课缺乏针对性,不能既让优秀的学生吃饱又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好,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成为教师有心而无力做的事情。

2.建议

(1)加强对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师角色的宣传、培训与评价,促进教师的角色认知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出现——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种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也不例外。但是,因为教育是关系到一批又一批学生培养的问题,教育每天都在进行着,而且一天也耽误不得,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促进、加快每一位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应然性的教师角色的认知、认同,进而转化成实然性的教学行为,从而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2)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及时调整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的角色认知从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的转化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的功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同样的功能,是影响并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所以,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直接受制于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不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没有适宜的实施的环境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时调整有关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各种教师角色实现营造合适的条件是极其重要的。

(3)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资金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班额,为教师的应然性的角色认知向实然性的教学行为转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对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各种新的角色,很多人往往脱离教师所依附的学校想当然地去研究、去论证教师应该怎样,把理想状态下的学校当成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背景,然后演绎出教师种种理想的形象。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现状不但距离理想遥远,而且我国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很多中小学没有足够的教室来容纳学生,只好把每一个教室都利用到最大的极限——直到不能再放下任何一张课桌为止。一线教师们所进行的教学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可能同时兼顾基础相差甚远的不同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是需要时间的,而教师本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缩小班额,是保证教师的教学行为向角色认知靠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师教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