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4-02-20朱秀伟
朱秀伟
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骨科,广东和平517200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朱秀伟
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骨科,广东和平517200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有效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临床研究和相关实践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复杂距骨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共计176例,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8例,分别采用传统非截骨手术入路和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骨折畸形愈合发生情况。结果临床治疗优良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水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χ2=7.1545,P=0.0075)。畸形愈合率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的畸形愈合率显著的高于治疗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7379,P=0.0166)。结论在临床针对复杂距骨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复杂距骨骨折患者实施治疗可靠选择。
复杂距骨骨折;非截骨手术入路;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距骨没有独立的滋养血管,仅通过增厚的韧带与关节囊分布于距骨供应血运,因此当距骨骨折发生时,相关患者会因为缺血性坏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1]。鉴于此,为了探究临床有效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临床研究和相关实践提供借鉴依据,本文总结了我院近年来临床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相关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复杂距骨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共计176例,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85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0.55± 4.11)岁。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治疗组合对照组,每组88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明细差异,具有研究可比性。具体数据比较详见表1、2。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一览表[n(%)]
表2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一览表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非截骨手术入路,从踝部前内侧、前外侧及后外侧软组织切口入路,最常用是前内侧切口,即从胫前肌腱及胫后肌健间入路[2-3]。
1.2.2 治疗组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者,行内踝下弧形皮肤切口,长6~8 cm,显露内踝部,在内踝尖上2~3 cm处行内踝部横形截骨,将内踝部以三角韧带为蒂向远端翻转,直接显露距骨颈部、体部、顶部及距骨下关节内侧面,显露过程对距骨周围韧带软组织干扰甚少;对距骨骨折进行骨折端松动、分离、撬拨、整复骨折端及关节面,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可吸收材料螺丝钉或钦质松质骨螺丝钉实施骨折内固定;切实可靠固定距骨骨折端,之后行内踝解剖复位,用2枚可吸收螺丝钉或松质骨拉力螺丝钉或2枚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4-5]。
术后短腿石膏托固定6~8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功能锻炼及选择下肢负重时间及程度。通常情况下6~8周后拆除石膏托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若骨折未愈合、继续石膏托固定2~4周,骨折愈合后患肢继、续不负重2~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骨折畸形愈合发生情况。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
①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踝关节功能正常,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距骨体无坏死塌陷;②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小于10度,距骨体坏死塌陷不明显;③可:足踝部偶有疼痛,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10~30度,X线片显示骨折延迟愈合,距骨体部分坏死、塌陷,有中度跺关节炎或距下关节炎;④差:足踝部疼痛,日常生活受限,踝关节屈伸功能明显受限,距骨体坏死、塌陷,重度踝关节炎或距下关炎。优良=优+良。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数据分析过程所采用的软件以及统计工具均为SPSS 18.0软件包,在进行相关计量资料处理时,采用的是t检验,在进行相关计数资料处理时,采用的χ2检验,并且认为当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
较结果如下:治疗组88例研究对象中,优良患者共计75例,优良率为85.23%;对照组88例研究对象中,优良患者共计60例,优良率为68.18%。临床治疗优良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水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χ2=7.1545,P=0.0075)。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一览表[n(%)]
2.2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骨折畸形愈合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骨折畸形愈合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如下:治疗组88例研究对象中,畸形愈合患者仅1例,畸形愈合率为1.14%;对照组88例研究对象中,畸形愈合患者8例,畸形愈合率为9.09%。畸形愈合率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的畸形愈合率显著的高于治疗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7379,P=0.0166)。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距骨骨折患者多以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斑、不能站立行走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从相关的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资料上分析,距骨骨折患者人群规模相对较小,从距骨骨折的临床发病原因上分析,大多数距骨骨折患者发病时由于直接的暴力压伤或由高处堕落间接挤压所伤,而对于后者来说往往合并跟骨骨折。从相关的临床病例报道结果上分析,距骨骨折容易在临床上引起不愈合或缺血性坏死,不仅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临床针对距骨骨折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6]。
既往的临床报道资料显示[7]:与传统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较,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的方式实施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比较优势。相关临床病例数据显示,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的临床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的方式可最大限度的显露距骨体的具体情况,更加方便实施解剖复位;其次,由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可对保留距骨体残留的血供有利,同时对于相关韧带的保护欲后期修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的方式,对于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可以直接观察到复位效果。凭借以上临床诸多优势,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的方式可显著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有效的降低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率[8]。
从本文的比较数据上分析也可证实以上的观点,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治疗优良率高达85.23%,与采用传统非截骨手术入路治疗患者的68.18%相比较,优势明显。这一数据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4]保持较高一致性。
为了更好的提供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的方式实施治疗的临床适用性,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出以下临床实践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下所示。
①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内踝部三角韧带及周围关节囊,从而确保内踝相关组织的血运畅通,同时还要在内踝截骨前对内踝行骨性标记从而便于后来的复位。
②在对距骨骨折复位的过程中,要求相关手术操作者要尽可能的解剖复位,同时并确实作到固定牢靠,如果遇到有骨质缺损的患者,要给予植骨;对于伴有距骨颈、体分离,距下关节脱位的患者,要先对其清理其距下关节间隙碎骨以及松动脱落软骨面;对于手术过程中内固定材料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可吸收或钛质螺丝钉,最大限度的确保相关患者在实施治疗,并且骨折愈合后不需再次实施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③从临床相关病例报道结果上看,虽然良好距骨解剖复位及牢固内固定可以有效的对患者距骨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足背伸畸形及内翻畸形本身给予有效的预防,但是如果不采用针对性的做法和措施,相关患者距骨体坏死的发生率也会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要采取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并适当延长患肢不负重时间。国外相关同行研究结果[9-10]认为,发生距骨坏死的患者的临床预后往往较差,如果在血管再生前一直保持足的非负重状态,预后效果往往较好。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针对复杂距骨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复杂距骨骨折患者实施治疗可靠选择。
[1]喻单根,张建河,李宏杰,等.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距骨颈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9):851-853.
[2]陈盛利,刘文和.复杂距骨骨折脱位经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治疗初探[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3(6):487-489.
[3]窦洪磊,崔洪红,张丽,等.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复杂型距骨颈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51-153.
[4]史册,许兴柏,朱爱祥,等.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距骨体骨折应用体会[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2,32(11):770-771.
[5]胡胜,李浩.经内踝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距骨颈骨折14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5):178-179.
[6]马春杰.距骨脱位法治疗三踝骨折中的复杂后踝骨折[J].临床医学,2010,30 (7):56-57.
[7]刘鸿程,邹玉莲,赖优良.经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2):184-185.
[8]王德明.经内踝截骨入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17例[J].山东医药,2010,50(38):112-113.
[9]Ochman S,Evers J,Raschke MJ,et al.Retrograde nail for tibiotalocalcaneal arthrodesis as a limb salvage procedure for open distal tibia and talus fractures with severe bone loss[J].J Foot Ankle Surg,2012,51(5):675-679.
[10]Klos K,Lange A,Matziolis G,et al.[Tibiocalcaneal arthrodesis with retrograde nails[J].Description of a hindfoot procedure after massive talus destruction].Orthopade,2013,42(5):364-366,368-370.
R274.1
A
1672-5654(2014)09(b)-0135-02
2014-06-15)
朱秀伟(1977-),男,汉,江西赣州市,本科,中级医师,主要从事骨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