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练”
2014-02-17陈艳红
陈艳红
【摘 要】 课程改革十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如同SRAS和H1N1一样,教师总是“闻风丧胆”,唯恐避之不及。而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一个课程,是一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文训练,训练什么?首先,要进行语言理解的训练;其次,要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最后,还要进行表达方法的揣摩训练。只有做到了这些,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关 键 词】 语文能力;语文训练;素养;教学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如同SRAS和H1N1一样,教师总是“闻风丧胆”,唯恐避之不及。而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一个课程,是一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关于语文训练,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能力。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要达到从理解到运用的目的,形成从知到行的习惯,落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要在训练中经历“吃”进来的认知过程和“吐”出去的能力建构,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一、训练语言的理解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吃”进来。只有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吃”进来,才能达到理解、积累语言的目的。
如一位教师执教《女娲补天》,对于重点段落“补天的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了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教师先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其中的动词,随后又安排学生将找出来的动词齐读3遍。这种将单独的词语列开来读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整段话的理解,当然也谈不上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学生更不会感受到这样写的好处。关于这段文字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与训练相结合。如学生找出动词之后,可要求学生通过读来再现女娲补天的过程,通过带上肢体语言读来感受女娲补天的艰辛,通过填空练习复述这段文字,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并让整个段落作为一种感性的、丰富的形式存在,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而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为写作积累素材。
又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热爱生命。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一般有: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抓住重点词语,了解时代背景等等。以《生命 生命》一课为例。
在导入环节中,我出示了一张蜻蜓落在蜘蛛网上的图片,让学生练习说话,之后出示句子——蜻蜓极力鼓动着翅膀!要求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
生1:我从“极力”一词中体会到蜻蜓想挣脱蜘蛛网,飞向自由的天空。
生2:我从“鼓动”一词体会到蜻蜓用的力量很大,因为它知道生命对于它只有一次,如果不用力飞走的话,它就没命了。
有了导入环节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很自然地从“一只飞蛾不停地骚扰着我”一句中的“骚扰”一词体会到了作者对飞蛾的厌恶之情;从“但它挣扎着”中“挣扎”一词体会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新课标人教实验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安排了“读读背背——我要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背诵课文”等阶梯循环螺旋上升的课后练习内容,这些内容明确地提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积累什么,如何积累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将优美的句段在理解中“吃”进来的训练,才能够真正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培养语感。
二、训练语言的运用
语文教学,训练的主旨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训练。而学习语文,即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其核心就是运用语言。
如《跳水》一课,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孩子的危险处境时,问:“你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孩子的危险处境呢?”“危在旦夕”“迫在眉睫”“摇摇欲坠”……一个个词语如糖豆一样从孩子的嘴里蹦出来,并与别的同学一起分享,在情境之中词语花开烂漫。从学生所得上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远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想象情境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要好得多。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适量的“小练笔”,这些“小练笔”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然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不是按照教材的安排,机械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就可以达到训练效能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去研读教材,在教材中挖掘适合学生练笔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在平时的积累之中,在教师巧妙的、不留痕迹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力求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或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进行表达的训练,“意”与“言”兼得,“实”与“美”兼具。
如《掌声》教学片段:
师:小英是一个自卑的姑娘,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信心。“掌声是蓝蓝的天空,给人自信;掌声是红红的太阳,给人温暖;掌声是_________”(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上边的内容,并徐徐播放音乐《掌声想起来》)
生:掌声是冬日里的棉衣,给人温暖。
生:掌声是一盏灯,驱走生活中的黑暗。
生:掌声是美丽的花朵,让世界充满色彩。
……
师:你要问我掌声是什么?我会说:掌声是橡皮,擦去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瑕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举起温暖的双手,给世界上所有需要掌声的人鼓掌吧!
三、训练表达方法的揣摩
语文是什么?“语”即语言,“文”即文学。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注意了其语言性,但却忽略了其文学性。
黄远国老师说:段落不是词的随意堆积和句子的简单连接而成的,必须经过精心的搭配,有序巧妙地组合形成。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段话是转折式段式。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因果式段式,《海底世界》中的总分总段式,《太阳》中的承接式段式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随文练笔,进行构段方法的迁移,把段落写得更清楚,更有条理。
而在整篇文章表达方法的训练中,有很多经典的课例。
何捷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在全国第八届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多次观看何老师的录像课,我感觉其最精到的地方,莫过于根据散文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如课堂上他这样说: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既然是与作者的对话,就让我们来倾听吧,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然后提出了倾听的要求。
再如,盛新凤老师执教《半截蜡烛》一课,她先让学生读连接语,学生从中了解到什么是剧本,之后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想一想这篇课文和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到了剧本的特点。随后通过“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观众续戏”“观众评戏”等环节,一步步让学生了解、掌握剧本的特点。
如此训练,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便能很快地梳理其主要内容,掌握其体裁,了解其特点,使语文素养和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如教材的编者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每一课的训练点在哪里,也没有明确地指出每篇课文的某个段落应采取什么样的训练方式,每篇课文应达到什么样的具体化的目标……但这些,并不是语文课堂停止训练的原因。作为教师,只要正确地把握新课标下语文训练的特点,增强语文训练的意识,掌握一定的训练方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定会不期而至。
老师,请不要让语文训练搁浅!■
【参考文献】
[1] 王小英. 语文训练 3-4岁[M].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
[2] 吕秀梅.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J]. 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7).
[3] 王俊杰. 浅谈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中),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