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14-02-20

世界建筑 2014年10期
关键词:德兰德勒诗学

读书

创意阶层的崛起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作者:[美] 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

译者:司徒爱勤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0

1970年代初,美国学者丹尼·贝尔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准确把握了美国等发达工业国家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趋势,认为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部门。此后,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与建筑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这就是创意城市。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之都等概念也开始在国内流行。作为一种城市现象,“创意社区”、“创意城市”等概念到底是一种主观的喜好、时尚,还是一定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的客观条件的产物,这一问题值得中国的学人、规划者、设计者、决策者认真考虑。

在这一领域,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的近作《创意阶层的崛起》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初看起来,读者可能对作者将高科技与同性恋人口比例联系起来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哗众取宠,但当我们随着作者深入到创意城市或社区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地方的社会宽容性明显高于其他地方。正是宽容的环境使城市更多元,更容易吸引人才,反过来人才又创造了科技,带动地方文化与经济的繁荣。所谓创意阶层就是那些主要收入来源于创作性工作的人群,其中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其他知识型的专业人才。作者指出,在创意阶层集中的地区,人们关于居住、就业、工作方式等的基本观念已与传统方式相去甚远,由此也就塑造出创业城市特有的城市氛围。(撰文: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信息机器时代的战争

War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作者:曼纽尔·德兰达/Manual De Landa

出版:Zone,1991

作为一个数字化媒体艺术家,曼纽尔·德兰达在建筑理论上的贡献在于让德勒兹变得可读。国内对德勒兹理论的引进目前仅仅基于少数几篇被翻译得抽象晦涩的原著。客观来说,德勒兹的写作即便是对西方世界也有很大的理解障碍。德兰达的著作往往结合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重新解读德勒兹:呈现给我们一个关于过程、网络、游牧、机器和虚拟的世界观。《信息机器时代的战争》是德兰达的第一部著作,在此书中,他首次从德勒兹的视角出发来审视西方战争技术的发展历史。“机器”一词直接引自德勒兹的“抽象机器”概念,它与真实的机器毫无关系,更接近一种组织结构。本书基于西方战史,将其发展过程归纳为3种战争机器的演进:齿轮战争机器、总体战争机器、网络战争机器。德兰达所要突出的、划分不同战争机器的分水岭并不是单体技术的革命,而是对抽象战争机器的理论建构。例如,在网络战争机器崛起的时代,德兰达突出了控制系统的“去中心化”这个趋势,而这也自然地引出了当代数字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网络、局部控制、涌现和自组织的话题。总体来看,《信息机器时代的战争》从一种非常具体的话题展开,引入了德勒兹哲学体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观点。作为一部与建筑和城市完全无关,却与哲学有关的、被数字时代建筑师推崇的著作,你会去读么?(撰文:盛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世纪末的维也纳

Fin-de-siecle Vienna: Politics and Culture

作者:[美]卡尔·休斯克/Carl E. Schorske

译者:李锋

出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历史学家卡尔·休斯克的《世纪末的维也纳:政治与文化》,记录了维也纳在百年前为古典主义的死亡操办的一场美丽的葬礼。这本书从文化的病理切片来诊断历史激变,不仅看到了文化力量在历史金字塔上的地位,也看到了历史中政治因素最终是左右文化动向的力量。

世纪之交是困惑的:一方面,历史的铁律告诉人们转型是必然的,不进则退;另一方面,又没有先知告诉人们转型的方向,进退两难。这和我们今天站在新世纪门坎上的彷徨十分相似,也使读这本从文学、建筑、戏剧、音乐、美术、心理分析等7个独立的专题切入这个两难专题的书,更有时代意义。

“将艺术献给它所在的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的艺术”,维也纳分离派这句高调的口号有着内在的悖论:在用文化来推动时代的洪流中,既有升华文化母体的热情,又有弑父的冲动。书中各行业精英,无不陷入在旧道德与新美学的纠结之中,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旧帝国虽然分崩离析,而新兴阶层却去拥抱旧贵族的上流文化以肯定其阶级地位;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本来泾渭分明,而民族主义的情绪,使相信理性和秩序的自由主义者马上堕落到极右的反犹主义;当政治变得很艺术时,艺术也变得政治化,从而丧失了绝对的自由,而只是把旧美学自由地变形为一种新旧都能接受的妥协形式。因此,世纪之交维也纳上空变革的乌云并没有降落为滔天的洪水,而只是留给现代主义前夜的天空满幅辉煌的晚霞。

对于有广泛文艺兴趣的读者,这绝对是本把对那个时代碎片化的艺术知识整合成一个交响乐织体的好书:而对于思考当下艺术方向的读者,更是本关于如何自觉地把艺术放到历史天平上的教科书。(撰文: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环境意象:建筑环境的技术与诗学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echnics and Poetics of the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作者:迪恩·霍克斯/Dean Hawkes

出版: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2008

在今天,建筑学和社会的可持续要求之间存在着一个貌合神离的裂缝。建筑(设计)师们常将可持续视作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一个他者。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这种设计与技术的脱节由来已久:不断受到科学威胁和入侵的建筑艺术,常常通过回归自我的诗学与之抗衡。然而,建筑学中的技术与诗学真的是天平相对的两极吗?我们需要一个恰当的理论框架;而第一步则是要重新审视建筑学的传统,理清技术在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存在的,在实践中又是如何与建筑师所关注的空间、使用、美学、体验等等因素发生关联的。尽管近年来可持续运动已全面普及,但是在建筑理论上对它的思考仍然相当匮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是一部极其重要的阅读材料。

这本书缘起于1969年建筑理论家雷纳·班汉姆(Reyner Banham)在著作《掌控环境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elltempered Environment)中提出的想法,即认为建筑在对环境的营造中建构意义。在雷纳·班汉姆思想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诸多大师名作从环境角度的重新解读,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全面的诠释。本书呈现了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对环境控制与艺术意匠的完美结合。而该问题是大多数建筑理论避而不谈的。作者提出了一些在现代建筑中将环境与建筑相结合的母题,并以主题的方式对许多经典建筑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解析。本书提出在建筑环境中技术和诗学是本质一体的,我们不应该片面地强调哪一方,将技术导向诗学的同时也是为诗学找到一个技术的基础。本书图文并茂,清晰易读,将非常有助于理解现代建筑中隐藏的技术线索,为当代可持续设计提供人文传统和人文维度。(撰文: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德兰德勒诗学
寻找德勒兹
背诗学写话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最棒的生日礼物(下)
最棒的生日礼物(下)
最棒的生日礼物(上)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新书架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