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地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2014-02-19王勇刚
王勇刚
[摘要]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5月本院门诊高血压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坎地沙坦基础上加用氢氯噻嗪。 两组均服药10周。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坎地沙坦酯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坎地沙坦;氢氯噻嗪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092-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很高,调查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总数的60%~70%,而且发病时间长,常出现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单一用药往往效果不佳[1-2],联合用药可增加降压效果,减轻靶器官的损害。本文笔者观察坎地沙坦联用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5月本院门诊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标准[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有严重并发症、靶器官严重损害及相应药物过敏者。入选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62~82岁,平均67.4岁。对照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62~79岁,平均6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高血压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压测定
每天测血压3次,均在当天上午8~9时、中午11~12时、下午15~16时,安静状态下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右上臂动脉血压,每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记录值。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2周停用所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氢氯噻嗪口服:坎地沙坦(商品名:迪之雅,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每片8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343)8 mg+氢氯噻嗪(山西利丰华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每片1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020428)10 mg联合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8 mg口服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0 周。分别测定患者服药前和疗程结束时的血压、心率、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同时观察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原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原则》中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4]。显效:舒张压(DBP)下降≥20 mm Hg或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有效:DBP下降10~19 mm Hg,或下降不足10 mm Hg,但血压降至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治疗组出现头昏1例,心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出现头昏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高血压单药治疗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5],2级高血压(≥160/100 mm Hg)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我国临床推荐优化联合用药方案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实际应用中ACEI类降压药有干咳的副作用,许多患者不能耐受而选择ARB类药物。坎地沙坦在ARB类药物中价格相对低廉,应用较普遍。坎地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滞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与心室重构,降压作用起效缓慢,持久而平稳,对心排血量、肾血流量、脑血流量无明显影响[6]。坎地沙坦适用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氢氯噻嗪的短期降压机制是通过排钠利尿,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而降压[6]。长期降压机制主要为排钠,使细胞内Na+减少,由于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内Ca2+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血管扩张[7]。最近研究发现,利尿剂能增加高血压患者前臂血流量、降低前臂血管阻力,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8]。在应用ARB的基础上联用利尿剂,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但坎地沙坦长期应用可使血钾水平略有升高,氢氯噻嗪长期应用可致低血钾,而两者合用,可互相拮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还可以降低单用药的药量,且服药次数少,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也显示两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
由此可见,坎地沙坦与小剂量氢氯噻嗪联用符合高血压联合用药原则,降压效果确切,副作用少,价格适中,患者依从性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有效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及靶器官的损害,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2004年高血压研究的循证新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3):185.
[2] 何清,曾群英.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2000,27(6):353.
[3]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2.
[4] 樊朝美,杨跃进.新编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
[5]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
[6] 许迪.临床药物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16.
[7]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药学(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10.
[8] 姜淑芳,赵克虎,苗中云.依那普利联用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72-173.
(收稿日期:2013-09-12 本文编辑:魏玉坡)
[摘要]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5月本院门诊高血压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坎地沙坦基础上加用氢氯噻嗪。 两组均服药10周。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坎地沙坦酯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坎地沙坦;氢氯噻嗪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092-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很高,调查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总数的60%~70%,而且发病时间长,常出现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单一用药往往效果不佳[1-2],联合用药可增加降压效果,减轻靶器官的损害。本文笔者观察坎地沙坦联用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5月本院门诊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标准[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有严重并发症、靶器官严重损害及相应药物过敏者。入选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62~82岁,平均67.4岁。对照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62~79岁,平均6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高血压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压测定
每天测血压3次,均在当天上午8~9时、中午11~12时、下午15~16时,安静状态下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右上臂动脉血压,每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记录值。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2周停用所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氢氯噻嗪口服:坎地沙坦(商品名:迪之雅,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每片8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343)8 mg+氢氯噻嗪(山西利丰华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每片1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020428)10 mg联合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8 mg口服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0 周。分别测定患者服药前和疗程结束时的血压、心率、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同时观察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原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原则》中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4]。显效:舒张压(DBP)下降≥20 mm Hg或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有效:DBP下降10~19 mm Hg,或下降不足10 mm Hg,但血压降至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治疗组出现头昏1例,心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出现头昏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高血压单药治疗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5],2级高血压(≥160/100 mm Hg)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我国临床推荐优化联合用药方案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实际应用中ACEI类降压药有干咳的副作用,许多患者不能耐受而选择ARB类药物。坎地沙坦在ARB类药物中价格相对低廉,应用较普遍。坎地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滞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与心室重构,降压作用起效缓慢,持久而平稳,对心排血量、肾血流量、脑血流量无明显影响[6]。坎地沙坦适用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氢氯噻嗪的短期降压机制是通过排钠利尿,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而降压[6]。长期降压机制主要为排钠,使细胞内Na+减少,由于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内Ca2+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血管扩张[7]。最近研究发现,利尿剂能增加高血压患者前臂血流量、降低前臂血管阻力,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8]。在应用ARB的基础上联用利尿剂,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但坎地沙坦长期应用可使血钾水平略有升高,氢氯噻嗪长期应用可致低血钾,而两者合用,可互相拮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还可以降低单用药的药量,且服药次数少,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也显示两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
由此可见,坎地沙坦与小剂量氢氯噻嗪联用符合高血压联合用药原则,降压效果确切,副作用少,价格适中,患者依从性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有效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及靶器官的损害,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2004年高血压研究的循证新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3):185.
[2] 何清,曾群英.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2000,27(6):353.
[3]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2.
[4] 樊朝美,杨跃进.新编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
[5]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
[6] 许迪.临床药物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16.
[7]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药学(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10.
[8] 姜淑芳,赵克虎,苗中云.依那普利联用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72-173.
(收稿日期:2013-09-12 本文编辑:魏玉坡)
[摘要]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5月本院门诊高血压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坎地沙坦基础上加用氢氯噻嗪。 两组均服药10周。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坎地沙坦酯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坎地沙坦;氢氯噻嗪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092-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很高,调查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总数的60%~70%,而且发病时间长,常出现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单一用药往往效果不佳[1-2],联合用药可增加降压效果,减轻靶器官的损害。本文笔者观察坎地沙坦联用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5月本院门诊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标准[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有严重并发症、靶器官严重损害及相应药物过敏者。入选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62~82岁,平均67.4岁。对照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62~79岁,平均6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高血压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压测定
每天测血压3次,均在当天上午8~9时、中午11~12时、下午15~16时,安静状态下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右上臂动脉血压,每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记录值。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2周停用所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氢氯噻嗪口服:坎地沙坦(商品名:迪之雅,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每片8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343)8 mg+氢氯噻嗪(山西利丰华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每片1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020428)10 mg联合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8 mg口服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0 周。分别测定患者服药前和疗程结束时的血压、心率、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同时观察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原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原则》中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4]。显效:舒张压(DBP)下降≥20 mm Hg或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有效:DBP下降10~19 mm Hg,或下降不足10 mm Hg,但血压降至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治疗组出现头昏1例,心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出现头昏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高血压单药治疗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5],2级高血压(≥160/100 mm Hg)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我国临床推荐优化联合用药方案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实际应用中ACEI类降压药有干咳的副作用,许多患者不能耐受而选择ARB类药物。坎地沙坦在ARB类药物中价格相对低廉,应用较普遍。坎地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滞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与心室重构,降压作用起效缓慢,持久而平稳,对心排血量、肾血流量、脑血流量无明显影响[6]。坎地沙坦适用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氢氯噻嗪的短期降压机制是通过排钠利尿,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而降压[6]。长期降压机制主要为排钠,使细胞内Na+减少,由于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内Ca2+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血管扩张[7]。最近研究发现,利尿剂能增加高血压患者前臂血流量、降低前臂血管阻力,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8]。在应用ARB的基础上联用利尿剂,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但坎地沙坦长期应用可使血钾水平略有升高,氢氯噻嗪长期应用可致低血钾,而两者合用,可互相拮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还可以降低单用药的药量,且服药次数少,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也显示两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
由此可见,坎地沙坦与小剂量氢氯噻嗪联用符合高血压联合用药原则,降压效果确切,副作用少,价格适中,患者依从性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有效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及靶器官的损害,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2004年高血压研究的循证新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3):185.
[2] 何清,曾群英.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2000,27(6):353.
[3]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2.
[4] 樊朝美,杨跃进.新编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
[5]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
[6] 许迪.临床药物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16.
[7]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药学(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10.
[8] 姜淑芳,赵克虎,苗中云.依那普利联用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72-173.
(收稿日期:2013-09-12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