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本冲击视角破解中国通货膨胀治理问题
——评介伍戈、李斌新著《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

2014-02-21张成思

中国发展观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容忍度李斌全球化

◎张成思

从成本冲击视角破解中国通货膨胀治理问题
——评介伍戈、李斌新著《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

◎张成思

伍戈博士和李斌博士在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发表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的多篇论文已成为该领域内有很高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文献。在这些前期研究基础上,两位作者最近又推出一本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领域的力作——《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出版)。这部著作深入阐释了通货膨胀领域的四大问题,其一是成本冲击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与政策效应,其二是国内外成本冲击对不同经济体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其三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结构性通货膨胀问题,其四是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阐释中国通货膨胀决定机制问题。

首先,对于成本冲击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该书将刘易斯拐点引入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考察国内劳动力成本冲击型通胀的传导机制,并通过引入Dornbusch和Fischer的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区分了劳动力成本冲击和大宗商品价格对总供给以及宏观经济的不同影响机制。在对成本冲击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该书探讨了通货膨胀容忍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对通胀容忍度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不过,对通胀容忍度问题进行规范性分析并不容易,而伍戈和李斌在这一问题上提供了规范分析的有益思路。该书提出,利用考虑人口因素变化的B-S效应模型可以为研究通胀容忍度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视角。当劳动力供给逐步趋紧,B-S效应中的非贸易品(低生产率但人工密集型产品)价格就会出现加快上涨的现象,从而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升。考虑到此类价格上涨具有结构性和趋势性的特征,货币政策难以对此作出反应,且非贸易品价格上涨也是低生产率部门分享经济高增长收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此作出一定程度的容忍。当然,正如该书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宏观政策而言,在适当提高通胀容忍度的同时,也要容忍经济增速的小幅调整,从而避免因持续刺激政策形成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相互强化所导致的螺旋式价格上涨。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还是要着力提升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结构和深化改革提升经济增长动力。

第二,该书对国内外成本冲击对不同经济体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阐释。该书通过典型经济体的相关经验,分析劳动力成本冲击是否能解释各国的通胀差异,结果显示刘易斯拐点并不是导致通货膨胀水平系统性抬升的动因,而货币量的显著增加可能是导致通胀水平提高的主要诱因。关于货币与通胀关系的这一结论,也得到最近一项研究(张成思,2012)的支持。

同时,该书还通过分析近50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其对各主要国家通胀冲击的历史轨迹,对比各国的通胀差异并找寻其背后的深层次成因,探讨了输入性因素能否解释各国通胀差异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输入型因素对各国通胀的影响时间及其强度存在明显差异,而各国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之差则能更好地解释各国通胀差异的原因。这一结论可能比较符合现实情况,毕竟不同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都不尽相同,因此输入性因素的影响效果和传导效率等不会完全一致。

第三,在分析输入性因素对通胀的影响效果之后,该书将研究问题提升到全球化背景下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来。从全球化视角分析相关问题特别是中国的通胀问题意义重大。在过去20年间,无论是发达市场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通胀波动似乎也变得更加平稳。全球范围内通货膨胀动态特征的这些转变,已经开始引起学界和货币当局的普遍关注。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通胀动态机制特征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世界多数国家的通胀动态持久性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减弱的变化。此外,传统的通胀动态传导效应在减弱,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国家的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快速上涨以及货币出现大幅贬值,但是通胀率并未出现大幅波动。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通货膨胀总体上呈现出低位平稳运行的趋势。虽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CPI通胀率波峰值达到20%以上,但此后通胀率水平逐渐回落;尽管在2004年、2007年和2010年出现较明显的上升,但最高值都没有超过10%,仍然处于相对温和的水平。中国通货膨胀的这种低位运行与同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然,国内经济高涨没有伴随着长期高通胀的这种现象,启发我们思考国内通货膨胀的国际影响因素。

例如,国际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是否也可能影响国内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定价机制,进而成为国内通胀走势的显著影响因素,甚至有可能超过传统的国内供给与需求因素(即国内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的驱动效应。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中国的经济全球化程度明显提升。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可能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统形成机制带来冲击和挑战。事实上,全球化进程既可能影响通货膨胀对国内产出周期性变动的反应,又可能影响国内通胀对进口价格通胀率的敏感度。因此,全球化要素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从国际市场向国内市场传导,进而对国内物价和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产生影响。显然,从全球化视角分析通货膨胀成因,对拓展通胀治理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伍戈和李斌的专著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尝试。他们基于两部门模型并结合情境分析,总结出“两部门悖论”所刻画的结构性通胀形成的基本逻辑,对理解我国2003年以后的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具有启发意义。

第四,该书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双重视角阐释中国通货膨胀决定机制问题。这就使得这本著作的理论逻辑和分析范式更加全面和严谨。正如该著作第九章所提到的那样,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挑战,总需求调整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该书指出,在总需求扩张遇到现实制约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着眼于能够在短期内创造就业并有利于促进未来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项目。因此,在优化总需求管理的同时,也要着力从总供给中寻求突破是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路径。这一结论与张成思等人(2013)在《资本轮动、行业潮涌与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中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不过伍戈和李斌的研究内容更加充实,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我也特别同意他们关于我们国家在强调需求管理的同时,当前更要“着力加强供给管理”的建议。只有改善供给,加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协调,才能增强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最终促进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来看,伍戈博士和李斌博士的新作《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通过严谨的理论框架构建、扎实的实证分析手段以及细致的政策应对分析,为理解通货膨胀形成机制提供了一份难得的研究文献,同时也为宏观政策调整(特别是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当然,该著作也为后续研究提出了诸多可能的方向,例如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与传统机制的差异是否足够大,从而传统的以国内经济运行指标进行宏观政策反应的模式需要进行相应修正。另外,宏观政策对哪些核心经济运行指标进行反应,在权重上应该如何分配,央行在具体操作模式上应该如何选择,以及财政货币政策的科学组合方面,都有待于今后开展深入、细致、科学、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从而确保宏观经济长期平稳运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容忍度李斌全球化
World Wetlands Day
The Wizard of Oz
The Wizard of Ozby L. Frank Baum
The Wizard of Ozby L. Frank Baum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初中生歧义容忍度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