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

2014-02-19冯丙富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3期
关键词:诊断率脑梗死

冯丙富

【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脑梗死诊断的准确率、病变部位分布及与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的符合情况。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MRI检查,归纳脑梗死MRI表现,分析其不同发病时间的诊断率,并与OCSP分型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者均于72 h内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尤以发病6~12 h内确诊率最高(51.92%)。检出病灶94个,其中基底节区病变占34.04%,额叶占22.34%,脑室旁占14.89%,顶叶占11.70%,丘脑占10.64%,其他部位病变占6.38%,以基底节区病变最多。MRI诊断与OCSP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完全前循环梗死为88.24%,部分前循环梗死为78.57%,后循环梗死为81.82%,腔隙性梗死为70.00%。结论:MRI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及病灶检出率高,与OCSP分型的符合程度较大。

【关键词】 MRI; 脑梗死; 诊断率; 病变部位; OCSP

脑梗死(CI)又可以称为缺血性脑卒中(CIS),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发病为多种原因引起脑组织局部区域血供受阻,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脑梗死具有预后差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病死率可达10%~15%,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临床上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除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等外,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的结果是最具客观性的依据,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3]。本文分析了52例经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山西省天镇县中医院收治的5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5~83岁,中位年龄68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者24例,2型糖尿病病史者1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者15例。根据英国OCSP分型,腔隙性梗死(LACI)17例,后循环梗死(POCI)14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11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1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如生命体征平稳且无核磁共振检查禁忌证等即尽快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仪器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Signa profile/i 0.2T磁共振系统。患者取仰卧位,以听眦线(OM线,即眼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从颅底开始向颅顶逐层进行扫描,常规采用TW1、T2WI横断面图像及T2WI矢状面图像检查。参数设置:层厚10 mm,层距2 mm。

2 结果

全组52例患者均于72 h内明确诊断,6 h以内确诊者11例,占21.15%;6~12 h确诊者27例,占51.92%;12~24 h确诊者10例,占19.23%;24~72 h确诊者4例,占7.69%;72 h以上确诊者为0,尤以发病6~12 h内确诊率最高(51.92%),诊断的准确率为100%。52例患者共确诊病灶总数94个,其中基底节区病变32个,占34.04%;额叶21个,占22.34%;脑室旁14个,占14.89%;顶叶11个,占11.70%;丘脑10个,占10.64%;其他部位病变6个,占6.38%,以基底节区病变最多。MRI诊断与OCSP分型的符合率如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为88.24%(15/17),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为78.57%(11/14),后循环梗死(POCI)为81.82%(9/11),腔隙性梗死(LACI)为70.00%(7/10)。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已经显现出低龄化特点。现今,脑血管病业已成为与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相并列的最高致死率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脑梗死是众多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所以说,临床上脑梗死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多见的疾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且病情变化迅速[4]。尤其是急性脑梗死,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此早期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所以,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临床医师常常依据患者的症状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来推断脑梗死患者的大致梗死部位,为初步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5]。但是,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之前,必须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机理具有详尽的了解,并且需要详尽、客观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应用外加磁场检测其所发射出的电磁波,经过进一步处理,据此显示被扫描对象的内部结构图像,在医疗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及其广泛。当被检测对象被施加一射频脉冲信号时,其氢核能态发生相应变化,射频过后,氢核恢复其初始能态,共振产生的电磁波遂发射出来。原子核振动的微小差别既可被仪器精确地捕捉到,经过进一步的计算机处理,也可能获得反应组织化学结构组成的三维图像,从而可以捕获包括组织中水分的差异以及水分子运动的信息,病理变化就自然被记录下来。

脑梗死的形成多因维持脑部血液供应的动脉系统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及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的狭窄甚至闭塞,继而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见于异物(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保证脑部血供的颈动脉,造成血流量骤减甚至血流阻断而导致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6]。基础研究证实,脑缺血发生的几分钟后神经元细胞即发生细胞毒性水肿,影响Na+-K+-ATP酶的功能,细胞内液增加,细胞外液减少致细胞肿胀。随着缺血状态的持续,血脑屏障逐渐被打破,缺血脑组织发生血管源性水肿,区域内总含水量逐渐增加,此时行核磁共振成像时T2WI、T1WI异常信号逐步显现[7]。

核磁共振和CT均为诊断脑梗死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但既往研究表明,CT对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及精确度均与核磁共振有一定的差距。MRI既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脑的解剖结构,又具有较高的诊断精细度,对于梗死早期的缺血水肿变化比较敏感,能够清晰地将周围组织与病灶区分。核磁共振的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诊断率高;(2)MRI检查对早期病灶的检出率高;(3)MRI检查无骨伪影干扰,对CT等检查不易显示的脑干区域及后额窝病灶可清楚显像,其精确度可达到直径2 mm内;(4)无须造影加强,有效避免碘油造影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8-9]。因此,MRI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客观地对患者病变进行评估,为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较为准确全面的证据[10]。

本组全部52例患者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12 h以内确诊率为51.92%,符合脑梗死病理生理发展特点。其脑梗死病灶的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额叶、脑室旁、顶叶、丘脑,与陈义禄等[11]所报道的研究结论一致。其MRI检测结果与OCSP分型符合率均高于70%,与国内研究报道结果相符[12]。

参考文献

[1]胡秀丽,柴风莉.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4):506-507.

[2]张丽雁.MRI对临床诊治脑梗死的诊断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16-17.

[3]刘建祥,万志方,张俊安,等.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部CT所见病灶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关系[J].中国医疗前沿,2012,7(7):96.

[4]李慎茂.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42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0):1454-1455.

[5]朱丰裕.58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23.

[6]赵梅青,季晓东.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l(8):1304.

[7]张琪,高颖,高秀双,等.多序列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5):506.

[8]马清,黄清玲,肖朝勇,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2):137-139.

[9]张晓莉,郑素萍,杨志伟,等.常规MRI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定量化评估急性脑梗死发病:与CT及常规MRI的成本效果比[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42-44.

[10]李超,李冬雪.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67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5):561.

[11]陈义禄,肖翠屏.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MRI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4):355.

[12]王琰萍,张晓玲,黄俊军,等.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MRI、TCD检测结果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6):395-396.

(收稿日期:2013-06-13) (本文编辑:欧丽)

猜你喜欢

诊断率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X 线CT联合检查对非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