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可
2014-02-21
郑可
zHENG Ke
B.1963
1979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AECOM建筑设计中国区高级执行董事,上海公司总经理
2007 北京市最佳室内设计奖
2004《新地产》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100”第7位
2003 全国优秀生态住宅区设计奖
法国建筑科学院青年建筑师最佳城市设计奖提名
清华人的感情纽带和信任度是在清华求学给我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当今社会尤显珍贵。它是超越物质和现实价值观的、纯精神的遗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这种凝聚力,使得我们不论毕业以后从事何种职业、身在何方,大家一直保持着互相的联系与支持,就像一个大家庭。
离开学校以后的人生让我真正感悟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含义。这样的传统也同样扎根于清华建筑学子,成为一种相似的品格,使得我们能够历经人生与社会的风风雨雨,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兢兢业业、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1 金桥服务外包中心
2 四川美术学院
3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修院
城市与建筑
存在决定意识。都市的现状决定了人们的意识、行为、思想,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问题,有待我们去认识。就像马克思所言,“城市是人类的实验室”。
现代城市和城市中心的多样性
今天,对城市扩张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认识、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思考显得更加重要。现代生产力主要体现为城市的生产力。大学、商业中心、医院、服务设施、生产基地,都依赖城市而生存。都市所提供的条件使得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欲望,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
作为社会大熔炉,现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包含了功能和文化的多样性。过去的城市中心围绕市府或教堂、市场或戏台、皇宫或广场而建。现代大都市中心并不仅仅是标志性建筑与智能化摩天大楼,它是由不同的复杂功能区域组成。
当前各种以单一功能为主的建筑群的问题是,它们是一块块清一色的区域,同城市的其他区域不同,各自独立,互不联系。它们有自己的道路系统、自己的比例和自己的楼群布置,而城市的问题恰恰是要各种功能交叉,要有来有往。城市不应该仅仅是由这些大块“领地”组成的,不应该只追求单个小区或地块的整体感和丰富多彩,而应该从整个城市的和谐与均衡出发考虑问题。
集中的城市还是分散的城市?我的观点是:应该集约化。
首先,中国地大物薄,资源匮乏,人口众多!
其次,“现代信息和通讯手段能够使人避开城市中心,不需要在中心上班和购物”——这一梦想已经破灭了。看看越来越拥挤的城市中心和堵塞的交通是最好的证明。城市中心仍然是信息和通讯手段最集中、最发达的地方,是一个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点,是心脏。它提供了最好的、多层次的人与人的接触面,提供了选择和被选择的可能,提供了比较和参与、索取与付出的自由。这是一个多分子的、集体的空间。
建筑与城市整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国内城市形态的“断层现象”比比皆是。它们选择了集体“失忆”,忘记自己独特的文化,用“新、奇、特”建筑和“标志性”城市空间装扮自己,反而导致大江南北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同时,把城市设计看作是扩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不注重对建筑设计的连续性控制过程。结果是理想化的城市设计方案常常流于形式,政府、开发商和建筑师常常缺乏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把握,呈现出随机和各自为政的状态。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结果就空间性而言,是整体的;就时间性而言,是动态的,仿佛是一点点生长出来。一个有机的城市空间,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制约因素:一是结构性因子,使城市各空间片段形成稳定和整体的建筑形态结构;二是发展和激励因子,使城市空间具有向前生长和进化的动力,表现为众多富有活力的单体形态。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秩序”。
如何定义或理解“美”的建筑?
“美”是一种态度,我认为“美”和“真”、“善”是分不开的。没有真与善,美将不存在。建筑不等于房屋,而是房屋+人的活动。建筑空间是一种环境,一种我们自身行为举止的外在延伸,这样一种环境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并不单是由建筑师来完成的,也是由行为者自己参与完成的,而建筑形态是空间外延的结果。建筑师创造力应该用在创造空间环境和领域,而不只是把建筑设计成一个纪念品。
建筑是超乎于纯艺术和纯技术的社会性劳动
建筑学目前面临的挑战在于:地球上的空间和资源有限,人类发展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景观污染等问题。我们采取的技术手段应该善待我们继承的过去,善待我们的未来。同时,建筑设计仍然应该满足建筑物的经济性、实用性、耐久性和美学价值。建筑要体现对环境的尊重,也注重形式和象征,通过它的功能传递,唤醒或激起人们的想象力、敏感性和理解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建筑这个技术上的、严肃的课题,首先应该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不是一门精致、文雅和高贵的艺术,它体现了建筑师与“全社会”的合作,表达了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技术的力量。建筑师的工作过程是一个超乎于纯艺术和纯技术的社会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