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思考

2014-02-24杨跃民杨文嘉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会化毕业生大学生

杨跃民, 杨文嘉

(1.台州学院 办公室,浙江 台州 318000;2.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基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思考

杨跃民1, 杨文嘉2

(1.台州学院 办公室,浙江 台州 318000;2.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工作搜寻的过程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过程。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与工作搜寻理论视角下,增强高校毕业生对职业定向的自我认知,在综合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信息基础上,有效地建立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与匹配模型,实现毕业生与聘用岗位的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成功率。

工作搜寻行为;毕业生;就业

工作搜寻的过程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过程。从舒伯提出“生涯”概念,经过帕森斯、霍兰德研究“生涯发展辅导”和“职业指导”,再到米尔克维奇、布鲁克等人从组织角度研究个体职业发展,重心转移到从业者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二者的平衡上。根据新古典总供给模型,劳动力市场是理想、无摩擦的,不存在“失业”现象。毕业生做好毕业前的工作信息搜寻成为影响其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梳理工作搜寻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了解工作搜寻行为的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和高校毕业生对职业定向的自我认知,通过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一、工作搜寻理论与模型研究

费尔普斯指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个体进行的目的性的查寻工作信息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标需求的结果[1],这就是最早的工作搜寻理论。随后皮萨里德斯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假定存在两种不同的工作搜寻途径,利用规模报酬不变的工作匹配函数,系统研究求职者通过这两种途径的工作搜寻情况及其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的状况。罗格(1980)通过构建“雇佣函数”,模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用人单位的空置岗位与失业人员并存现象。

1、工作搜寻标准模型。最早人们对工作搜寻的关注点大多侧重于工资方面。Nickell构建了工作搜寻标准模型,该模型假定失业者没有在职搜寻,保留工资[2]。将工作搜寻看作是一种相同的动态活动。比较典型的就是著名的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模型,该模型排除在职搜寻活动,而是事先假定失业者是异质的,即员工在工作期间不允许换工作和用人单位不可以随意解雇员工,且规定只有失业的人才会找工作,以便得以保留工资。

其中,WR表示保留工资,β∈(0,1)表示当前帖现因子,b失业保险金,F(W)表示工资分配。

2、连续搜寻模型。McCall提出连续搜寻模型,该模型假定求职者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分配是已知的,且搜寻成本不变,若求职者拒绝该工作,则求职者继续搜寻。该模型认为,求职者首先要确定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最低工资,然后开始搜寻,只要找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超出自己的预期工资,即停止搜寻,接受该工作,否则继续搜寻。搜寻次数取决于搜寻者保留工资的高低。

3、工作寻访模型。费尔普斯提出工作寻访模型,即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剖析求职者连续不断搜寻工作的必要性。该模型从理论上证明,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劳动者来说,失业是一种投资,且劳动者数量越多,就越能找到

理想满意的工作的论断。因为首先即使是同样的行业,岗位之间是不同的;其次劳动者的工作搜寻行为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耗费很大的搜寻成本,因而这过程是不可以经常重复的。

二、社会化媒体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

帕森斯、霍兰德都特别强调个别差异,注重人格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以罗杰斯为代表提出了人本思想,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从业者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二者的平衡上。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基本特征,探讨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基本特征。大学生的工作搜寻行为主要表现为工作搜寻意向、工作搜寻时间和频率、工作搜寻途径、工作搜寻成本等。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基本特征的调查与分析,孟益宏基于扬州大学2007-2010年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3]:总体上体现出理性、现实的特征,但在选择就业区域上毕业生存在差异;毕业生在寻求就业单位时更注重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校园招聘会、网上招聘、现场人才交流是毕业生工作搜寻的主要渠道。据我国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周期较长、搜寻密度大、搜寻效率偏低、搜寻成本过高,且主要通过非正式的工作搜寻方式。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工作搜寻行为有差异,譬如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工作搜寻方式比较集约,与聘用方联系少,但抓住每次机会;工科类毕业生工作搜寻方式比较粗放,与聘用方联系紧密,但不仔细研究可行性。说明毕业生就业前对职业定向的自我认知不足,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准备不够充分。

我国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实证分析表明,毕业生从开始找工作到正式签约并去单位上班所消耗的时间周期基本在一年以内[4]。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对就业的目标期许不同,工作搜寻周期呈现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依次递增,即毕业生学历越高,进行更长时期工作搜寻的人越多;学历越高,工作搜寻成本越高;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工作搜寻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专科生认为通过亲戚朋友寻求工作是最有效的,本科生最看重校园招聘,研究生则重视学校与老师的推荐以及就业网的作用,研究还发现非正式的搜寻因子对毕业生就业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工作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工作搜寻受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综合影响,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社会化媒体环境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信息搜索行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与专业特征、性别歧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学历、英语水平及是否有社会实践经历,一般显著的影响因素为是否有特长。工作搜寻行为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强度与环境呈显著正相关,且工作搜寻强度影响高校毕业生个体的最初的工资收入水平。且在特定情况下,因素群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或所有因素对大学生的成功就业起决定作用。

3、工作搜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探究工作搜寻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通过搜寻行为过程实证分析发现:毕业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会增加积极的搜寻行为,表现为搜寻密度的增加、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以及搜寻过程中焦虑情绪的降低;在工作搜寻的晚期,毕业生工作搜寻的强度和有用的正规信息资源的获得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加。那些毕业前还未找到工作以及个人技能中等的毕业生,最后的失业原因是因为一直徘徊在工作搜寻过程而造成了搜寻性失业[5]。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积极的工作搜寻行为利于提高毕业生的资源配置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成功率。

三、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思考

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搜寻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毕业生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从社会环境、搜寻成本、社会网络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缺乏广度和深度。结合当今社会化媒体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就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思考,可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工作搜寻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工作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投资、房地产市场、婚姻市场、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等具有“摩擦”性质的领域[6]。然而,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除关心岗位工资外,大学生在工作搜寻中更注重自身的未来

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重视工作搜寻理论和模型的转化,探讨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与匹配模型对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具有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与匹配模型的建立,可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薪酬决定机制、高校就业政策与制度的确立以及毕业生个体的求职策略提供系统、科学的支持。

2、社会化媒体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模式。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会化媒体的概念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7]。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社区化、连通性、多平台等优势将多种功能高度聚合,实现了信息搜寻方式的多元化。我们常见的微信、微博、飞信、人人网、百度百科、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分享网站都属于社会化媒体。通过这些社会化媒体,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所需要的职场信息资源。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通过基于工作信息社会化影响的网页排序、融入社交论坛、在人际网络中类似的搜寻或工作信息推荐等方式,实现有效的工作搜寻,实现就业目标。

3、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差异性和相关性思考。现主要采用简单的频次分析来探讨毕业工作搜寻行为的基本特征,缺乏深层次的差异性和相关探讨。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影响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多个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研究可借鉴国内外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拓展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研究的领域,如探讨毕业工作搜寻意愿、搜寻行为以及搜寻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研究应重点关注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不同性别及不同家庭背景等不同群体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差异性,以有利于高校为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就业工作指导。

4、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绩效及其评价。高校毕业生工作信息搜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而搜寻的各环节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应加强探索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效率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比较高校毕业生工作信息搜寻途径、搜寻方式等的效率,及时改进搜寻行为。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摩擦性失业问题。要减少摩擦性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就业指导与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绩效评估体系。

四、结 语

罗曼·罗兰说过:“每个人都有他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他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高校毕业生要在社会化媒体环境的当下,在工作搜寻行为过程中,厘清自己的职业定向和职业价值观,清晰自我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目标,探寻工作世界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理想的外部平台,对职业定向的自我认知,在综合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信息基础上,在职场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的路径,提高就业成功率,实现职业发展的价值与人职最佳匹配。

[1]Wilson T D.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J].Information Scidence,2000,3(2):49-55.

[2]Phelps,E.S.et al.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ory[M].New York:Norton,1970.

[3]孟益宏.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性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2-164.

[5]杨鹭,王鹏程.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知识经济,2009(12):68-69.

[6]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贡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35-140.

[7]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5-10.

A Probe into College Graduates Job Searching Behavior in the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

Yang Yuemin,Yang Wenjia
(Administrative Office,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8000;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23)

The process of job hunting is to help college graduates choose a right job in an employ-

Job search behavior;graduates;employment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5.021

2014-08-21

本文系浙江省2014年高校教育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4SCG355)和台州市2014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GG14016)

杨跃民(1966- ),男,浙江临海人,副教授。杨文嘉(1993- ),女,浙江临海人。

ing uni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b search theory,it is vital for college graduates to strengthen their self-perception of career orientation in the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On the basis of full exploration into themselves a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job market,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job search and matching model for college graduates in order that they can be productively employed and improve the chances of full employment.

猜你喜欢

社会化毕业生大学生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