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蜂巢效应:生物界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2014-02-24王彦波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蜜蜂协同

文|王彦波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蜂巢效应:生物界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文|王彦波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企业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其进化形态和表现方式总是与外部环境和时代特点密切相关,这就像生物界的生态系统。蜂巢效应启示农业企业之间不仅只存在竞争关系,协同合作才是产生利益的“原点”。突破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应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协同创新系统的长效机制。

洛阳春都集团和漯河双汇集团是我国两大肉类加工企业。1987年我国第一根火腿肠在春都前身洛阳肉联厂诞生,但是由于战略决策偏误特别是缺乏产品技术创新,春都集团从1996年出现亏损,从此失去了曾经独占半壁江山的辉煌。而双汇集团非常注重管理和技术创新,对外借助科研院所,成立联合技术创新机构;在内部成立博士后流动站,为企业增加了后备力量,不断开发新产品,逆袭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标杆企业。春都集团和双汇集团的案例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显而易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是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困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根据2012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已形成了一支以1200多家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1000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10万多家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队伍,占全国农业科技人才总资源量的近40%;科研投入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投入科研经费达700多亿;90%以上的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和科研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尽管如此,农业龙头企业仍然面对一些难以逾越的创新困境。

首先,技术创新成本高,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三个阶段,开发阶段、中试阶段、产业化生产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业企业利润率低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创新活动,使得我国农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常态。国际上通常使用企业研究开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值为指标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般来说,比值达到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如果达到5%,企业在市场上才能拥有技术优势。而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普遍状况是研发费用仅占销售额的3%,与发达国家5%左右的投入相比有一定差距。

其次,技术创新体制不完善。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公益性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另一类是企业研发中心。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国家科研资源仍主要掌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考量指标的导向,片面追求发表高质量的SCI文章,以公益性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研究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加剧了农业技术创新困局。

其三,技术创新市场环境复杂和机制不健全。我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众多,与工业企业相比,农业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独立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农业技术创新出现类似于农业生产分散、多头的现象。以种业企业研发为例,目前我国共有8000多家企业从事种子销售,但是仅有百余家企业具备科研能力。“套牌”、以次充好成为小企业的“理性”选择,各种公平竞争造成了技术创新市场秩序混乱,开发技术却不能获利,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其四,技术创新技术落后,对国外依存度高。一方面,国内科研院所难以提供市场化的技术,另一方面自身创新能力不足,这使得从国外 “拿来主义”在农业企业间盛行,农业技术创新对国外依存度高。

其五,人才短缺且流失问题严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往经验来看,90%以上涉农专业高校生源均来自农村地区,但是由于择业观念的转变,愿意从事农业的毕业生急剧下降,导致农业企业从业者以低学历、低职称、低层次的为主,限制了农业企业研发力的提升。

最后,资源短缺,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技术创新并非以一己之力就能完成,需要各方协同创新。于2012正式启动的“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尝试。农业科技领域科研力量各方割据,更需要科研管理制度上的改善促进协同创新。

蜂巢效应:来自生物群体的生存启示

企业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其进化形态和表现方式总是与外部环境和时代特点密切相关,企业之间不仅只存在竞争关系,协同合作才是产生利益的“原点”,这就像生物界的生态系统。残酷的生物界历来奉行“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群体中生活是动物们千百万年来的生存策略。群体生存不仅使动物个体成员受益,对种群群体的繁衍和延续也有重要的作用。

蜜蜂社会是典型的协同组织。人们印象深刻的是在蜜蜂社会里蜂王、雄蜂、工蜂之间的明确分工,而蜜蜂抱团过冬之间的协同则更能给企业发展路径选择带来启示。蜜蜂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而改变,严寒的冬季是对蜂群生存最大的考验。一只蜜蜂无法度过严寒的冬天,一群蜜蜂则不同。蜂群过冬时,往往要抱成一团将蜂王和雄蜂包裹在里面,最外面的一层是工蜂,它们拼命地煽动着翅膀阻隔着外面的寒冷。在最寒冷的时候,蜂球内的温度也能保持在20℃左右,舒适如春。蜂球外表温度低于球心,外面的蜜蜂就向球心钻,而球心的工蜂则主动向外转移,这样不停地反复交换“岗位”,食物则是由蜂球表面的工蜂取来用相互传递的办法解决温饱,安全越冬。不仅如此,研究表明,蜜蜂体外会分泌一种具有杀伤病原菌的能力的物质,在抱团时单个蜜蜂的分泌量是单独蜜蜂分泌量的300倍。

这映射到人类社会当中,即蜂巢 效应,是指特定产业 中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规模等级类似的企业基于战略 目标一致性和利益趋同性而构成的联盟、合作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经济关系紧密集中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从价值分配到价值共享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 组织形式。

基于蜂巢协同效应的对策

蜂巢效应为解决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带来了新的启发。

首先,逐步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公共的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传播中心,使农业技术资源共享更加快捷,避免个体企业研发力不足和重复研究。与此同时,联盟体能够与高校院所等研究机构形成更大、更稳定的合作,而不是当下项目性的临时合作。

其次,构建协同创新系统。正如“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五方谈”所构建的政、产、学、研、用的讨论平台,可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维协同创新系统,系统内部之间的关联度、演化程度越高,那么对于每一子系统发展空间越大。

第三,营造创新氛围。春都集团和双汇集团的发展轨迹证明,无论是农业龙头企业还是一般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发展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企业高层等“领军”人物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不仅仅影响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同时能够发动团队成员技术创新。因此,应重视干预领军人物建立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科技部创新人才大赛等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努力。营造创新氛围还要纠正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为做科研而科研”的偏误,调整科研院所评价体系,促进高校院所科研力量进入企业联合创办研发平台,实现研发和产业的实质协同。从外部环境来说,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使企业有能力创新,形成社会科技创新的大氛围。

最后,建立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从政府层面,继续加大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完善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在企业方面应改变“搭便车”、“拿来主义”的短期行为,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农业,企业生存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企业应吸引科技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中介机构要搭建起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之间的桥梁,承担起科技信息流在领域内畅通、透明的职能。笔者对这一点感受深刻,2011年日本“核泄漏”后,在我国江苏、浙江、广东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出现抢盐潮,这暴露出我国企业、科研与消费者之间信息流不畅通,而中介机构应当承担起这项职责。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蜜蜂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蜜蜂
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