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使用社会企业资源平台 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014-02-22张正东
张正东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要通过与政府、企业、社会联系,构建资源平台,汇集使用各种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正是探索“建设开放型资源平台”典型案例,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源平台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一直强调开展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这是在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政府和社会的物质资源、技术技能资源、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办学,也充分利用高职教育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和校企合作双赢。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作为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这个国有大型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同样也在思考着如何充分利用社会、企业优势资源,搭建资源平台,依托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前身是为适应葛洲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需要,于1973年成立的葛洲坝职工大学。办学40多年来,累计为集团公司及其他水电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优秀毕业生3万余人,培训职工2万余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抓住全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利用三峡工程等全国大型水电施工建设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通过与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密切联系,搭建了汇集各种优质资源,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平台,走出了一条“依托企业搭建平台、服务企业用好平台,校企合作共享平台”的发展道路。
学校利用企业、社会资源组织教学,教学改革得以稳步推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屡获殊荣。电力工程学院学生谢尊国、张东庆、李晓杰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获得高职组全国一等奖;机电工程学院数控专业学生李军波获得湖北省第二届“华中数控杯”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铣工第一名、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高职组数控铣工第八名……充分展示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资源平台,强化学校教学内涵建设,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在去年被称作“最难就业季”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创下了96.5%新高,被报界称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就业暖冬现象”。如今,在三峡工程、在清江水布垭电站、在溪洛渡施工现场、在“非洲的三峡工程”——尼日利亚蒙贝拉水利枢纽工程、在巴基斯坦最大水电工程——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到处都活跃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毕业生的身影。人才培养的骄人业绩铸就了具有“水电”特色的三峡高职教育品牌。
一、依托企业搭建平台,汇集使用优势资源
1.政策资源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作为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应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近年来,葛洲坝集团公司多次召开关于学校发展的专题会议,并累计投资1.3亿元用于加强校园建设。学校在集团公司支持下,成立了以“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为主旨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董事会,来自全国46家企业(单位)加盟董事会,形成了汇集社会优质办学力量,校企共同参与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的新体制。
2.设备资源
葛洲坝集团公司拥有净值近50亿元的各类装备27032台套,具有年土石方挖填500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400万立方米,机电安装210万千瓦的综合生产能力,各种设施、设备完全能满足学校水工、电气、机械等专业的实习和实训要求,而且设备调配和使用渠道通畅,只要学校需要,即可安排,满足了职业教育需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3.师资资源
学校常年聘请集团公司76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建设了一个较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每学期担任专业核心技能课和实训课教学工作的企业能工巧匠达50多位,占校内专业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集团公司高级技师吴立格同志受聘为学校“楚天技能名师”,从事钢筋工实训教学指导工作。他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不仅校内实训课程教学很受学生欢迎,而且主动帮助学校联系落实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岗位,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源
葛洲坝集团在国内有100余个大型项目施工点,在国外有10余个国家有项目施工点,含盖盾构技术、高寒地带混凝土浇筑、高程面板堆石坝、国外工程管理等国际一流施工技术100多项。这些项目施工点和施工技术,学校都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把企业的生产一线变成学校的教学一线,而且能做到“企业怎么工作、学校就怎么训练”,从而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效果。这种资源共享模式被形象地称为“企业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
5.技术资源
学校与企业建立了“企业出题目、学院做文章”的科研合作机制,多年来,企业委托学院开发新技术20余项。近两年来,学校又开展“跟踪企业新技术”教科研活动,指定48名教师跟踪企业17项核心技术,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
6.文化资源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转战江河、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建坝育人”的人才思想、“五个一”经营理念,即“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育一批人才,拓一片市场,交一批朋友。”企业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将这些企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使校园文化充满了企业文化的特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文化是完全对接的。他们进入企业之后具有先天的亲和感,会成为一种长久的内化的精神资源。
二、服务企业用好平台,增强学校发展实力
1.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企业高职教育,更应该着眼于企业和企业所属行业。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近些年根据全国电力行业发展和宜昌建设水电名城的需要,在聘请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重点发展电力建设类专业的发展思路。学校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省级重点专业为核心,带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等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企业的师资、设备、实习实训资源等多渠道地深度介入专业建设全过程,满足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2.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关键在于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学校在与中铁电气化局运营管理与维护有限公司长期合作中,企业连续4年在学校开设“中铁定向班”, 实行“订单”培养,执行由企业参与修定的教学计划,重点讲解接触网和电气自动化部分的专业知识,使用企业自编的教材,企业安排专家来校授课,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3.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素质入手,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教学改革设计过程中,坚持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采用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实境训练,学训合一。如教师在讲授建筑施工课程时,主动与企业联系,将葛洲坝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锦绣天下”房建施工案例直接引入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就是生产任务,教学过程就是施工过程。师生教学活动围绕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学生毕业后即有部分被安排到葛洲坝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4.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直接将企业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引进教案,引进课堂。有时将课堂直接设置在生产现场,教学内容直接利用工程建设中的现场实例,能够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形成了“专业+项目”、“专业+车间”、“专业+公司”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还增加了企业制度、服务规范和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
5.充分利用高职资源实施企业职工培训。
开展职工培训,是教育主管部门赋予学院的职能,也是学校用好平台服务企业的义务。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实施二次创业过程中,计划通过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在更高层次和综合素质上更新一代员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及时把握企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之中。近三年,学校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10000人次以上,培训内容涉及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砂砾石大深度沉井群施工技术、巨型船闸人字门现场拼装焊接变形控制技术等当今世界一流的顶尖级水电施工技术,为公司培育一流水电施工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表明,企业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基,作为企业举办的高等院校,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最终目的,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通过合作,搭建汇聚使用各种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