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宝联合万爽力治疗病窦综合征17例疗效分析
2014-02-23张惠英游向东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心内科072350
张惠英 游向东 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07235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结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治疗应针对病因,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诊,对心率过于缓慢者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正常生活及工作,但有患者拒绝或没有经济条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要求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均为2008年12月-2010年3月本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例,对照组8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68.32±7.95)岁。患者入选标准:(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min,阿托品试验阴性;(2)窦房传导阻滞,伴或不伴缓慢的逸搏心律;(3)窦性停搏>2s以上,伴或不伴缓慢的逸搏心律;(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5)拒绝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者。排除标准包括:排除药物、电解质紊乱及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窦性心动过缓,伴有阿斯综合征和检查不合作患者。17例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心脏超声、血糖血脂等检查。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mg/次,3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次,1次/d口服;他汀类1次/d、1片/次口服;维生素族药物;心率过慢时给阿托品0.3mg,3次/d口服。
1.2.2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宝300mg/次,3次/d口服,疗程为6个月;万爽力20mg/次,3次/d口服,疗程为6个月,三餐时服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判定,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静息时心率≥60次/min,阿托品试验窦性心率≥90次/min,或动态心电图活动状态下,窦性心率≥90次/min,心律失常减少9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静息时心率比治疗前提高5~10次/min,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较治疗前增加20次/min以上,心律失常减少50%;无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或无改善,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病因治疗很重要,首先应尽可能地明确病因。心宝丸适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心脉淤阻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窦房结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等。万爽力可增加冠脉及循环血流量,促进心肌代谢及心肌能量的产生,同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由于使用上述两药,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缓解症状,对改善窦房结功能有明显作用。
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本身及其周围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纤维组织增生,致窦房结起搏及传导功能异常,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导致心、脑、肾供血不足。病因最大可能性为缺血,以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特发性纤维化变性最常见,常见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心肌炎、窦房结神经病变等,病程发展大多缓慢,从出现症状到症状严重可长达5~10年或更长。
心宝丸的主要成分是洋金花、鹿茸、人参、附子、肉桂、田七、麝香、蟾酥等。主药洋金花主要含东莨菪碱及莨菪碱,它能阻断α1受体及M受体,增加细胞膜流动性,改善微循环使血管瓣开放,血管壁舒张,血流速度加快,血流由块状流变为粒状流。拮抗儿茶酚胺作用,从而使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加,使血管痉挛解除,血管舒张从而减少心脏负荷。具有增加心率、降低血液黏度、促进创伤组织愈合、加强心肌收缩力及抑制异位兴奋点的作用。麝香、龙脑、肉桂有协同作用;附子、人参皂甙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兴奋窦房结的作用;鹿茸具有加快窦房传导系统传导速度、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蟾酥则是用来拮抗洋金花的毒副反应,同时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强心物质。万爽力(曲美他嗪)对缺血心肌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细胞保护作用。通过保存缺血细胞内的能量代谢,防止细胞内ATP水平下降,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同时确保离子泵的功能完善和跨膜钠-钾泵正常转运,减少细胞内酸中毒以及阻止心肌细胞内钠和钙的聚集,保护细胞收缩功能和限制氧自由基造成的细胞溶解和内膜损伤。
心宝联合万爽力治疗病窦综合征有利于窦房结功能恢复,可明显提高心率、减少心律失常、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简单易行,易于推广。病窦综合征治疗首先是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差,本组患者使用中西药结合更能有效改善窦房结功能。严重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的脑心缺血症状,服用药物无效患者还是建议应尽早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1] 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7-399.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