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含量 加速草业发展
2014-02-24谢晴
文|本刊记者 谢晴
提升科技含量 加速草业发展
文|本刊记者 谢晴
近日在呼和浩特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草业大会再次重提草业发展话题。第三届中国草业大会以“历史机遇—生态文明—食物安全”为主题,云集了草业专家学者、知名草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校等超过500人参加。
在草业大会上同期发布的《中国草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人工种草面积达2.8亿亩,年理论产草4500万吨;已形成自产自用型、生态功能型、商品生产型三类饲草种植加工业;全国登记统计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00多家,分布在21个省、区,主要集中于北方的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河南、河北等地。专家表示,中国未来要在充分利用占国土面积41%的草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地农业,预计到2020年,在草业的补充下,我国有望进入粮食稳定自给并有余粮和饲料出口的新时代。
谈到中国草业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扶持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草业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推广步伐加快。据监测,2013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4.2%。
食品安全和生态保护 带来发展机遇
中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这给中国草业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中国的草产业将有大发展。专家表示,目前,全国年口粮需求2亿吨,可转化为肉、蛋、奶的饲草需求量高达5亿吨。预计未来15年,中国动物产品消费量将保持较快增长,饲草料的缺口巨大,草业发展前景广阔。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说,伴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近些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转变——粮食消费在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在增长。现在国人认识到食草动物的肉质更安全,这是牛羊肉价格持续增长的一大主因。目前农村人均年消耗120公斤粮食,而城市人均只有70公斤,因为城市生活水平高,肉蛋奶替代了部分粮食。
但是,近年来,我国乳品行业不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究其最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没能解决饲草问题。乳品质量安全堪忧,恰好映衬出我国草地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奶牛产奶量低、质量差,营养成分不够长期困扰我国乳业发展。这一现象相对我国所拥有的全世界第二大草地面积、世界第一的牧草品种资源来说,实在令人尴尬和汗颜。据专家透露,即使是现在,我国的城市奶牛场还是在用养鸡养猪的办法养奶牛,使用配合饲料,加上一点枯草、秸秆,很少使用新鲜优质牧草。很多外国专家来我国考察,进奶牛厂就问“有没有苜蓿等新鲜牧草喂奶牛”,他们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没有”。
此外,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委员会主任李毓堂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外优质奶牛引入我国以后出现退化,这已经是业界熟知的现象,而且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是这样。”他介绍,饲草的好坏是影响奶牛及乳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牧草,相当于人不吃肉,“跟人一样,如果妈妈的营养不良,会影响奶量、奶质”。
据农业部2010年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奶牛饲养头数和总产奶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三位,但每头产奶量排在第58位,平均单产2.9吨,而美国是9.3吨,日本是7.5吨,沙特是11.7吨。“饲养的奶牛数量多,耗费的饲料也多,产出的奶却很低,这岂不是浪费?”李毓堂反问。
没有草业发展,就没有乳品安全,更无从谈到优质的乳制品。
提高科技水平 补足技术短板
目前,中国已形成草产业发展的国家支持系统,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鼓励和支持草业的发展。中国未来要在充分利用占国土面积41%的草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地农业。于康震介绍,2013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6亿吨,均创近五年来最好水平。全国草业年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
重视牧草加工技术
以牧草的加工问题为例,过去我国对牧草的质量不太讲究,甚至大学课程讲到牧草时,也不强调烘干技术,加上以前部分企业对牛奶的质量要求不高,所以对优质牧草烘干加工技术应用不重视。因此,烘干技术这些年来一直未能发展壮大。另外,许多企业和农户都是利用小块地种草,没有规模,也难以使用牧草烘干设备。
其实牧草加工技术十分关键,用好此项技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牧草生长旺盛的收获季节,也是高温多雨季节,由于牧草收割后不易保存,传统的自然晾晒方法往往使牧草中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和各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失。比如苜蓿草,号称“牧草之王”,胡萝卜素和17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齐全,生长状态最好时,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22%~24%。
但由于企业和农户缺乏烘干技术,除一部分鲜草饲喂牲畜外,在晾晒过程中往往由于高温霉烂或叶枯脱落,导致蛋白质含量减少近半,胡萝卜素和各种氨基酸损失殆尽,出现“丰产不丰收,优质变劣质,高值变低值”的现象。
在国际市场中,经快速高温加工的优质苜蓿,每吨售价在2500元以上,我国粗放加工的苜蓿在国内销售或出口国外,每吨只在1000元上下。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首套牧草(青饲料)快速高温低耗清洁加工机组。这套机组比国外同类设备造价低,能耗少,其烘干加工的苜蓿质量超过国际标准,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微生物技术有望提升饲料品质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朱宝成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多种微生物发酵技术,大幅增加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提高秸秆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他透露,国外畜牧业主要用饲草,营养价值高。我国有特殊情况,饲草比较紧张,市场饲料价格又很贵,促使我们想办法利用秸秆。通过新鲜草,能加工更优质蛋白质饲料,利用废弃草,可以加工成中等饲料。但近年来饲料价格上涨较快,给农户带来很多压力,使用多种微生物处理的秸秆,就可以降低成本。
一般来说,发黄的秸秆营养较低,有些秸秆只有3%的蛋白质。使用微生物技术后,如果规模能达到上万吨或几万吨,秸秆的粗蛋白含量能达到12%以上。朱宝成表示,蛋白质含量保持在这一程度,就能满足肉牛、肉羊的蛋白需要,不需要再添加蛋白浓缩料。
而奶牛对饲料有更高的蛋白质要求,通常要达到16%~17%。对此,朱宝成也表示很有信心,“我们根据不同的需要,用多种微生物复合发酵方式,把秸秆蛋白质含量提高17%~18%都没问题”。
更新观念 发展草地农业
在草业大会上,我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表示,中国正在发生从耕地农业到草地农业的变革。
英国发展草地农业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本土农业呈现出衰落的状态。农田退化,牛肉自给率仅仅49%,蛋自给率仅仅61%。20世纪30年代后,英国通过开发“绿色黄金”草地,广种豆科牧草,振兴了农牧业。到20世纪70年代,国民动植物食品均自给有余。
李毓堂认为,草地农业可从三方面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不足,第一,广种豆科牧草,经烘干精细加工成为含蛋白质20%以上的蛋白质饲料,用以喂猪、鸡和奶牛,能代替30%~50%的饲料粮求。第二,通过发展优质牧草饲养草食家畜,产出更多牛羊禽肉,可增加国民动物性食品,减少粮食消费。第三,在农田闲作、轮作、套作种植豆科牧草,通过牧草根瘤菌固氮和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大幅提高粮食单产。
任继周提出了草地农业系统“四个生产层”的概念,即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
前植物生产层,不以农业产品为主要目标,而是以自然景观作为社会产品,主要价值在生态功能。植物生产层,是指传统牧草、作物、果蔬、树木、花卉等植物生产,包含中国传统农业内涵。动物生产层,这是草地农业系统最富特色的生产层次,太阳能产生的有机物,其中75%无法被人类直接利用,须经动物转化。通过草食动物生产肉、奶等畜产品,是人类利用这一部分能量的必要方式。后生物生产层,是对各个生产层所产出的产品进行加工、流通等的管理过程。过去耕地农业只重视植物生产,而且只注重籽实生产,实际上把一半以上的生产力都丢掉了。
通过发展草地农业,草丛与地境耦合,变为草地;草地与草食动物耦合,形成一个草畜系统;草畜系统与市场耦合,经过社会经济活动,完成草地农业系统全过程。这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条。每个界面都含有很多科学技术,可延伸建成现代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达到富民目的。
任继周强调,草地农业就是使人吃人粮、畜吃畜“粮”(大部分为牧草等饲用植物,少量饲用籽实)。所谓“粮食安全”的缺口完全可以填平,还略有盈余。草地农业将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纳入其中,充分利用多种生物资源,比如将籽实生产改为营养体生产,即可提高生物量5倍以上。耕地农业,使土地越来越贫瘠,加之建设过程中的土地置换政策,新农田不肥,一亩顶不了一亩;而草地农业,可以培肥地力。
他认为,草地农业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农用土地资源,而不只是现在只占国土面积12%的耕地。还可以增加农田当量约11亿亩,这其中包含了大量非耕地、休耕地。此外,种草节省劳动力,而且季节性不那么强。种草则是种一次收几季,收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的情况都有,而且是大规模收获。种草病虫害较少,不必大量使用农药,施肥很少,甚至基本不需施肥,可减少面源污染。草地农业还可增加抗灾能力。
任继周认为,种草实际在促进粮食增产。我们在黄土高原的试验显示:通过草田轮作,粮食单产增加60%,肥料用量减少1/3,水用量大约节约17%,而整体经济效益大约增加1倍。苜蓿作为很好的豆科牧草,也有耗水问题。按实际投入产出与种粮相比,种苜蓿等牧草水的效益还是高。一吨水换来的能量和蛋白质都比粮食多。
中国老话就有“百里不运草,千里不运粮”的说法。如果我们力求粮食自给,草的自给应该更有信心。
环保和科技为先
《中国草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从2011年起,国家每年下拨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44亿元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建立人工草地36.7万公顷,投入135.7亿元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由“灰”变“绿”的“色彩”转型,宜通过设立绿色标准、发展绿色金融,利用绿色基金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探索绿色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减贫有机结合的机制。
董恒宇说,如果中国利用60亿亩天然草原大力发展“生态草业”,一方面可以降低饲料粮用量、优化粮食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恢复草原生态、提高农田质量。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的草业现状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农业总体发展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并重的,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一般都超过了种植业,这些国家都做到了农业是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且草食动物畜牧业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全都得益于先进的草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发达国家在草地管理和建设方面不断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草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草业中的非牧业用途产业不断涌现,它们主要有草坪业、草坪种子业、草地生态工程产业、草地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及加工业等。
法国:载畜量要求严格
欧洲许多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较高,如英国和德国都在60%~70%,丹麦、瑞典则占到90%,在这些国家草地畜牧业对整个农业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非常重视人工草地建设,并控制载畜量。对于凡是能够按本国和欧盟有关规定,符合每公顷载畜量指标的,则按不同海拔高度及草地类型给予补贴,以进一步促进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合理的载畜量既保证了牛羊有足够的饲草满足营养需要,又使草地得到有效保护。法国除利用良好的人工草场放牧外,还同步发展牛羊饲草料工业。在牧草生产旺季将青草收割并晒成干草,或用地窖进行牧草和饲料作物的青贮,也有将牧草打捆进行塑料膜青贮,所有这些都保证了牛羊在冬季的饲草供给。社会化服务体系则是法国畜牧业成功的保证,如饲料供应都以家庭式企业规模生产进入社会化大流通渠道,加上政策使草业生产有利可图,因此草地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
加拿大:农牧业并重
加拿大的草地资源丰富,草业较发达,青贮玉米及牧草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5还多,为牲畜提供草场和越冬饲草料,同时为耕地提供绿肥和肥料并增加覆盖物,以保护土壤,控制风害和水蚀。从加拿大的经验来看,在过于干燥、寒冷的地区或地形不宜生产农作物的地区,通过发展草食家畜农业,牧草也是一种间接收入来源。
加拿大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但由于广泛采用大型、先进的牧草生产机械,因而其劳动生产率很高,牧草收获加工技术先进,干草产品不仅供应本国市场,还出口到亚洲的日本等国,为牧草经营者带来可观收入。
美国:管理水平高
美国草原建设工作开展较早、草原保护制度健全、草地管理水平高,因此草地畜牧业较发达。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在草原牧区提倡人工种草,不断提高优质牧草(特别是苜蓿)的播种面积比重,因为苜蓿就其蛋白质质量和吸收率来说超过一切其他草类,而且土壤保护作用也最好,由此看出美国农牧生产结合紧密,草业发展很快。
美国草地建设水平也很高,草地围栏面积已达99.1%,人工草场在全部草地面积中的比重已达15%。除了种草养畜,美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草资源也加以很好利用,在美国没有一小块土地裸露,树下、房前、屋后都种草,城市农村一样,绿化覆盖率都很高。
澳大利亚:重视畜牧业发展
澳大利亚北部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管理粗放,主要发展低成本草地畜牧业。通过制定严格的载畜量,保证牧场适度规模经营。但由于长期粗放管理,天然草牧场也存在一定程度退化,正引起该国政府重视。澳大利亚在发展畜牧业过程中,始终把饲草料生产和饲养管理放在首位,因此畜牧业成就举世公认。
新西兰:大力发展人工种草
新西兰一向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并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全国有“一块绿毯”之称。新西兰已基本实现围栏化,草牧场生产能力高,其草地经营的现代化水平及草原放牧畜牧业生产水平都是居世界首位的。该国还将山林地改为人工草地,用于放牧及为冬春备草。20世纪90年代就尝试“超集约放牧”措施,实行划区轮牧,改大面积、长周期放牧为小面积、短周期轮牧,取得了很好效果。
第三届中国草业大会
以“历史机遇—生态文明—食物安全”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草业大会于7月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
本届中国草业大会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总结中国草产业发展,展示中国草产业的成果,充分挖掘“草产业”在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食品安全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中国草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