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西医治疗临床分析
2014-02-20蒋光才
蒋光才
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大理67100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西医治疗临床分析
蒋光才
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大理671000
目的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采用中西医联合方式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所纳入的对象共74例,均为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两组,每组37例。给予乙组西药UDCA(熊去氧胆酸),甲组在乙组基础上采用中药愈肝方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经相应治疗,在好转率上,甲组为83.8%(31/37),乙组为51.4%(19/37),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ALP(碱性磷酸酶)、TBIL(总胆红素)、γ-GT(γ-谷氨酰转肽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以及AL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等指标改善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运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既符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思想,又对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考虑,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熊去氧胆酸;中药愈肝方;联合治疗;疗效
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目前还不清楚其发病机制,可能和自身免疫有着密切关系[1]。此症状多在中老年妇女当中发生,黄疸、皮肤瘙痒、乏力以及显著升高了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是临床常见症状,实施抗线粒体抗体有利于诊断本病。服用UDCA(熊去氧胆酸)可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化验指标进行改善,然而此药对于黄疸显著以及症状较重的患者来说起不到显著效果[2]。而近年来中医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且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PBC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把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PBC患者,男4例,女70例,年龄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8.4)岁,病程在1.5~7.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46±2.1)年。其中γ-GT显著升高的有24例、ALP显著升高的有20例、ALT显著升高的有12例、AST显著升高的有10例,TBIL升高的有8例。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两组,每组37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术前生化指标情况等上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首次接受治疗;TBIL在治疗前位于23~170 μmol/L之间,并且和正常值上限相比,ALP要高出2倍;没有失代偿刚硬化表现,如消化道出血、腹水以及肝性脑病等;有着较好的依从性,能够进行12周的中药服用;排除标准:CHILD-PUGH在治疗前为C级的;有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并且这些疾病无关PBC的;处于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妇女。
1.3 治疗方式
74例患者服用保肝降酶药物,如甘草酸制剂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等。甲组:给予自拟的中药愈肝方进行治疗,药方主要包含秦艽、茜草以及豨莶草等,如果患者有乏力症状,则要辩证加减党参和黄芪等;如果患者属于纳差则要辩证加减茯苓以及白术等;如果患者有腹胀则要辩证加减厚朴与陈皮等;如果患者皮肤瘙痒,则要辩证加减地肤子和丹皮等;若患者口渴并眼干,则要辩证加减麦冬和生地;若患者阳黄,则要辩证加减栀子和菌陈。以上药方剂量为260 mL/d,进行2次服用。同时配合西药熊去氧胆酸,15 mg/kg体重/d。乙组:单纯服用西药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剂量同甲组。
1.4 观察项目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TBIT、ALT、AST、ALP、TBA、ALB、γ-GT等生化指标进行观察,抽取患者肘静脉血进行测定,时间为清晨,空腹进行。
1.5 评判标准
患者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没有出现排斥,说明治愈;显著减轻了黄疸以及瘙痒症状,降低了血清ALP以及TBIT,指标趋于稳定,说明好转;症状加重,和以上标准不相符合,说明无效。
1.6 统计学方式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以配对t来检验计量资料,以χ2来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对比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在治愈率上,由于74例患者均没有实施肝移植,因此治愈率为0。在好转率上,甲组为83.8%(31/37),乙组为51.4%(19/3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对比
在ALP(碱性磷酸酶)、TBIL(总胆红素)、γ-GT(γ-谷氨酰转肽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以及AL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等指标改善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且多见于中年妇女,该病具有起病隐秘、病程缓慢的特点,患者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乏力、尿黄、纳差、皮油、腹胀、肝区痛以及皮肤瘙痒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西药熊去氧胆酸来进行治疗,13~15mg/(kg·d)-1为推荐剂量,此药能够对生化学指标进行改善,使组织学进展进行延缓,并能够使出现静脉曲张的几率得到降低。然而此药若不通过肝移植,患者在10年当中的生存率为84%,在20年当中的生存率就会降到66%[3]。
我国中医学把PBC归为“黄疸”以及“胁痛”的范畴当中,认为主要是由肝脾脏腑的功能失调所致,其中肝气郁积、气滞血瘀以及脾运失健是此症状的主要病机[4]。肝主疏泄,心烦和过量劳动时会累及肝,气滞而造成血瘀,之所以会出现黄疸多是由肝失疏泄以及湿热熏蒸所造成的。作为君药以大黄为主,臣药以秦艽以及茜草为主的愈肝方,有着活血化瘀以及清热解毒的作用,对湿热内蕴以及肝胆郁滞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着很好的疗效。与此同时,愈肝方的辨证加减完全符合中医辩证结合治疗的思想。愈肝方中所包含的茜草单味中药,其提取物能够免疫抑制动物多种急性和慢性炎症模型[5];另外,茜草能够使白细胞介素I、II、VI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得到降低,但对皮质醇含量构不成影响,能够对局部炎症反应进行改善。秦艽中的落干酸提取物有着较强的抗炎活性,有研究证实秦艽的免疫抑制作用较为显著[7]。
在本组的资料中,我们对甲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愈肝方治疗,结果显示甲组患者的总有率高达83.8%,且治疗后的TBIT、ALT、AST、ALP、TBA、ALB、γ-GT等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与单纯运用西药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的乙组比较,P<0.05,提示中医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患者肝功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中药治疗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还缺乏统一的分型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并缺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对于中医在原发性肝硬化的治疗中的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1]玲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治进展[J].云南医药,2013,12(1):64-69.
[2]宋宁,贾继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对UDCA治疗的生化应答标准[J].肝脏,2013,24(8):564-565.
[3]刘清华.熊去氧胆酸胶囊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95-96.
[4]严莉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4):137-138.
[5]邹必英,陈玉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相关骨质疏松症52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4):249-250.
[6]刘艳娟,杨世海,陈德仁,等.茜草不同极性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人参研究,2013,25(2):35-38.
[7]林清,高秀娟,喇孝瑾,等.秦艽醇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3,26(7):28-30.
R657.31
A
1672-5654(2014)09(a)-0190-02
2014-07-02)
蒋光才(1964-),男,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