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HallucinatoryRealism”的翻译看媒体的责任

2014-02-18杨志恒汪太伟

新闻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颁奖词诺奖

杨志恒 汪太伟

【摘 要】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英文颁奖词“hallucinatory realism”的中文翻译“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关键词。各方对“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用法不准确的公开辩护虽然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中,但是依旧没有大范围吸引到读者的注意。一个词语的翻译不准确造成了媒体的集体失语,这值得媒体深刻反思。

【关键词】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Hallucinatory realism 魔幻现实主义

2012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中国作家莫言,评委会给出的英文颁奖词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这个消息一公布,全国的舆论气氛热闹的像奥运会得了金牌一样,中国媒体又一次在奥运会后达到了巅峰。

2012年10月11日19时12分17秒,《新闻联播》插播即时快讯,给予了莫言最高的政治礼遇,称“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在瑞典现场的中国媒体及时将授奖词翻译成中文传回了国内,“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句话当时迅速和莫言的名字一起占领了所有媒体的头版,几乎同时瑞典方的原文版本也一同传回国内。2012年10月11日19时24分,人民网发出消息《莫言获奖理由: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首次使用了“魔幻现实主义”①,随后各大主流媒体争相转载,英文颁奖词“hallucinatory realism”的中文翻譯“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关键词。

许多熟读莫言作品的读者以及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媒体使用“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感到费解,隐约觉得不妥。的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并非使用了这个词,是国内误传了信息。答案就在授奖词原文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莫言的评价并非是“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一词,而是一个较新的陌生词组:hallucinatory realism。中国媒体忽视了当天诺奖委员会的另一份具体公报,继续评价莫言:“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②这句话更好地解释了什么是hallucinatory realism。

在拉美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最早被用于形容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③马尔克斯本人也因作品中神奇幻想与现实社会的结合而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

从这个文学风格的原初语境来看中国现当代的文学,莫言、韩少功、余华、阎连科等一大批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是受到了拉美文学的熏染,并于最初的“新潮小说”之后在现代派分支写作上卓有成就,但以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冠在他们头上,是不准确也不公平的,它模糊了大量细节和作家独特的存在价值。

显而易见,大量作家已从这个词语中逃脱开来,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价值,特别是莫言,深入乡土文化、历史边缘的叙事聚焦,抛弃客观神秘因素的影响,放大自我感官的情节,无一不是在宣告着自我风格的形成。那么,今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却还是认定他的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这是对莫言作品风格的误解,更让国内失去了一次重新审视莫言写作创造新艺术风格的大好机会。

2012年10月12日,中国各大报刊将莫言获奖推送到了报纸最显眼的位置,并冠以各种华丽的辞藻。影响较大的有《重庆时报》的文章《诺贝尔文学奖不会辜负的价值文明》,《广州日报》的文章《诺奖,让中文更加自信》,《解放日报》的文章《让我们从容地微笑》,《南方都市报》的文章《莫言获奖,文学的,世界的》等等。这些文章中,直接引用颁奖词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一词,铿锵有力。

2012年10月12日,《晶报》刊登出《祝贺莫言,向直抵人心的文字致敬》一文,写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④

这是中国的新闻媒体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首次对“魔幻现实主义”一词做出纠正和辩护。在接下来几天的“莫言热”效应中,也有主流媒体对这个敏感的词语做出一定程度的注解。

2012年10月15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采访莫言,主持人董倩问到“他们给您的颁奖词,和您内心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是合一的么?”“应该说他这个颁奖词表述出了我小说的某些特性。”“那您觉得他们读懂了?”“他当然读懂了,好像我看,听他们说,翻译成魔幻现实主义,好像也不太准确,好像是虚幻还是什么,跟民间故事,还有社会问题跟历史的这么两种结合,这个我觉得还是比较准确的。”⑤

2012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的一版中《(2012年诺贝尔奖)莫言说》一文引人注目,文章中莫言就记者的提问回答道:“关于颁奖词,据说翻译得不太准确,我看到有两种译法,一是幻觉,二是幻象,好像还有一些译法,总之是一个与魔幻不同的概念。”⑥

2012年10月18日1点57分,凤凰网转载当天《重庆日报》的文章《川外副教授晏红:诺奖颁奖词翻译不准确》,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晏红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的中文翻译不准确,莫言的风格不完全是魔幻现实主义,更有他个人的特色,“奇倔而独特的想象”才是诺奖对莫言风格的界定。

2012年11月12日,人民网发表文章《莫言长兄:不少专家对莫言的评论颇有误读之嫌》中,莫言兄长管谟贤看到许多媒体都在宣扬颁奖词是“魔幻现实主义”时,解释道“诺奖颁奖词中所讲的‘幻觉、似幻觉的意思,被有些研究者解读成‘魔幻现实主义,这不是莫言的初衷与追求。”

2012年10月25日,曾17次出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谢尔·埃斯普马克教授做客上海,他似乎对中国媒体翻译的“魔幻现实主义”一词颇有微词,他说:“我觉得翻译错了。为什么要翻译成魔幻现实主义?我们的颁奖词里用的词是‘hallucinatory realism,而避免使用‘magic realism,因为这个词已经过时了。”⑦“这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马尔克斯或福克纳,好像莫言只是在模仿别人,这会贬低他的价值。我们的颁奖词更有幻觉、幻想的意味,他的想象力丰富,扎根于中国传统的说书艺术,这是他超过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地方。”⑧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公开发言、莫言兄长的解释、大学教授的公开醒目指责、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的传播、莫言的公开辩护虽然都零星点点地出现在互联网和各大主流媒体中,但是依旧没有大范围吸引到读者的注意。

中国的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客观消息的使命,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内以传播者的身份来纠正这个错误?为什么在媒体狂欢的巅峰,许多学者和莫言本人站出来指正错误,媒体依然传播着错误的信息?为什么中国新闻媒体会集体失语?

从中国文学大体环境来论。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土壤没有提供一个足以让作者和读者摆脱“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的空间,同时也没有来得及定位80年代我国的作家的风格,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就卷土而来。上世纪80年代国内作家广受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实践之,于是在普遍评价上,开始定位在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语上,无论后来那些作家是否形成自我风格,仍然被冠以这个词汇,当然,也包括莫言。

从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中國社会来论,中国的文学和中国社会有着浓郁的“诺贝尔情结”。长期诺奖缺席,使作者和读者产生了一种围绕“国际承认”的社会性焦虑。这种焦虑时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和怀疑,时而表现为对诺贝尔文学奖复杂而紧张的认知,还夹杂着获奖后的不知所措。

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中央电视台记者被邀请到瑞典。这种暗示下,中国媒体并没有表现出媒体的敏锐嗅觉,没有做好莫言获奖的充分准备,而是在焦躁的状态下,等待大洋那边的爆炸,然后像病毒一样,无限制地复制与传播。随着莫言获奖这一消息热度的持续,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的病毒式的传播,催生出了“莫言热”效应。

2012年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白岩松第一时间电话连线莫言:“为什么没有去领奖?”电话那头的莫言只好说:“领奖……要到12月吧?”原来白岩松不清楚诺贝尔的流程!看来今年8月底,立博的赔率表上出现了莫言的名字对我们媒体从业人员毫无刺激。同时,第一时间亲密接触到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用手机拍摄到现场画面发布到网上的是新浪读书频道的编辑张佳怡。

在大量倾向于“消费化”热点的当下,主流媒体对于荣誉至高事件的报道准备不充分,也不难想象在获得现场翻译的颁奖词后,很少有媒体会注重“hallucinatory realism”被翻译为“魔幻现实主义”这个问题背后带来的严肃性和研究价值。

也许有些媒体会认为“hallucinatory realism”译为“幻觉性的现实主义”或者别的说法,受众不会接受,因为受众已经习惯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说法。因此,我们忽略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莫言作品独特性的嘉奖,湮没了莫言的特殊性,这是对莫言背后中国文化特质的漠视,使得中国文学的特性通过莫言难以体现。

如今许多大众传媒的文化背景已经荡然无存,面对新闻事件时的敏锐嗅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趋之若鹜的经济眼球。我们最需要的是将最真实和最客观的信息传播给受众,而不是没有思考,没有斟酌的一味传播“拿来的”信息。

桂冠与荣誉不只是一种肯定,也有助于人们更加理性、平和地看待自己。如同奥运会金牌的突破使人们开始思考竞技的本质,经济增长使人们增强了对中国发展能力的信心,诺贝尔文学奖也将有助于人们回到精神创造的本质和文学的原本。这也是给予中国媒体的告诫和教训,那就是将理性、思考和准确安置稳妥。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生机。一个词语的翻译不准确造成了中国媒体的集体失语,这值得中国媒体深刻反省□

【本文系“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3033】

参考文献

①http://world.people.com.cn/n/2012/1011/c1002-19234670.html

②http://news.10jqka.com.cn/20121011/c530002504.shtml

③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m7_DMoDcweCKctxMROMDMke0cUlEWhAb2IP4jpRebtg281n8LNzB5T1I-fdtiki

④http://jb.sznews.com/html/2012-10/12/content_2235006.htm

⑤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1014/102546.shtml

⑥http://www.infzm.com/content/81987

⑦⑧http://epaper.lnd.com.cn/html/lswb/20121025/lswb1095360.html

(作者:杨志恒,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汪太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魔幻现实主义颁奖词诺奖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影响与应用策略
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解析
聚焦诺奖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逆行者写写颁奖词》教学设计
相信不可能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大地已为查干湖撰写了颁奖词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