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楼油田梁北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2014-02-19杜玉涛
杜玉涛
摘 要:通过本次研究,对梁家楼油田梁北区沙三中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规律进行充分认识,为进行提高采收率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撑。同时也为该类油藏“三高”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梁家楼油田;分布研究;特点
1 简况
梁家楼油田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南倾没端,西侧是博兴洼陷最深部位,其南以纯北大断层与纯化油田相接,为正常压力、高饱和度、中高渗透率构造岩性油藏。该油田自上而下共发育三套含油层系:沙二上、沙三中和沙四段,其中沙三中为主力含油层系,其分布广(含油面31.1Km2)、储量大(2868*104t),约占油田总地质储量的80.4%。该油田从南向北被断层切割成依次下降的6个含油台阶。本次剩余油研究工区为梁中梁23、梁38块,梁北区梁51、梁43-梁35及梁61,含油面积24.5Km2,地质储量1823*104t,分别占本次油藏描述的78.7%,63.5%。油藏工程研究范围为地质和剩余油认识程度最低的梁北区,该区位于油田最北部,包括4、5、6四个小含油断块(梁51、梁43-梁35、梁61)。梁北油区含油面积9.3Km2,地质储量710.2*104t,分别占本次油藏描述的29.9%,24.7%。砂体纵向上划分为两个砂层组12个小层,其中11、12、14、22、24这5个小层为主力小层,其一砂组储量占复算小层总储量的86.2%。
2 梁北开发区开发历程
梁北开发区自84年投入开发,其开发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2.1 弹性水压开采阶段
该阶段共投产油井16口,累积产油8.59×104t,阶段末日产油能力640t,采油速度5.0%,阶段采出程度1.2%,综合含水12%。
本阶段主要特点表现为地层能量下降较慢,产量递减小、但含水上升快。阶段末地层总压降为3.93Mpa,弹性产率低2.2×104t/MPa,平均单井日产油能力由初期的54t下降到阶段末的40t,含水上升率高达10%。
2.2 整体注水开发阶段
梁北开发区自85年9月开始实施早期整体注水开发,阶段累产油71.48×104t,阶段采出程度10.0%,综合含水49%。随着注采井网不断完善,油井增加,注水井排液生产提高了地质储量的动用程度,产能不断增加,阶段最高产能高达797.2吨;同时,通过投转注15口井,地层能量得到及时补充,阶段平均地层压力为26MPa,总压降为6.0Mpa,使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明显减缓。
2.3 局部滚动产量稳定阶段
1990年以来,随着注水全面受效、92-94年于梁51断块区滚动扩边,有效地控制了产量递减,保持了以0.95%的速度开发油藏。阶段累采油35.35×104t,阶段采出程度4.97%,综合含水70.9%,地层压力稳定,总压降为5.27MPa。
2.4 产量递减阶段
自1995年元月开始,随油层水淹程度,产量明显递减。阶段累采油25.36×104t,阶段采出程度3.57%,综合含水84.6%,含水上升率为3.8%,地层压力稳中有升,总压降为4.05MPa。
3 油藏开发效果及评价
3.1 无水采油期分析
梁北开发区85年9月投入开发,实施早期注水开发,加之较活跃的边水能量作用,使油层产能高、水淹快,无水采油期短。共投产油井86口,其中有无水采油期的井50口,占总投产井的58.1%,无水采油量45.24×104t,无水采油期采出程度6.36%,80年代无水采油期最高为0.72年,远远低于低渗透纯化油田全面注水开发阶段的无水采油期2.23年。总之,该开发区是具较低无水采油量的高速开发油藏。
3.2 驱动方式及能量利用状况分析
油藏的驱动方式,也是油藏中排油的主要动力来源。从能量的补充方式来看,油藏的驱动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外部能量补充的方式;二是本身内能消耗的方式。外来补给驱动方式包括水压驱动,气压驱动;内能消耗包括溶解气驱动,重力驱动。一个油藏的驱动方式是油藏地质条件和开发中人工措施的综合结果,而不是由单一地质条件来决定的。更不是整个开发过程中固定不变的。若油藏采用人工注水方法补充能量,则油藏将会在水压驱动方式下开采。
研究区是被断层切割的依次下降的三个含油台阶(梁51、梁35-43-46、梁61-63),其能量驱动方式及利用状况各具特色,现分述如下:
(1)梁51块——弹性水压驱动方式
投入注水开发前,主要以弹性边水驱动为主,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约占1.9平方千米的水体能量减弱,87年以后转化为人工注水开发,其87-91年间注入量大,水外溢明显,无边水能量驱动,92至目前注水量大大减少,边水能量有变活跃的趋势,地层总压降2.96 Mpa,为确保电泵井正常供液,应适当提高油水边界注水井的注水量。
(2)梁61块——人工注水驱动方式为主
该区块开发初期以天然水驱能量为主,随着油田开发指导思想从控水增油向提液增油的转变,油田注入水大幅度上升,自91年后,完全依靠注入水驱能量采油,而且外溢明显,地层压力为33.4MPa,高于原始地层压力,地层总压降为-2 MPa,实现了自喷生产。
(3)梁35块——天然边水驱动开发
梁35与梁46两块是被两条断层切而不断的一个水动力单元,其原始地层压力水平接近,分别为24.6 MPa、25.3 MPa,而且断层两侧注采对应受效明显,梁46-8注水量增大,梁46-13井动液面上升,产液量增加,静态断层封闭性研究已证明,这两条落断层为非封闭性断层。
3.3 含水上升规律
该开发区油层水淹快,不仅反映在无水采油期短、平均单井无水采油量低方面,而且从分析不同含水开发阶段可见,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注入水水质差使注水井井况日渐变差,导制注采井网不完善,加之储层强非均质性及较活跃的边水影响,使注采调配难度大,水淹面积愈来愈大,油井含水上升快,即使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上升率仍高达3.3%,远远高于该油田其它单元的含水上升率值。从含水与采出程度理论与实际对比曲线可以看出:各含水开发期,含水上升速度高于理论值,开发效果差;特高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有所减缓,仍高于理论值,开发效果不理想
3.4 产量递减规律——衰减规律
研究区产量变化符合产量衰减规律,标志着水驱开发效果差。分析造成油井产量呈衰减规律的主要因素在于油藏性质,即一是厚油层内的层内非均质,二是原油性质属低粘度稀油品质。在弹性开采及注水开发初期,地层压力大于等于28MPa ,原油粘度大于地层水粘度,在较强边水能量作用下,边水渗流能力大于原油渗流能力,油层水淹快;在全面注水受效开发阶段,因油藏地层压力状况保持良好,为25-28MPa,原油粘度略低于地层水粘度,流体在已形成水包油的高渗透液流通道强非均质储层中流动,注入水必沿高渗透段窜流,使中低渗透层末动,高渗透层动用程度底,使水驱波及体积小。反映在产量变化上,油井见水后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急剧下降,低于1,当含水大于90%时,其无因次采液指数开始回升,但此时已错过了提液增油的最佳时机,因此产量递减快,水驱开发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