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蛙》看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
2014-02-18孙青汪太伟
孙青 汪太伟
【摘 要】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对其的颁奖词中写到:“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在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谵妄现实主义做出比较后,笔者认为应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理解为“谵妄现实主义”,并以《蛙》为例试图得到论证,着重分析带有莫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关键词】莫言 谵妄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蛙》
一、对莫言“hallucinatory realism”创作风格的重新审视
2012年,莫言获得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本土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对中国文学的一次新的肯定。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媒体对其的颁奖词翻译如下:“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里国内的大众媒体信息是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翻译为“魔幻现实主义”显然是不合适的。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盛行起来的一种创作风格。魔幻现实主义被应用于拉丁美洲文学评论,始于马尔克斯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magical realism”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表现具体作家所体现出的特定作品内涵和外延,而中国大众媒体将“hallucinatory realism”与“magical realism”对等,对于长期生活在山东省高密乡的莫言来说,作品中充满了自己特有的历史生活和地域,肯定不可隐同在魔幻现实主义之下。
笔者认为“hallucination realism”不能简单的翻译为“魔幻现实主义”,这不仅会抹杀掉属于莫言创作的一席之地,误解莫言的创作风格,也会让国内失去一次深入了解莫言新艺术风格的机会,将莫言现象和拉美现象浑淆,也会误解诺贝尔委员会的判断。那么,我们该作何翻译解释才能比较妥帖的突显莫言的创作特色呢?牛津高阶词典把“Hallucinatory realism”直译为“幻觉现实主义①”,如果按“hallucinatory”的大体内涵来说,它倾向于社会病理性的幻觉,是出于主观精神状态立场下产生的幻觉,是放大细微察觉后的幻视、幻听和幻触,这与西方学者提出的“谵妄”理论更加贴切。随着谵妄文化的兴起和文学创作的深入表现,“hallucinatory realism②”在1981版《牛津20世纪艺术大全》中正式以一种艺术风格被收录,将它与其他超现实主义风格区分开来,因此,本文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理解为“谵妄现实主义”。
二、對谵妄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辨析
既然,将莫言的创作风格定位在谵妄现实主义中,我们就不得不思考魔幻现实主义和谵妄现实主义的区别,通过定义和特点的比较,论证谵妄现实主义使用在莫言创作风格中的恰当性。
“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中“魔幻”一词,“是为了指出神秘并不是经过表现后才来到世界上的,而是始终活动着并隐藏在其中③”。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充满了强烈的神话色彩和宗教象征,它来自于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基因中的鬼怪、巫术和其他超自然现象,共同影响了拉丁美洲的魔幻色彩。这类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发掘“神奇现实”的目的在于揭示当代拉丁美洲的民族孤独感和心理弱点以及他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参照下所显示出的巨大差距,从而警醒人们进行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进而使拉丁美洲走向团结和进步,是民族自省和反思的开始。
那谵妄现实主义呢?在1981年出版的《牛津20世纪艺术大全》(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对“谵妄现实主义”的定义为:“精细正确的细节描绘,但这种现实主义并不描述外部现实,因为它用现实手法描述的主题只属于梦境和幻想。”德国歌德大学的林德勒教授则指出,“谵妄现实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类似梦境的真实”。可见,谵妄现实主义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去描述梦境和幻想,并通过现实的主客观事件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幻觉或者错觉。
笔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和谵妄现实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的创作发生场域和技巧不一样。前者的魔幻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幻境,是人利用相关物质工具有意识的制造发生的。在魔幻世界中作者操纵发生着或将要发生的一切,它人为地将读者带进一种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完全不分、甚至主客事物不分的混沌世界。总之,魔幻是暂时将现实世界从人的面前消解掉,试图让里面的人失去对主客观世界的辨认,而谵妄是发生在现实世界的人的身上,它是人由于病变或类似于病变而产生的一种意识不清,从而出现幻觉和错觉的梦境状态。这种境地移植到文学创作中,就是通过主人公的谵妄制造出一个类似梦境的世界。但是又在这种类似梦境中重现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意即在类似梦境中展现出作为类似梦境的真实的一面。实质上,谵妄现实主义的写法最终还是落在对现实的思考上。
莫言长期生活在乡村感受乡土文化,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社会文化结合,放大自我感官和幻觉,在文学中纳入超现实事件,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发生决裂,用语言使角色处于谵妄状态来表现现实和审美,使其所叙述的病态成为折射和反抗现实艺术的一部分,无言的宣告着自我风格。正如莫言自己在领奖台上所述:“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④”。所以,诺贝尔评论委员会用谵妄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来赋予莫言的作品,从某种层面上是对他的一种极大赞同。
三、从《蛙》中分析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
既然莫言作品体现的是谵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那么,其中的谵妄和现实究竟涵盖了什么关系?一方面,我们通常在莫言作品中看到其呼之欲出的对现实的描写,却看不到他如其他作家那般对现实的尖锐抗衡,在其作品中的叙述方式表达上是比较隐晦。而其小说中对病态、血腥和暴力的叙述语言,更多的是反映现实,而不是用艺术去折射现实,这也是其对谵妄文化的直接显现。另一方面,莫言在作品中,不会将某个中心人物的谵妄意识来勾勒他的主要思想倾向,而是会偏重于将历史与现实重叠,把故事与故事串联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便读者实现阅读快感,创造与众不同的地方特征,另一方面将谵妄现实主义运用到中国实际的历史事件中,很容易产生对历史的无奈和共鸣感,这也正符合了颁奖词中“将谵妄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真正意义。下面,我们着重以《蛙》中的一个典型片段为例,浅析谵妄现实主义在其文本中的体现。
《蛙》结合现实素材、以书信体和话剧的形式建构故事框架,以新中国近60年的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为引线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医生50年之久的姑姑的坎坷人生经历。故事情节中,姑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当国家刚过饥荒大大缺人时,姑姑为高密乡接生了880个婴儿的奇迹;当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人口时,姑姑亲手打掉了2800个孩子,从“送子观音”到“土匪”的身份变化,无疑让姑姑内心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当姑姑宣布退休的那天晚上,醉晕中不知不觉地走在一片蛙池地里,蛙声如鼓,但姑姑听来是“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恐怖消解了姑姑的醉意,头脑非常的清楚,她想逃离这片洼地,可是脚上像是被吸盘吸附似的,寸步难行。她看到那铺天盖地、紧紧追逼的青蛙,一只一只地跳到她的身上,撕扯着她的肉体,折磨着她的心灵,不断的增加她心中的恐惧和不安,蛙声中“夹杂着怨恨和委屈,仿佛是受伤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无比的惶恐,奋力的挣扎使她在看到郝大手的一瞬间瘫痪,醒来后,姑姑“身上许多地方灼热痛疼,但那种冰冷黏腻让人忍不住要嚎叫的感觉逐渐消失。我身上起了一层疱疹,又刺又痒又痛,随即是发高烧,说胡话。此后的姑姑“头蓬如雀巢、笑声如鸥袅、目光茫然、言语颠倒”,她将经历视为报复,并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她将经手打掉的孩子通过细节想象,做成泥蛙一一再现。这一符号化的象征,暴露了人性对于历史解释的病态情节,莫言也是以这种直观的感受来反映谵妄的现实和历史。
另外,文中“高密东北乡”中提到的四个人物:姑姑、郝大手、秦河和王肝很值得深思。四个人都患有失眠症,姑姑和郝大手会随着月亮的盈亏出现周期性的失眠,也会经常做梦。一次秦河在马厩中入眠,前来找他的王肝看着酣睡中如婴儿般的他也逐渐入眠并进入梦境,等到醒来时,看见秦河案上捏出的泥娃竟与梦境中的孩子一模一样。日后王肝便将梦境与秦河分享,共同捏出“心有灵犀”的泥娃。这里也是典型的谵妄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将梦中的情境通过“泥娃”展现出来,再现梦中的场景,或者说将现实的场景移入梦境中;实现了梦境和现实的结合,或者说梦境与现实的混淆,主观和客观界限的抹灭。但是,这又绝不是离开历史现实的捏造,恰恰是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通過谵妄这一特殊表达手法,反映出人们内心所渴望表达出来的情感。
作者在大量的真实的现实背景中,用精细正确的细节描写,通过姑姑的视角来显现谵妄意识的背后,衬托出姑姑想要营造的救赎世界,并突出姑姑在最后所设立的幻想和梦境,那就是把他们雕刻出来放在木格子里,等待他们的投胎转世。另外,在最后的九幕话剧中,作者在疯言诳语、荒诞行为、暴力残忍及调侃嬉闹的谵妄状态中,赋予人物七情六欲、言说自我特征自我心理的特征,将家乡的场景描写和人物的出场对白建立在多元化的主观观念世界里,让读者感受到放大细微察觉后的幻视、幻听和幻触,以及莫言作品中谵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反映出时代的真实和主观的幻觉。这种朴实而无限接近现实的故事,没有极大张扬作者个性的夸张和荒诞的真实,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空间和想象力,去感受作品带来的谵妄和现实,它只是发扬作者固有的风格,将谵妄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当代社会现实融合,这不正是只属于莫言的独有的个性,不正是一位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吗?□
【本文系“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3033】
参考文献
①《牛津高阶》[J].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②④胡文仲:《外国文学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③http://wenku.baidu.com/view/921b83db76eeaeaad1f330eb.html
(作者:孙青,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汪太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