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2014-02-17廖玉树
廖玉树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关 键 词】 参与;探索;实践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教育的创新也势在必行。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问题。我认为小学生年纪小,思维尚不发达,处于提高数学素质的起步阶段,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发掘潜力。他们刚刚接触数学,究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喜欢数学,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呢?因此,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氛围,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地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其次,运用转化的思想把三角进行拼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四、开拓时空,让学生“再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让他们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下转40页)
(上接38页)
五、让数学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如“广播操比赛,我们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怎样设计队形的问题”让学生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自己去设计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体验到每个环节都与自身的生活有关,都那么有趣。
总之,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实实在在的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心伍. 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 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 张向奎.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