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读写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2014-02-17尹环
尹环
【摘 要】 读写一体化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看作一个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的互动的整体,紧紧抓住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文本魅力,鉴赏文本的形象、语言和技巧,进而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冲动,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以写助读,以读促写,读写一体的良性循环。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阅读;写作;读写一体
阅读与写作,历来相辅相成,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分离。但是当前语文教学流弊之一就是读写分离。这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的现象,已经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和学生整体读写素质的降低。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为写而读、由读导写,再到由写促读,最后到由读创写的读写互动的生态结构建构过程。
一、立足教材,读中学写
在阅读教学中,确立目标,设计课堂流程时,我们要关注文本读与写的关联,每堂课都设计一个或几个与文本相关的小写作题目,既能促进知识、观点和方法由读到写的内化,又给学生留下自主理解、个性表达的足够空间。当然,文本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的实施的方式也不同,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一)从文本中探索写作的有效方式
如散文教学,以《故乡的榕树》《故都的秋》《亡人轶事》《项脊轩志》为例,通过精读、研读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语段,透过生活细节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专题小结,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探究这类散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指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去阅读,去感知作者选材的艺术性(生活化、平民化、个性化),布局谋篇的技巧(回忆和现实的穿插、细节的处理、烘托和衬托、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和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美等等。指导学生写人叙事类散文的写作思路:审读文题——选准角度——课文借鉴——列写提纲——快速行文——依标修改。这样,学生就能深入地领悟到名家写作的意趣,学到许多自己心领神会的知识,结合自身对往事或对故乡的体验,再动笔写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的文章来,自然文质兼有。在这类散文的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由感知到赏析到内化到表达,或明或暗,贯穿始终,学生的读写能力将相得益彰。
(二)对课文素材做有效利用
除了对教材素材的直接引用外,仿写、想象、再现、多角度立论等也是对教材素材成功运用的好方法。如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除了归纳整理文言词法、句法的知识,训练断句、译句的能力外。更要注重挖掘它们对学生写作的重要价值。史料文章多为记叙文,重在对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绘,对人物生平材料的选用与组织,可用于仿写。
二、整合资源,以写促读
写作必然会促使学生去读更多的书,“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然后知不足,这就引导学生去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形成写、读、思的良性循环。为写而读,比泛泛而读,自然其功效要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又何尝不能带动和促进阅读。
“以写促读”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从写作的角度切入,并紧扣这个切入点展开教学,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写(说)的训练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完成阅读任务,悟化写作能力。当写作需要概括大量的事物或现象,寻找完美的表达手法或表现形式时,才会推动阅读;或者说写作的难度比较大,知识面涉及很广的时候,才能进一步的推动阅读。写作的创作因素、研究因素越多,阅读的动力就越大。所以,为了使写作能有力地促进阅读,老师要让学生在传统的摘抄、仿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作文的创作性因素和研究性因素。如对《史记》的教学处理,布置学生以下选题:“以所学文章为例,分析《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结合相关文章,谈谈《史记》的叙事艺术”“选取命运相近的一组人物(如萧何、张良),讨论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探讨《史记》人物的生存价值观”“探讨《史记》诸多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百折不挠的精神”等,再如现代文教学中这样的命题“从崔莺莺、林黛玉到祥林嫂看中国女性的叛逆精神”“从《边城》《祝福》中归纳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态度”“从《行路难》和《登高》诗酒的意象中研讨李杜诗不同风格”“论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诗词比较”“从苏文中看苏轼的出世和入世”这样的写作,或综述,或单论,或横向比较,或前后串说,或涉及主旨内容,或关注语言表达,除了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地吸纳所读的文本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和缜密性外,学生的读写能力也一定会得到切实提高。
当然,以读写结合方法还有很多,以上的例子也许比较单一。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读写一体化的教学观,坚持做到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那么一定会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读写实践,逐步实现读写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张伟洁. 读写一体化优化语文教学[J]. 大观周刊,2013(13).
[2] 周琳. 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M]. 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3] 俞发亮. 读写一体化学习[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