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理、持敬、格物
——宋明理学的核心精神诉求

2014-02-22何俊

杭州 2014年9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宋明格物

天理、持敬、格物
——宋明理学的核心精神诉求

兴起与发展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宋初至1840年鸦片战争西学东渐为止,时间跨度极长,对国人影响极大。事实上,理学最初可追溯到唐代中期,于宋代为正式形成、完善、达到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最高峰,其思想全方位地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不管我们今天对宋代理学作怎样的评判,可以说,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生活百分之七八十都与宋代思想有关。所以,宋明理学可谓是中国后半段思想史的核心内容,它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地位几乎可与先秦孔孟儒学相匹敌。按宋朝当时士大夫所讲,先秦儒学是儒家文化的首辟,宋明理学便是其再辟。

而实际上,在当时宋明理学刚形成时,士大夫一般将其称作“道学”。道路之学,即探索人类社会应走什么样的道路,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而针对人生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宋明儒学大致分为了三大派别。理学派认为,道路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同日升月落,潮涨潮息,乃是自然天成。心学派则认为,世界上客观规律繁多,道路众多,选择哪条道路行走,选择何种方式生活,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精神意志所决定。还有一派事功学则认为,所谓的道,既不客观存在,也非主观臆想,它绝非固定不变,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得来。由此可看出,宋明儒学包含三派别,如今我们所说的宋明理学是个广义的泛称,主要是因为三派中理学一支发展最好,成就最高,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理学最初的发轫是在唐代的中期,其代表人物是大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唐朝佛道两教非常兴盛,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韩愈对此表示疑虑,由此提出了要复兴儒学的诉求。在当时,这种声音微不足道,几乎无人关注,仅只算为理学形成埋下了一个伏笔。但当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帝国崩溃,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无序之中,尤其是到了五代时期,历经梁唐晋汉周五朝走马灯式地相继登位覆灭,战争不断,生活彻底失去了底线。官员们开始着手整顿社会。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其代表人物是范仲淹,再进一步推进科举制度改革即经学改革。同时,将遍布全国的大小寺庙整治成书院以供读书人学习。在这个逐步复兴儒学的过程中,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精髓思想开始显现形成。

核心内涵

那么,宋明理学的核心精神诉求究竟是什么?人们重视改革,只为重建社会秩序,然则秩序在哪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问宰相赵普天地之间是谁最大,赵普回答:“道理最大。”这便是后世中国人所信奉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为什么唯理至上的信念能在国人心中扎根?宋明理学为我们带来了第一个核心概念:“道理”。但道理众多且分散,怎么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呢?理学随之便提出了一个在道理之上、更为核心的一个概念:“天理”。认为整个宇宙、社会、人生都要服从于天理,而天理则会在每件具体的事情上有不同的体现。那是如何建立起天理框架的呢?宋明理学选择了《周易》作为其理论依据。《周易》将天道与人道合一,为“天理”竖起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理学第二个核心观念是“持敬”。天理已存,然何以求得?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观点,“持敬”。主张在积极从事工作的同时,对万事万物怀有敬意,保持“敬”的状态。举个擦鞋匠的例子,我为人擦皮鞋,人付我工资,是为了把皮鞋擦好还是为得到工资?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工作状态。若时时想着能从中谋取多少利益,则势必无止尽地节约鞋油鞋膏的用量、无底线地缩减擦鞋时间;若一心只为擦皮鞋,则该用的鞋油、该花的精力都会分毫不打折扣。当今社会人人喊“浮躁”,其原因就在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只在乎眼前利益。因此宋明理学强调的“持敬”,其目的就在于让人能一心一意专注于工作本身,将人的精神世界与外部社会二者打通,且在打通的过程中并不为攫取其背后的利益,而是着重思考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当然,有些同志会问我,既然如此,那擦皮鞋岂非不要钱咯?不,擦好皮鞋,其收益自然就在皮鞋之中,所谓曾国藩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问并非不要,只是坚信收获在耕耘之中。五四以来批判宋明理学进入一个极大的误区,实际上,目前社会上所有的问题矛盾,究其精神根源,即是没有遵循理学所讲的拥有一颗敬畏心,没有心灵约束,仅靠制度制约,便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难收难管。

有了“持敬”的精神境界后,并不能完全地接近“天理”,还需要引出理学第三个核心概念“格物”。何为“格物”?打个比方在格子橱柜上放瓶子,小瓶子必须放在小格子,大瓶子必须放在大格子,格物作为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指通过观察对事物本身进行分类,并将其归纳到相适应的位置中。在座各位济济一堂,若要每个人根据不同的特征将一屋子人分成两类,越到后面越有难度,但分类的过程,即是“格物”的过程,每一次分类都意味着对一屋子人不同特点的新发现,意味着认识的细化与深化。早年物理学传入中国,即取名为“格物穷理学”,通过格物分类,来获取对道理的全面掌握。

“持敬”与“格物”,两者缺一不可,正如宋明儒学家所说,“涵养需用敬,进学在格物”,培养精神气质要用敬心,向内把握分寸,于吐纳之间沉淀出笃定气度;而获得知识必靠格物,外扩出无限道理。宋明儒学三大派别,无非就是在此二者间用力不同而已,朱熹理学强调格物;王阳明心学则极注重涵养功夫,力求泰山崩定不动摇,锻炼意志力,获得精神的内敛;事功学就在两者当中互相协调,相对偏向格物。

当下意义

最后,我将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意义归结到两点:第一,宋明理学建立起了人的理性精神,培养国人对知识的崇敬,对真理的追求,使我们能直面生活,直面事实。要知道,对真理的把握程度指引着我们的生活,而真理则来自于我们应用知识的能力,面对这个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能否客观、充分地理解这个世界?善于运用理性精神是有力武器。

第二,宋明理学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即人是生活的目的而非手段,不能简单将其作为工具使用。人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要勇于形成自我的判断与思考,做到不从属,不人云亦云。以及树立对生命的尊重,从人的生命延展到对外在环境、万物的尊重。让每个生命个体呈现出“活泼泼”的状态。这两点,我认为是宋明理学对现代人最大的精神财富,值得今人去体会,去传承,去再创造。

(本文系何俊先生在杭州市文广新局与市委党刊《杭州》杂志社共同主办的“西子大讲堂”第22期上的演讲,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宋明格物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心、意、知:王阳明“格物”之内在意蕴
心学视阈下王阳明格物论探微
——兼与朱子之比较
定制偷心计划
去郊游
朱子阳明格物观比较
店 主
小猴拜年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