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2014-02-17陈晓勇梁杏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施者学定酸碱

陈晓勇+梁杏娟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即我们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想知道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以教导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引导学生的学,即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图2反映了教的作用:教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使学习者从学习状态1成长为学习状态2;图3对教与学的关系做了立体、动态的解释,反映了教与学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下面以《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从教学设计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初中已经学习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初步接触了硫单质的性质,又刚学完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且在前面学习中已经不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研究物质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初中酸碱盐转化关系图以及高一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用分类观分析物质之间的转化。

据此教师设计了从火山、含硫矿物等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让学生谈谈矿工从火山口采集硫磺的危险经历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是刚学过的二氧化硫的有关内容),与学生一起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这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认知情况(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还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师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并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含硫物质按化合价纵横排列,横向物质中硫化合价依次升高,纵向物质中硫化合价相同,从上到下依酸→氧化物→盐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观在掌握物质转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运用转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红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如图4所示)。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导学”——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基本观点来审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规律的热情,使之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二、从师生交流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在师生一起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的环节中,让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含硫物质,并把这些物质画成一张转化网络图,再小组内合作、讨论、修改,由小组长上台汇报、讲思路,其他组同学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障碍点,为教师的教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在点子上。正因为教师讲在点子上,进而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正因为学生学得有效,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成长,并且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正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讲在点子上。……一个理想的、良性的学习循环就构成了(如图5)。

教学片断一: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横排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氧化还原规律进行转化,纵排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初中酸碱盐关系图进行转化,教师表扬学生对转化关系的总结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转化规律,“怎样防治酸雨?红酒中含有二氧化硫,怎样消除?怎样测定?”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转化规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理念的体现。

三、从小组讨论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历了这样一次小组讨论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

教学片断二:在学生自主构建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自己独立画出知识网络的草图,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分钟时间开展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甲同学构建的知识网络与课文P94相似,如图6;乙同学则把SO3与H2SO4、Na2SO4等排在同一列中,如图7,他们之间就发生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甲:“你怎么画得和书上不一样啊?书上画得多规则啊。”

乙:“我画得不也是挺规则的么,酸对应酸、盐对应盐、氧化物对应氧化物。”

教师再点拨:“什么是规则呢?排列整齐就是规则么?乙的排列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后,就明白了乙同学的知识网络图中不仅仅是物质排列整齐,还暗藏着从纵向看是类似初中酸碱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从横向看是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要实现纵向物质间的转化只需加酸碱盐即可,要实现横向物质间的转化必需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学生对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有了更本质、更系统的认识,得到了知识与能力上的提升。

四、上课后的反思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教师,则图2就是一个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学习者自己,则图2就是一个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模型(如图8)。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使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银霞.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现代教育论丛,2008(4).【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即我们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想知道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以教导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引导学生的学,即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图2反映了教的作用:教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使学习者从学习状态1成长为学习状态2;图3对教与学的关系做了立体、动态的解释,反映了教与学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下面以《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从教学设计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初中已经学习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初步接触了硫单质的性质,又刚学完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且在前面学习中已经不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研究物质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初中酸碱盐转化关系图以及高一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用分类观分析物质之间的转化。

据此教师设计了从火山、含硫矿物等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让学生谈谈矿工从火山口采集硫磺的危险经历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是刚学过的二氧化硫的有关内容),与学生一起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这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认知情况(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还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师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并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含硫物质按化合价纵横排列,横向物质中硫化合价依次升高,纵向物质中硫化合价相同,从上到下依酸→氧化物→盐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观在掌握物质转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运用转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红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如图4所示)。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导学”——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基本观点来审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规律的热情,使之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二、从师生交流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在师生一起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的环节中,让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含硫物质,并把这些物质画成一张转化网络图,再小组内合作、讨论、修改,由小组长上台汇报、讲思路,其他组同学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障碍点,为教师的教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在点子上。正因为教师讲在点子上,进而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正因为学生学得有效,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成长,并且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正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讲在点子上。……一个理想的、良性的学习循环就构成了(如图5)。

教学片断一: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横排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氧化还原规律进行转化,纵排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初中酸碱盐关系图进行转化,教师表扬学生对转化关系的总结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转化规律,“怎样防治酸雨?红酒中含有二氧化硫,怎样消除?怎样测定?”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转化规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理念的体现。

三、从小组讨论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历了这样一次小组讨论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

教学片断二:在学生自主构建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自己独立画出知识网络的草图,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分钟时间开展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甲同学构建的知识网络与课文P94相似,如图6;乙同学则把SO3与H2SO4、Na2SO4等排在同一列中,如图7,他们之间就发生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甲:“你怎么画得和书上不一样啊?书上画得多规则啊。”

乙:“我画得不也是挺规则的么,酸对应酸、盐对应盐、氧化物对应氧化物。”

教师再点拨:“什么是规则呢?排列整齐就是规则么?乙的排列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后,就明白了乙同学的知识网络图中不仅仅是物质排列整齐,还暗藏着从纵向看是类似初中酸碱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从横向看是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要实现纵向物质间的转化只需加酸碱盐即可,要实现横向物质间的转化必需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学生对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有了更本质、更系统的认识,得到了知识与能力上的提升。

四、上课后的反思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教师,则图2就是一个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学习者自己,则图2就是一个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模型(如图8)。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使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银霞.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现代教育论丛,2008(4).【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即我们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想知道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以教导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引导学生的学,即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图2反映了教的作用:教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使学习者从学习状态1成长为学习状态2;图3对教与学的关系做了立体、动态的解释,反映了教与学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下面以《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从教学设计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初中已经学习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初步接触了硫单质的性质,又刚学完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且在前面学习中已经不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研究物质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初中酸碱盐转化关系图以及高一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用分类观分析物质之间的转化。

据此教师设计了从火山、含硫矿物等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让学生谈谈矿工从火山口采集硫磺的危险经历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是刚学过的二氧化硫的有关内容),与学生一起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这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认知情况(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还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师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并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含硫物质按化合价纵横排列,横向物质中硫化合价依次升高,纵向物质中硫化合价相同,从上到下依酸→氧化物→盐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观在掌握物质转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运用转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红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如图4所示)。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导学”——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基本观点来审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规律的热情,使之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二、从师生交流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在师生一起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的环节中,让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含硫物质,并把这些物质画成一张转化网络图,再小组内合作、讨论、修改,由小组长上台汇报、讲思路,其他组同学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障碍点,为教师的教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在点子上。正因为教师讲在点子上,进而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正因为学生学得有效,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成长,并且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正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讲在点子上。……一个理想的、良性的学习循环就构成了(如图5)。

教学片断一: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横排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氧化还原规律进行转化,纵排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初中酸碱盐关系图进行转化,教师表扬学生对转化关系的总结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转化规律,“怎样防治酸雨?红酒中含有二氧化硫,怎样消除?怎样测定?”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转化规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理念的体现。

三、从小组讨论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历了这样一次小组讨论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

教学片断二:在学生自主构建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自己独立画出知识网络的草图,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分钟时间开展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甲同学构建的知识网络与课文P94相似,如图6;乙同学则把SO3与H2SO4、Na2SO4等排在同一列中,如图7,他们之间就发生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甲:“你怎么画得和书上不一样啊?书上画得多规则啊。”

乙:“我画得不也是挺规则的么,酸对应酸、盐对应盐、氧化物对应氧化物。”

教师再点拨:“什么是规则呢?排列整齐就是规则么?乙的排列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后,就明白了乙同学的知识网络图中不仅仅是物质排列整齐,还暗藏着从纵向看是类似初中酸碱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从横向看是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要实现纵向物质间的转化只需加酸碱盐即可,要实现横向物质间的转化必需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学生对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有了更本质、更系统的认识,得到了知识与能力上的提升。

四、上课后的反思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教师,则图2就是一个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学习者自己,则图2就是一个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模型(如图8)。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使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银霞.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现代教育论丛,2008(4).【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施者学定酸碱
明确目标·培育素养·强化优效·引领提升——地理教学“以学定教”的探讨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明确目标·培育素养·强化优效·引领提升——地理教学“以学定教”的探讨
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与案例剖析——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为例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