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生态对翻译教育的影响研究

2014-02-20迟韧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6期

[摘要]本文在解读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教育的影响,而后指出在翻译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翻译生态环境的差异,从整体上提高翻译教育质量。

[关键词]翻译教育 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73-03

[作者简介]迟韧,长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吉林长春130022)

翻译教育,作为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而备受关注。面临翻译产业化发展的浪潮,受到国际化因素的深刻影响,翻译业开始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翻译生态”概念应运而生。翻译生态着重强调的是语言生态环境对于翻译教育的影响,并将有关的基本理念、具体导向与实际方法注入其中,使翻译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实现观念的创新,在教学中注入新的思维理念,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完善,构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翻译教学模式,翻译的价值因此而得到释放,并逐渐延伸。

一、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翻译生态学

“翻译生态学”这一词组来源于英文词组ramlafion ecology,是基于与翻译行为相关联的各种要素而建立起来的学术概念。翻译生态学有其自我生存的空间,即翻译者在翻译原著过程中要考虑到其所处空间中的自然要素、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所谓的“生态环境化的翻译生态学”,不仅需要以翻译价值对象以及翻译行为自身的属性内涵作为原则性导向方针,同时也要兼顾文化思维基因、意识形态基础、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要素,并促进各个要素的紧密结合,进而找出理论构筑与实践应用的契合点。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主要是将翻译推介的理论研究以生态学的价值理念展示出来,从方法的改进到产业的运作都要与生态实践方法相匹配,以促进翻译学的更新,从而使翻译的文化价值被释放出来。

作为翻译的基础即翻译环境是以社会环境为背景的,并借用生物理论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翻译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模式。可见,翻译生态学是建立在翻译学和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将两者的理论相互渗透,并应用到实践中,共同推动翻译学的发展。在任何学科领域当中都存在各自的语境,这就是学科的语言环境,翻译学亦是如此。翻译者要对作品进行翻译,首先要熟悉翻译生态环境,否则,就很难把握翻译的方向。从生态学角度讲,在环境中生存的任何生物都要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要面临淘汰的危险。

(二)翻译教学中的生态理念

从翻译的角度看,翻译离不开自己的生态环境,同样,处于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翻译教学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翻译的意义不仅仅是将原文进行转译,而是在翻译过程中,结合原著的语境,参考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作者本人的思想融入其中,这样一部翻译作品才能够完成。所以,翻译过程也有其固有的规律,就像生态环境存在的自然规律一样,一定要遵循,不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打破它。所以,研究翻译环境对于翻译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从生态学角度看,生物群落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翻译者即为“分解者”,主要任务是将作者的原意进行还原,并以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以提供给合适的读者。这个转译的过程雷同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将动植物残体等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之后,又将其重新释放到空气中一样。教师,作为翻译教学系统中的分解者,其作用就是要将知识和各种信息以及学习方法等,都要进行提炼、分解,使其系统化,并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要对这些已经抽象出来的方法和信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再一次加工处理,实现翻译技术上的创新。翻译人才就是在翻译教育生态系统的循环运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并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以满足社会需要。

二、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教育的影响

(一)建立动态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

翻译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基于翻译活动的研究,并将与其相关联的各因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从而创设出和谐的翻译环境。翻译者要确立译著的主题,首先需要找出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译者确立基本的翻译方向,然后在一系列翻译实践中创设出一种合适的翻译环境,其中包括学术理论内涵、生活实践气息、文化互动氛围等生态化情境,进而引导翻译者确立翻译的理念,并据此开展有关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以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生态翻译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生态翻译教学模式要建立在翻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选择的活动基础之上。翻译者对于原著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将生态翻译教学模式建立起来之后,翻译教学的生态系统就建立起来了。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其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翻译教学模式的规律来进行。翻译教学模式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是多样化动态发展的,其目的是优化翻译过程,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翻译教学的生态系统中,中心环节发生了转移,由原来的翻译者教师转向了学生。在整个教学当中,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师作为翻译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其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使学生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自主选择生存方法,以实现多维适应性。所谓“多维”,从生态翻译教学的角度来理解,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能够涉及到的各种要件,除了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进行翻译教学的有效方式,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达到最佳效果。但是,以生态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只有对翻译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遵循翻译教学模式中的固有规律,才能使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可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环境下翻译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翻译教学模式的建立,不仅仅体现在翻译本身,还涉及到诸多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如生态学、语言学、进化学、伦理学等。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翻译技能的培养。所以,在翻译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思维导向为重点。具体说,在思维理念层面,要求译者群体剔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秉持务实的思维导向;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倡导回归翻译活动本身,译者群体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翻译对象信息收集、相关文化资料归类、译介方法选择、翻译流程划定、细节步骤安排等工作,并兼顾与翻译对象相关的社会生活现状、相邻学科常识以及本国语言传统之间的关联性。

除了注意译者思维理念的引导之外,还要提高译者的实践执行力,即翻译行为的核心导向。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随着生态环境多元分化的拓展,固有的翻译模式在文化思维基因、意识形态基础、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影响下呈现出多维触角的延伸,并逐渐演化为三种载体形式。其一是立足传统式翻译的属性导向,在翻译对象文本基础之上侧重衔接与之相关的客观环境进行交互渗透,譬如在翻译狄更斯的《双城记》时,就会侧重结合彼时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层解读;其二是单一化地限定某一翻译对象,完全回归翻译的“纯粹”性,譬如翻译萨特与加缪的存在主义的相关文本之时,许多译者就仅仅从文化基因上进行纯粹的文字载体的表象转换与价值释放;其三是以“人本主义”为价值诉求,探索生态环境下的单一个体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模式,例如在译介米兰昆德拉的相关作品时,就会偏向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弗洛伊德心理学下的个人精神价值解析。

三、翻译教育之翻译生态环境差异

人类的发展进程是不断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文化模式,那么在翻译教育中,就要考虑到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文化差异。

譬如2010年发生的港客在菲律宾被劫持枪杀事件之后,成龙在Twitter上发表“香港是个多元种族的社会,别担心,我们没有仇恨。”其原文为“HK is a nation built by a lot of different people,don't worry!We do not hate!”而香港地区的某家报社则将其翻译为“香港是多元之地,这件事情不必道歉,我们没有怨恨”,其中“don't worry”应该翻译为“别担心”,“We do not hate”应该译为“我们没有仇恨”才最为契合。一句中性化的句子,将个人的感情色彩以及思想倾向添加进去之后,在表达上就出现很大的不同。

当翻译表达出现异化时,就要从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及表达的观点倾向出发,则样会客观公正一些。其实,翻译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异化的过程,为了使异化的程度更为合理,就需要将语言本身融入到适合的翻译生态环境当中。针对这一点,胡庚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一篇高质量的翻译作品首先要做到适者生存。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其中涵盖了对文化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只有经得住语言生态环境考验的翻译才是最佳的翻译作品。所以,在进行生态翻译教学时,应创建一个与翻译作品合适的语言环境,并将学生的情感状态融入其中,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以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翻译生态环境。

在翻译教学中创建翻译生态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在翻译时更倾向于作者本人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过多地将主观思想融入到作品当中。总结翻译学习规律,其中三个重要的环节即为从自然生态到翻译生态,最后发展成为翻译教学生态。学生作为其中的生命体,在翻译教学生态系统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当中,所以要通过从教师那里所获取的养料和营造的学习空间来获得学习的动力。另外,构建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将文体特征融入其中,可以避免生态环境下翻译的偏失性。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生态环境异化的翻译集体的导向作用下,翻译者很容易受群体关注度很高的新闻化信息的影响,并将其思想倾向与翻译内容相融合。所以,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力非常重要,这也是翻译人员的基本素质。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各个要素只有按照生态环境规律来运行,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在翻译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只有保持其中各个要素以动态的方式协调运行,才能使翻译活动得到不断调整和完善,从而符合动态多变的自然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