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则1)
——关于西扎的“水上办公楼”
2014-02-20胡恒
胡恒
故事三则1)
——关于西扎的“水上办公楼”
胡恒
西扎在江苏淮安的“实联水上办公楼”已经完成。本文从空间、环境、业主3个角度,来对这一建筑进行初步的诠释。希望能对读者理解该建筑提供某种平台与基础。
西扎,实联水上办公楼,空间
1 光影戏剧,实联水上办公楼穿过内部水景的连廊坡道
2 实联水上办公楼西南向外景
一则
胡恒(以下简称H):林董,这个建筑真不错!不过,我觉得它好像有点小问题。
林伯实(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以下简称L):?
H: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房子里面缺点绿色的东西,比如植物什么的。这里这么大,到处都是一片白。单调了点吧,我觉得。而且这里都是办公空间,有点绿色,大家不是会心情好点么?
L:(拍拍我的肩)这就是西扎是大师,你不是大师的原因!
H:……也是。难怪我看你这些工作人员穿着MUJI的黑白套装,和空间的感觉很搭。
L:是啊。本来这些套装是为了这次启用仪式专门买的。之前他们穿得很随意,这次是想要表示慎重点。现在看来,好像以后都要给他们穿那个了。
H:(低头看看自己)林董说得没错。我今天穿的这个(帽衫、破洞的牛仔裤),在建筑里走动,就感觉有那么点不自然。
L:(又拍拍我的肩)不会,你没问题。你是大学教授嘛。
H:……
(2014年8月31日,中午,淮安,“水上办公楼”餐厅)
现代建筑的大师们似乎都有点“洁癖”。与以上对话类似的故事,在过去并不少见。比如,很多年前柯布西耶的“卧室中的拖鞋”笑话,密斯的图根哈特住宅的小八卦2)。 如果说,这些故事是在嘲讽大师们对自己的设计如何自恋——认为建筑的存在高于一切平凡的日常生活。或者说,这是现代建筑的本质使然——它是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对人性的漠视与生俱来。这倒不尽然。在我看来,这些故事表达的,其实不过是那些“大师们”对建筑的空间纯度的执念。在20世纪初,这一执念意义重大。它意味着,以现代技术、材料建造出来的新型空间,在没有神性、宗教内核的前提下,还能够与历史上的伟大建筑相抗衡。这是第一代现代主义者的英雄梦想。
西扎的“水上办公楼”延续了这一梦想。空间的纯度,依然是建筑成败的标准。在此,纯度,首先指向元素的纯粹。设计者将所有空间元素(包括家具、灯具、两个大理石雕塑)都中性化,消除掉形态、材质的对比。它们被抽离到最极简的程度,只剩下“使用”功能。其次,元素组合的适度:尺度精确、比例协调。在任何一个空间里,这种协调带来的结果就是,舒适感。当我第一次进入与西扎会面的会议室,身体反应就相当强烈(后来知道,室内的长条木桌、木椅、窗边的小黑沙发,都出自西扎之手)。第三,空间的纯度,还来自那条约300m的漫长流线——它穿过若干功能空间。设计者用心调节着这一流线上的空间段落的细微差异:垂直界面的变化,不时出现的“西氏”楼梯、“西氏”采光天井。虽无特别的跌宕“高潮”,但步调从容。行走于其间,似乎每个毛孔都能舒畅的呼吸。空间的纯度,就是对平淡节奏的控制——没有多余的刺激,也无丝毫乏味。
其实,对于“水上办公楼”,获得空间纯度,并无多少难度。它已被西扎设计成一个精密的内部空间系统。从外部来看,也是如此。马蹄型长曲线的主体块,几个略小尺度的硬边、曲线异型几何体以不同角度嵌入,一条长直坡道斜向贯穿其中3)。这亦是一个基于体块加法的有机“系统”:在水面的衬托下,其层次丰富、颇有趣味。只是,这一系统过于均衡(这依稀回到柯布西耶早年的路数),缺少西扎惯有的对几何体的“破格演绎”(比如西班牙的阿利坎特/Alicante大学),及惊鸿偶现的“结构荷尔蒙”与空间挑战(著名的混凝土巨幅“布幔”及在巴西的那个有着三叠悬挑坡道的美术馆)。
所以,这里的空间,虽然精密如机器,完美如雕塑,但是没有迈出冒险的一步4)。纯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尤其内部空间元素的协调过于妥贴(西扎所谓的“与世隔绝的意境”),虽给身体以“舒畅的呼吸”,亦会带来一点副作用。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对话。设计者的“洁癖”传染到使用者(业主)身上——在这个纯白世界里,似乎任何不和谐的行为及物品都将破坏空间的“自我”平衡,对建筑造成伤害。
3 西扎在工作
4 林伯实董事长在施工现场
5 实联水上办公楼模型
6 实联水上办公楼主会议室龙厅内景(摄影:Fernando Guerra -LTIMAS REPORTAGENS|FG+SG)
二则
胡恒(H):丁老师,你觉得这个工厂怎么样?
丁沃沃(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以下简称D): 这个工厂很好。苏北能有这样的厂子,很难得了。你看厂子那么大,来来去去的传送带、烧煤的大锅炉,但是布置得井井有条,相当现代化。还有河边的那些塔楼的栏杆,都很干净。蓝色的油漆那么亮,感觉不到灰尘。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这说明工厂的管理很到位。
H:现在国内的这类工业建筑,也会请著名设计师来设计房子么?我印象中是没有。
D:中国的工业分3类——重工业、轻工业、化工业。这个台玻是属于化工业。工业建筑的功能性过强,基本上没有建筑师的创作空间。这个西扎的“水上办公楼”由于只是办公楼,才有设计这个事儿。不过,还有一种工业是高新产业。它需要的建筑没那么特殊,就是大空间。那个是有不少设计师参与过设计。
H:那么,这个房子还是挺有标志性的!丁老师你有没有觉得,这个房子(“水上办公楼”)设计得那么好,但是地点位置那么偏远(动车、高铁都没通),有点可惜?大家想来观摩下,太不容易。
D:这有什么问题。那不是建筑师要考虑的事情。西扎以前也设计过工业建筑。建筑师只要干好份内的事就行了。
H:……
(2014年8月30日,傍晚,淮安,“实联化工”的大巴上)
淮安的工业园区离市区的车程约需1小时。进入园区,路两边的厂房都是灰扑扑、闷闷的。但一进实联化工的范围,便有股不一样的味道扑面而来。一排排电厂、制盐厂、分离厂、煤气厂井然有序。尤其面对入口的几座高耸的机械塔楼,色彩鲜亮,形态迷人,令人恍惚置身某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之中。说起来,这一园区有点类似密斯在50年前设计的IIT校园——它处于芝加哥市郊贫民窟的包围下,密斯的设计就是在混乱的环境里划出一块绝对的区域,“秩序的绿洲”。
“水上办公楼”就在园区入口的一个净化水水池上。水池面积有10万m2,像一片湖。园区入口的大道笔直穿过湖面,视线很开敞。左侧是“水上办公楼”,右侧是几幢小白房子,正对的是一片机器塔楼。西扎的白色清水混凝土加流线型设计,意图是与矩形的厂房及机器塔楼在形态上“相互对应”。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园区的优质管理(那些金属管道如此的干净炫目),它是这一“工业绿洲”的秩序感的基础。还有那些不太显眼的配套建筑。比如,入口右侧的几个小房子。它们为知名建筑师设计,比例形式颇为考究。虽然尺度不大,位置很分散,但它们却是整体空间质量的保障。以“工业绿洲”为大背景,以“湖水”为小环境,“水上办公楼”应运而生。就像密斯在IIT校园最后完成的“克朗楼”一样,它也是园区的最后一笔。
那么,在一个“洁癖”泛滥的环境(这早已超出一个化工厂区的正常标准)里,最后一块“压顶石”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当然不只是秩序的延续与重复。之前的那个被放弃的方案——一个规矩的玻璃盒子——已经做出证明。它被动地呼应了场所的秩序氛围。其实,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隐蔽的背景。那就是,这个极端功能化的厂区空间,其“洁癖”已带有强烈的超现实性、未来主义色彩。一个后工业时代的绚烂厂区(产自台湾,由台玻集团与学学文创联手打造),垂直降落到一片“荒芜之地”(苏北的乡野田间)。
这就是“水上办公楼”的真正责任:表现出厂区这一超秩序的内在“品质”。西扎显然体会到了这一内在需求。说起来,在现代建筑史上,还有什么比长曲线的白色混凝土建筑更有未来感、幻想感(想想赖特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何况,这里还有一个现成的、宽阔的、迷离气息十足的水之舞台。
7 洁癖的环境(摄影:胡恒)
8 实联化工园区原始场地(图片来源: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
9 克朗楼,IIT,芝加哥,1952-1956年
10 密斯,IIT校园方案,芝加哥,1939年
三则
胡恒(H):夏老师,我前几天去看过淮安的那个西扎的房子。
夏铸九(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南京大学宜兴讲座教授,以下简称X):那个台玻的“办公楼”?本来我也是要去的。他们给我电话让我去下,但是我的机票早就订好,时间错开了。董事长夫妇跟我蛮熟的。
H:……
X:我们会一起喝点红酒。他家的酒不错。
(我们正在一家店里买红酒。)
X:你看,我们买的这瓶是100多块的。他们喝的要上4位数。
H:……
X:林董的太太徐小姐之前是做百货公司的,做到全台湾第一。后来结婚以后就不做了,做文创。在台北办学校、讲堂,也做得很大。而且大多数是纯投入的(没啥经济回报)。
H:也就是说,林董负责赚钱,她负责回报社会?
X:……
H:我看他们对建筑都很狂热。
X:当然。之前这个建筑有另一个方案,而且已经到很后期了(好像都建了一部分)。他们夫妇二人还是不满意。后来中止合同,再去找的西扎。
H:啊?这就不是一般的热情了。不过,他们也真是有实力!
X:当然。你看,这瓶马皋酒庄的红酒500多块。在这家店里算最贵的。它也就是林伯实夫妇平时没事时小酌一下的酒。
H:……
(2014年9月3日,中午,南京,南大附近的一家店里)
“水上办公楼”的幻想品质,使园区出现微妙的变化。就像密斯的“克朗楼”,它脱离了校园的匀质方格网,成为一个异在之物:整体悬挂的大跨度无柱空间,一套独立的比例系统。即使它非常得不好用,但其超乎正常理性的存在——像一座希腊神庙——却使之成为整个校园的精神支柱,与混乱的环境相抗衡。“水上办公楼”虽无空间冒险做支撑,但在西扎的戏剧化手法导演下的华丽光影表演,已使得“洁癖”规则发生变更。它意味着,从这个房子开始,人文理念(学学文创)就不再只是工业生产(台玻集团)的平行补充,它已升级为一个显在符号,该园区的精神导引者。
那么,如何使用这个精神价值正在萌动的办公楼?这是一个新问题。思路有3条。其一,建筑按原计划来使用——办公、会议、接待、展示,举办各类活动。可以想见,功能的运转一定会相当顺畅。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会愉悦地享受这一美妙空间。这里,似乎任何麻烦事都变得可人起来。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想见,林董夫妇将会处于持续的焦虑之中。如此大的一个建筑,任何细微的空间冒犯(这显然无法避免),都会令他们心绪波动,牵肠挂肚。其二,功能做局部调整。建筑划出一部分空间出来,专做参观、接待所用。或者设定固定的参观日,开放某些空间。这两种模式都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参观流线、空间的设定,与运转中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冲突。其三,办公功能全部去掉,建筑转型为一座真正的“美术馆”。这一做法虽然与原初的设想完全脱轨,但亦很合理——其内部的空间纯度与外部的光影戏剧,都已具有了某种独立的精神品质。实际上,“水上办公楼”在私下闲谈间已被名之为“美术馆式的办公楼”。并且,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维护该品质的条件。
现在,第一个可能性已被抛弃。当下的计划已锁定在第二个可能性上。相关举措正在进行,诸项细节也在考察中。而第三个可能性看似步调超前(估计连西扎都没有想到),但也许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因为,宏观来看,只有在“水上办公楼”成为“水上展览馆”之后,园区的“洁癖”工程才能说是完美收官——也是第一代现代主义者的英雄梦想在中国的完美落地。只是,那时,林董夫妇就需要请西扎再为他们设计一个办公楼了。
11 实联化工园区模型
12 实联化工园区早期规划
注释:
1)本文的对话均来自真实场景。只是根据记忆转化为文字,难免略有调整与删补。
2)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小笑话。柯布西耶的一对业主夫妇请吃饭,在他设计的住宅中。刚一进门,柯布就满脸不快。该夫妇不解,“我们没有对大师的设计做任何变动啊!墙上没挂画,家具也是按大师的设计,位置没动过一点,连你设计的拖鞋,我们都穿着(虽然不是很舒服)。”柯布哀叹道,“但是,你们把卧室里的拖鞋,穿到客厅里了!”密斯的图根哈特住宅也有类似的故事。据说密斯的设计过于精密,每个室内的物品的位置都不能稍有移动,比如那几把客厅的密斯椅。这意味着,即使是主人坐上去,都是一个不太妥当的行为。
3)就作品集来看,西扎甚少这类异形体块的复杂组合。而且,这里大多只是形式趣味的结果。
4)密斯一直乐于对空间的纯度进行冒险,比如范斯沃斯住宅、IIT校园的建筑系馆、柏林国家美术馆的无柱空间(悬挂、外撑、零度支撑)。
Three Stories: Alvaro Siza and the Building on the Water
HU Heng
Siza's building on the water Shihlien Chemical has been completed. The essay tries to make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pace, circunstance and entrepreneur, in order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observing and reflecting.
Siza, the building on the water Shihlien Chemical, space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