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2014-02-20孙利平
孙利平
一、关于“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它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但它不是死的教条,它规定的只是基本路线、基本方法,至于学生学习的速度、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策略和具体细节,完全应该由学生自主而行,也就是路线确定以后,路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导学案”只是个工具。
“导学案教学模式”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素养含量。“导学案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理论和理念上认识不足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理论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理解,使教师“导学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距离理论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学校教学最明显的变化是改变了学生的桌椅摆放,有的学校“导学案”往往成了课前练习题、练习册,没有真正起到以导代教的作用,变相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易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有的学校课堂教学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成为“公开课”的作秀行为;有的学校强调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10分钟,否则便是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就不是“导学案模式”的课堂。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就是让学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搞什么形式上的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盲目地否定传统课堂,它提倡的是对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及主体地位易缺失等不足部分进行改革和创新,追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方法和途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云“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若不分学科、不分学情、不分施教内容,所有的课型都不允许教师讲解超过10分钟,显然就陷入了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
(二)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在方法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独立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各校开展时间各不相同,教学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现象,主要教研活动限于学校内部,缺乏横向校际之间学科教研交流。“导学案”对于各个实施的学校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吃螃蟹,以本学校学科教研组为主的教研方式,缺少成熟教学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都要经过独自的摸索、研究的过程。教师教学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和困惑,如:“导学案”目标的确定,有时难以把握,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导学案”中,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导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导学案”的下发时机怎样把握?
(三)“导学案”的研究和制作亟待教师教学素质迅速的成长
“导学案”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但是,目前多数教师的素质与“导学案”完美实施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导学案”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是以“导”代“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具有问题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一旦导学案的编写不够科学合理,可以预见的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必然就会出大问题。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比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很多,更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每个“导学案”都应是教师共同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必需改变教研方式,拓展更大的教研平台,而目前的各学校教师备课和教研方式都不是很完善。
三、解决“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学科教研专题研究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学科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将“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的、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合格的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学科的教学研究才能解决“走形式”“花架子”的问题。重要的是必须保证每节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应当发挥集体智慧,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有的学校采取学科备课组长责任制,制定严格集体备课程序。
(1)首先由备课组长在新学期开始制定好每周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每周“导学案”的主备人。主备人必须提前两周完成导学案的编写任务,交备课组长详细审核。
(2)备课组长审核后将“导学案”每人打印一份,先由各位教师独立研究“导学案”的总体教学设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所选的相关习题是否适宜、自己有何补充意见等等内容,要求全部记录在导学案的草稿中附上签名交给备课组长审核。
(3)最后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大家共同讨论、商议,直到形成共识后由备课组长定稿交文印室复印使用。
经过上述一整套流程编制的“导学案”基本上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内容相对来说也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因而可对“导学案”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课题带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建立科研立项项目,以课题带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从理论以及实践上加以论证“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推动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和掌握学情,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参与编写、修订和完善“导学案”,真正把“导学案”变成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有效的方案。教师在编写、使用、修订与完善“导学案”的过程中,自身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导学案教学模式”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培养骨干教师队伍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提倡加强教研平台建设,以学校教研组为基地,通过现代网络平台拓展研究空间,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研究,让骨干教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保证教师持续培养,推动一线教师的迅速成长。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