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贵祥

2014-02-2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中道创造者

王贵祥

WANG Guixiang

B.1950

1972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1 《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

2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

3 《中国古代建筑基址规模研究》

4 《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

5 《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王贵祥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集》

关于建筑历史与当代建筑创作的关系问题

建筑是一种负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信息的物质载体,完全脱离其所赖以产生与存在的历史文化土壤的建筑创作,不是没有根基的浮浅虚妄之作,就是简单重复的舶来模仿之品。作为一种绵延数千年、有着深厚历史与文化根基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形态与造型形式,曾经十分契合于其所被创造与延续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反而却不太能够适应于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但其在数千年间积淀起来的文化内涵与符号价值,对于正在现代化征程上艰难崛起的中华民族而言,不会是毫无意义的过往云烟。首先,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中包含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此外,传统中国建筑中,还蕴藏有极其多样的具有民族文化意义的表征性符号集。

问题是,许多建筑师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或者无所了解,知之不多,或者,采取了预置性否定态度,从而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或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或盲目照搬,或断然拒绝。

举例来说,基于坚固、实用、美观建筑三原则的西方建筑,千百年来,都将追求外在的形式美,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建筑创作诉求。即使是西方现代建筑,其核心的诉求,仍然是建筑在造型形式上的变化与创新。相反,基于“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之建筑原则的古代中国人将建筑的最高诉求,放在了建筑所体现的建筑之创造者与所有者的内在道德与品格的诉求上。在建筑的创造上,古代中国人主张“节俭”、主张“卑宫室”、主张“适形而止”、主张“中道而立”。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不是将建筑之造型与装饰的特立独行与独出心裁作为建筑的主要诉求,而是将建筑的外在之“文”与内在之“质”的恰到好处的相互契合,从而表现出建筑之创造者与所有者高尚的道德品位,作为建筑创造的最重要诉求之一。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形式美,是建筑艺术之本来就应该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是建筑之所以为建筑的必要条件。但建筑的最重要目标,却并非是简单的外在建筑形式美,而是透过建筑之技术与艺术的外在形式所折射出来的某种或高尚、或雅致、或深沉、或含蓄的内在品质,这才构成了建筑之作为一门艺术的充分条件。这里所希望揭示的,不仅仅是建筑投资者的内在品质,而且也应该是建筑创作者——建筑师的内在品质。这样的建筑作品,既应该是理念率真正直、体现节俭之利的谨慎之作,亦应该是空间合理通达、表现便生之用的适度之作;既应该是思维缜密逻辑的严谨理性之作,亦应该是重质尚文、文质彬彬的优雅创新之作;既应该是合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的浪漫创新之作,亦应该是“从心欲,不逾矩”、出神入化的放浪超逸之作。其要在于,建筑的目标是“正德”,是“利用”,是“厚生”,其核心价值是“惟和”,而所谓“和”,正是建筑之投资者与创造者不奢不陋、不炫不谦、无过无不及、“中道而立”之内在品质的恰当而深刻的外在反映。

和,非平庸之作;中道,非循规蹈矩。和与中道,是一种境界。一种基于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创造。其中或蕴含有质朴、率真、高洁、风雅、超逸等等的中国传统文化品格。

中国人的建筑观念中,不排斥建筑的形式美,因为形式美是建筑的一个基本诉求。然而,中国人更注意建筑的空间美、意境美,及建筑内蕴的意义美。君不见,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园林建筑,透过大量的匾额、楹联,以及粉墙黛瓦,疏窗修竹,掩映出古代文人浓郁的书卷气。这其实就是某种“和”与“中道”之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就是说,建筑是建筑之所有者,以及建筑之创造者,内在精神品位与艺术格调的外在表征形式之一。因而,建筑就应该或体现出谦谦君子之风,或蕴含有包容含蓄之态,或显现为正直高尚之品格,或表达为超然物外之气质。也就是说,建筑之诉求,并非简单的外在形式,而是建筑形式所掩映、所折射出来的内在品格或意义。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中道创造者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设计手稿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