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物理知识总结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2014-02-20库尔班·吐尔逊
库尔班·吐尔逊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减负增效是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学生每天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也在不断地遗忘旧知识,过了一段时间旧知识又变成新知识,反反复复,教学效率很低。及时复习是减少遗忘的有效方法,可是学生除了上课外,课余时间还得完成大量的作业,能抽出来复习的时间是少得可怜,于是怎样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复习就成了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迫切问题。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巧妙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能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学;巧妙总结;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04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还是很重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了“白天上课,晚上作业”的时间安排。学生常常是作业还未完成,晚自习就结束了,而教师呢?常在感叹,“都讲好几次的题目,学生又忘记了!”于是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学生在高一时会做的题目到了高三反而不会了,教师的教学从起点刚到终点接着又回到了起点的原地踏步。这样的教学是效率极低的教学,不断地重复让师生身心疲惫且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方便有效地进行复习呢?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会学生对知识的巧妙总结,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场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是十分重要的。
【例1】如图1所示是某时刻的简谐横波图形,请判断质点P和Q的振动方向。
本题在讲解了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若波向左传播,则波峰左侧的质点向上(+y),波峰右侧的质点向下(-y);若波向右传播(如图2),则波峰右侧的质点向上(+y),则波峰左侧的质点向下(-y),于是结合图形,做以下总结:左传左上,右传右上。
【例2】一个未知电阻Rx无法估计其电阻值,某同学用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电路各测量一次,如图2所示,按甲图测得数据是3.0V、3.0mA,按乙图测得数据是2.9V、4.0mA,由此可知按
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的误差较小,Rx的真实值更接近于
Ω。
对于图甲,是内接法测电阻的电路,因为R测=■=■=R+RA>R当被测电阻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时,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不明显,被测电阻的测量值就更接近真实值。用内接法测量误差更小。对于乙电路是外接法测电阻的电路图,R测=■=■=R并 【例3】在讲授孤立的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形状时,对于正点电荷电场线在空间呈发散状。距电荷距离相等的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同,对于负点电荷电场线在空间呈会聚状。距电荷距离相等的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同。 教师在黑板上边画图,边用形象语言总结:正点电荷——光茫四射;负点电荷——万箭穿心。 二、解题规律的归纳总结 【例4】如图4所示在竖直平面内固定放置的斜面AB的下端与光滑圆轨道BCD的B端相切,圆弧面的半径为R,圆心O与PC在同一水平线上,∠EOB=θ现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从斜面上的P点无初速滑下,已知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1)小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最大路程。 (2)小物体通过圆轨道最低点E时,对E点的最小压力值。 本题是考查学生运用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使用中要优于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上要求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和物理意义,熟练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W1+W2+……+Wn=■mν2-■mν1 选对象,定状态,分析力,求总功,不要忘,末减初,这简短的十八个字,不仅给学生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而且还指出了运用动能定理时要注意的地方。 【例5】A、B、C是三个不同规格的灯泡,按图5所示方式连接恰好能正常发光,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则三个灯亮度和变阻器的电压变化是( ) A. 都比原来亮,变阻器的电压变小 B. 都比原来暗变阻器的电压变大 C. A、B灯比原来亮,C灯变暗,变阻器的电压变小 D. A、B灯比原来暗,C灯变亮,变阻器的电压变大 这个题目学生解题的思路通常是这样的:P向左移动——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A灯变亮,接着对于B、C两灯的亮度变化则就出现了错误的思路:因为P向左移动,灯B和灯C并联后的电阻变小,而总电流又变大,根据欧姆定律U=IR,I变大,R变小,两者的乘积如何变化将无法判断。即使判断出来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变小,也无法判断B灯的亮度变化,因为由欧姆定律I=U/R,电灯B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后的电阻变小,而它们两端的电压也变小,变小除以变小,结果没办法判断。其实正确的思路是:P向左移动——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A灯变亮——电源的内电压变大(因为内阻不变,电流变大),电灯A的电压变大——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就变小(E=U内+UA+U并),——通过灯C的电流就变小——通过灯B的电流就变大(I=IB+IC)——A、B灯比原来亮,C灯变暗。为了让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师可用以下方法进行总结:先总后分,再看不变,后看变中不变,最后求变。先总后分就是先判断总电阻和总电流的变化,再看不变,也就是将电路分成内电路和外电路两部分,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是外电路的电阻在变化,内电路的电阻不变,所以先判断内电压的变化(变大)——路端电压变小,后看变中不变,就是外电路的电阻虽然在变,但是外电路可以看成是电灯A和并联电路串联而成,变化的是并联电路,电灯A的电阻没有变,所以要先分析不变部分——电灯A的电压变化——变大,又因为路端电压变小,所以推出并联支路两端的电压变小,通过分析,并联电路的电阻变化,但电灯C这条支路的电阻是不变的,所以接着要先分析电灯C的电流变化(变小,因为电压变小,电阻不变)——所以电灯B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的电流变大,电灯B和滑动变阻器串联这条支路的电阻虽然变小,但电灯B的电阻不变,所以接着是先分析电灯B的电压(变大),最后分析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因为电灯B和滑动变阻器串联这条支路两端电压变小,电灯B的电压变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变小。学生学会电路分析后,最终还可给学生总结:串反并同。也就是与变阻器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电流变化与变阻器电阻变化相反,与变阻器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电流变化与变阻器电阻变化相同。电灯B与变阻器串联,当变阻器电阻变小时,电灯B的电流就变大,电灯BA与变阻器间接串联,当变阻器电阻变小时,电灯A的电流也变大,符合“串反”,电灯C与变阻器并联,当变阻器电阻变小时,电灯C的电流就变小,符合“并同”,利用这样的总结归纳,让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层层推进,不断提高。
【例6】请读出以下两个图形中游标卡尺的读数( )
游标卡尺的读数在高中的仪器读数中是比较难的,学生现在会了,过几天又不会了,在高三的模拟高式中,不断的考试,不断的出错,反反复复,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教会学生读数后,笔者用了以下方法总结:一看游标(尺)有几格,二看游标的零刻度位于主尺的哪一刻度线后,三看游标的哪一刻度位于主尺的刻度线对齐。比如左图中:一看游标(尺)有10格,所以精确度——0.1mm,二看游标的零刻度位于主尺85mm的刻度线后——85mm,三看游标的第7刻度线和主尺的刻度线对齐——85mm+7×0.1mm=85.7mm。在右图中:一看游标(尺)有20格,所以精确度—0.05mm,二看游标的零刻度位于主尺68mm的刻度线后——68mm,三看游标的第9刻度线和主尺的刻度线对齐——68mm+9×0.05mm=68.45mm。用一、二、三简洁的总结了游标卡尺的读数的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对单元知识网络的归纳总结
在学习了“天体运动”这一单元后,用“一、二、三、四”四个字来总结这一单元,一,就是一个模型——圆周运动模型;二,就是两条公式——第一条是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F万=m■= mω2r= m■r,第二条公式是黄金代换——g=■,三,就是三个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四,就是常见的四种星——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多星(双星,三星),黑洞。
又如在学习了交变电流后,只用“二面四值”四个字来总结本章的知识。二面——中性面、最大值面;四值——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平均值。
其实这样的总结在教科书中也有,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一节中,课本对电感线圈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总结是: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对电容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总结是: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归纳总结并不是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物理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归纳总结的目的是疏通知识脉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程序化,以便使用时能顺利提取,如果只学习不总结,就像渔夫只到处撒网,而从不收网,只有付出而没收获。教材是由知识结构不同的模块组成的,又是一个内部有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让学生学过的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方便记忆和复习,使学生学一点懂一面,学一面懂一片,既减轻了负担,又增强了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 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 袁守华.物理解题思维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张家祥.物理教学及其心理学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州大学拜城实验高中 84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