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志愿服务上海世博会的收获研究
2014-02-20宋洁
[摘要]通过调查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志愿服务上海世博会的收获情况,说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具有普遍的志愿服务收获感受,可以从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荣誉、自我发展、情感体验五个方面来揭示,其中在社会利他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最为显著。同时,不同服务岗位、性别、学科、出生年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收获存在非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世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87-08
[作者简介]宋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上海20024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中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一届,仅在世博园区内,共有13批次79965名园区志愿者上岗,服务总量超过1千万小时,服务人次超过4.6亿。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编制“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情况,探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和有效策略,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推动“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首先对学生进行访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要求写出自己服务上海世博会的真实收获,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补充和归纳整理,同时在综合分析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Wilson和Musick等人的研究,拟定出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志愿服务收获的初测问卷题项,形成了封闭式“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学生调查问卷。借助SPSS10.0统计软件,先对抽样小范围计算每个分量表(维度)的a系数,即计算每个单项与其所在的分量表(维度)总分的相关,用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题目,同时结合对问卷编制效度题的检验,经过反复筛选,最后形成“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学生问卷,共32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荣誉、自我发展、情感体验等5个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问卷由填选题构成,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点分方法,分别赋值为5、4、3、2、1,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分数越高,说明表现越积极,即1、2表示否定态度(简称不赞同),3表示中性态度(简称中性),4、5表示肯定态度(简称赞同)。若某项目平均值是3,则表示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若平均值小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若平均值大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肯定态度。
由于研究的需要以及地域与实践时间等原因,抽样选择上海的本科高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结合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学生问卷350份,回收有效卷291份,有效回收率为83.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填选题采用频数分析法。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测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运用SPSS10.0进行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得出总问卷的a系数为0.86。说明问卷的信度符合教学测量的要求。问卷通过编制效度题(测谎题)来探测问卷的效度。测谎题2题,不计分,如果被测者均答错,则该问卷视为无效。
(二)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社会利他方面,大学生世博志愿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服务使人们的观博行为更加舒适便捷,在志愿服务中帮助了弱势群体,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曾在园区服务的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小张,其父亲的突然离世给原本不宽裕的家庭重重一击,可当世博志愿任务来临时,小张毅然放下了手头的兼职,全心地投入到了服务世博的行列中。小张自信地表示:“父亲见我如此倾尽心力地服务世博,为学校、为上海、为国家争光,会欣慰的!我的人生曾经遭遇最黯淡的时光,但我将为我的生命重新点燃光亮!”这种利他的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能够使大学生们在帮助弱势群体,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心的高尚感使得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强大,追求更加崇高。
(三)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利益实惠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利益实惠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认为,参与世博志愿服务使自己有机会与各世博场馆零距离接触,并换得了许多珍贵的世博徽章,获得了素质拓展学分。一定的物质激励和学分奖励作为大学生世博志愿服务收获之一,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激发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名声荣誉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名声荣誉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为成为世博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为获得老师、同学以及游客的肯定和赞许而感到光荣。在大部分大学生眼里,“世博志愿者”的称号,无论其服务对象是什么,无论其服务岗位在哪里,他们具有的共同称号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具有清晰的身份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种身份认同是不会消失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志愿服务收获之一,使志愿者在“后世博”时代能够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五)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可以从知识与素养、能力、人际、心理四个维度来揭示。其中知识与素养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最显著,心理方面的收获相对低些,但这四个维度的平均值均远大于中性水平,说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自我发展方面具有普遍的志愿服务收获体验。
在知识与素养维度方面,8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86.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知识与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公民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必备的主体条件。在人际维度方面,84.9%的志愿者结交了更多的朋友;85.9%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增加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认识。多交朋友、丰富社会经验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升的内容之一,已经在大学生的世博志愿服务中初见成效,必将在“后世博”时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结交朋友、实现价值。在能力维度方面,82.1%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85.9%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掌握信息的能力;86.2%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观察能力;85.3%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84.5%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1.1%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创新能力;85.6%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86.6%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组织能力;88.7%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使自己的综合能力获得了提升,全面社会应用能力和国际对话意识也得到了拓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在心理维度方面,87.6%的志愿者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培养了自己积极的意志品质;86.6%的志愿者认为培养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83.5%的志愿者认为提高了就业自信心;80.8%的志愿者认为完善了自己的性格;81.1%的志愿者认为自己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良好的心理素养、主动的心理调适意识、积极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作为世博志愿者必须具备的,也是其在世博志愿服务中逐步完善的重要内容,作为其世博志愿服务的重要收获内容之一,推动着大学生在“后世博”时代更广泛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全面地构建自己健康的身心素质。
(六)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在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世博志愿服务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认为在世博志愿服务中被需要的感觉非常好,认为参加世博志愿服务的收获大于付出。曾在生命阳光馆服务的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小汪,虽有双手残疾,但表示只要看到游客会心的一笑,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这种情感方面的体验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能在尝试性体验中求得真知、求得真情,这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潜在价值,使大学生能够以愉悦的态度、高涨的热情和宽阔的胸怀,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中。
(七)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图2描绘了大学生世博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不大。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Independent-samplest test)。统计表5中表明大学生世博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服务岗位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八)不同性别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在利益实惠、名声荣誉、社会利他方面,男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女生,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男生受外来动机的推动获得的收获体验更加强烈,适当的外部激励、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向比内在动机更加有效,外部强化更加激发着其志愿服务活动。在情感体验和自我发展方面,男生显然没有女生的平均值高,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女生相对于男生往往更注重内在的感受,更希望获取精神生活的满足和自我发展的肯定,如图3。
统计表6中表明男女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男女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九)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理工科和文科学生的志愿服务收获确实存在某些差异。在社会利他、自我发展、情感体验方面,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文科学生,我们认为这跟理工科学生相比于文科学生社会性知识相对少些有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理工科学生的社会接触和社会性活动也相对要少些,因而在世博志愿服务中的收获更加直观、更加强烈。而在利益实惠和名声荣誉方面,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差异表现不大,如图4。
统计表7中,表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学科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十)不同出生年份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
总体上,90后大学生的平均值要略高于80后大学生,这也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幸喜的。说明在90后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学生后,志愿服务的推动和普及更具有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图5。
统计表8中表明,80后和90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差异都不显著。Sig.值均>0.05,即P>0.05。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不同出生年份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不存在太大落差,志愿服务收获相当。
三、调查结论与启示
(一)客观条件的外部激励强化,促进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颇丰
在我们的访谈中,许多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表示世博局、学校、社会对志愿服务工作十分重视,不仅有体贴的关怀问候,还有周到的消暑降温用品,更有志愿者生日时的慰问礼物。适当的外部强化能激发学习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并促进成就动机,克服障碍。无论是电视媒体播放的志愿者公益宣传片,还是报刊媒体报道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都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种自上而下人人关心志愿者的社会氛围,以及人人尊重志愿者、给予志愿者一定社会地位的舆论环境,促成大学生们圆满地完成世博志愿服务工作,提高了志愿者服务效能,培育了“海宝心一代”志愿者文化。
(二)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各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内涵表现不一
1.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在社会利他方面的志愿服务收获最为显著
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志愿服务收获可以从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荣誉、自我发展、情感体验五个方面来揭示。各项内容均处于中性水平之上,说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具有普遍的志愿服务收获感受。顺序依次为:社会利他、自我发展、情感体验、名声荣誉、利益实惠。大学生世博志愿者能够把社会利他作为志愿服务的最高追求与收获,而且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注重自我发展,在获得名声荣誉、利益实惠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最大满足。可以说,从物质利益到精神层面,从自我发展到社会利他,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收获是比较全面成熟的,实现了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经济与情感的融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一致。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收获体验的多元化,又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目标的崇高化。
2.不同服务岗位、性别、学科、出生年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收获存在非显著性差异
男女学生性别角色、文科和理工科学科差别、80后和90后不同出生年份差异、园区和城市站点服务岗位不同,引起了大学生世博者志愿服务收获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要秉持性别、学科、年龄、岗位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各自的性别优势、学科优势、年龄优势和服务岗位优势,发挥各自的角色特长,关注其志愿服务行为的变化发展,合理定位,实现风格式的成长,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创造男女学生、文科和理工科学生、80后和90后学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世博志愿者主体内部因素激发着其志愿服务行为,推动其获得全面的志愿服务收获
技术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大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这和志愿者精神是很吻合的。在我们的访谈中,有大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服务世博、奉献世博,是我成长道路上难得的佳遇,也是我成长为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在世博志愿服务中,技术应用型大学生们把世博志愿服务作为锻炼自己并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作为自身发展并展示才华的机遇,努力争取并充分服务好世博,在志愿服务中取得了全面的收获。以某高校为例,从报名的几千名大学生中通过层层选拨,最终确定一千多名注册志愿者,可见大学生对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和期盼。当然在“后世博”时代,我们要维持并保护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大力弘扬世博志愿精神,宣传世博志愿者典型,激发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志愿者。同时创造更多的条件,进一步开发志愿服务新领域、新项目,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
四、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客观层面
制定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要把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认真总结不断研究。大胆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创新,开展“后世博”系列活动。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志愿者权益保护、奖励激励等机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资助机制。形成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合力,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组织网络,齐心协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强化监督与评估,让各项政策切实普及大学生。要加强考核通报、督促检查、回访调研,让志愿者们体会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肯定。
(二)内涵层面
首先,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要通过课外素质拓展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等形式,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供学生选择,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相关活动经认定后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志愿服务学分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帮困助残、助学助弱、支教扶贫、科技推广、义务献血、环境保护、心理咨询、法律维权、社区义工,以及“科学商店”等形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或研究及获奖情况纳入学校推优评优、就业推荐等各方面。从人才培养角度探讨志愿服务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和作用,使大学生成长为恪守公共道德,传播社会文明,具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现代公民。
其次,舆论引导,正面宣传,扩大典型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一是精神传播,注重宣传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宣传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二是典型带动,以媒体宣传、经验交流等方式强化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增强各类先进典型的荣誉感和号召力,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三是志愿知识普及,以论坛、讲座、读本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四是志愿理论、志愿文化研究成果宣传,整合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团队,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等,为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最后,抢占网络阵地,发挥网络平台的志愿服务功能。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无限放大的活动空间。支持微博“打拐”、提供求助资源、分享考研经验、安慰失意网友、维护网络秩序、举办论坛活动、支持募捐信息、跟帖环保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体现。在网络上,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观察员,也能够在网络志愿服务中扩大交往范围和社会接触面,实现自身能力和精神追求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主体内部层面
在访谈中,有学生对世博志愿服务发出这样的感叹:“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必须因势利导,加以强化。
第一,建立志愿服务的责任文化。责任是出于对公平和正义的期盼,是出于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维持,更是出于心灵深处的一种渴求。在世博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们能够勇挑责任,通过自身努力,确保了志愿服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后世博”时代,大学生在主观层面要把志愿服务热情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意志品格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在志愿服务中不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勇于担当公益责任。
第二,构建志愿服务的奉献意识。在访谈中,不少世博志愿者重返校园后,积极寻找新的服务方向,应聘班主任助理、参加社会实践团、西部支教、续写亚运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已成为其难以割舍的“习惯”,内化为一种值得敬佩的生活方式。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奉献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更是一种无私的爱心,收获的是幸福,是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更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长。
第三,推动志愿服务的快乐传播。在世博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们虽然辛苦,但脸上总挂着微笑,这是一种与他人交互的快乐体验。在“后世博”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要热情服务、快乐服务,更要将这种快乐传递给他人、传播给社会,在志愿服务中学会收获快乐、分享快乐。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