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现状与战略趋向

2014-02-17,,,

中国动物检疫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兽水生动物贝类

,,,

(1.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 100007;2.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滨州 256600)

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现状与战略趋向

魏宝振1,王玉堂1,沈志强2,肖跃强2

(1.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 100007;2.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滨州 256600)

1 前言

尽管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养殖区域、养殖方式的不断拓展,养殖种类的不断增加,单产水平的快速提高,但是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种质与苗种质量逐渐下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也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规模化养殖和试养的水生动植物种类涉及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棘皮类、两栖类、爬行类7大类,共计400多种,不同的养殖种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病原和病种十分复杂。据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因病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在90~150亿元之间,2012年约为141亿元;监测到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在80~100种之间。

从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检监测结果来看,虽然病害种类较多,但总体分析,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种类不是很多,而且“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也与畜禽动物源性的“人兽共患病”有所不同,确切地说,应称为“食源性水生动物源性人病”。具体区别如下:一是从生物进化角度看,水生动物属于低等、变温动物,与陆生恒温动物相比较,与人的生物隔离甚远,严格意义上的人兽共患病基本没有;二是水生动物源性致人患病的病原确实存在,但基本上是水生动物为病原携带体,对水生动物本身不致病或少发病,而人因为饮食烹饪操作不当而导致患病;三是水生动物源性人病病原一般不会通过呼吸、体表和体液接触而导致人患病;四是因食用不当而导致人中毒或死亡的生物毒素,如贝类毒素、河豚鱼毒素等是水生动物所特有的物质,误食极易引起死亡。

2 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现状

2.1 总体防控状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仍属空白,即没有真正从事该方面工作的支撑体系,也缺乏相关研究队伍。因此,关于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对于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分布区系、流行情况、危害程度、疫病种类、防控措施等也都不十分清楚。

2.2 国内外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种类

2.2.1 国内病原体种类 据初步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的食源性水生动物源性人病病原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及生物毒素4类18种。(详见表1)

表1 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分类表

2.2.2 国外病原种类 国外的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种与我国基本相同。但由于国外在水产养殖业上,对养殖品种、养殖容量等的控制较严格,养殖种类较少,养殖单产较低,养殖的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并不严重,并不是防控的重点。其防控的重点是贝类食品产区产地环境及产品质量等。

3 国内外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经验与启示

3.1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毛蚶事件

3.1.1 事件回顾 1988年,上海市因食用毛蚶(应称为“泥蚶”)导致近30万人感染急性甲型肝炎,死亡31人。当时,上海市民谈蚶色变,因为怕传染,熟人相见都不敢握手。

发生此次事件的原因,是邻近上海的江苏启东地区为甲肝高发区,1987年年底,启东毛蚶大丰收,大量受到生活污水污染的毛蚶进入上海市场。而一般上海市民食用毛蚶,只是用开水把毛蚶焯一下,然后用硬币把壳撬开,将半生不熟,带一些血丝的毛蚶肉上沾上调料食用。这被许多上海人视作美食,生食毛蚶的方法,使毛蚶腮上所吸附的大量细菌和甲肝病毒轻而易举地经人的口腔侵入消化道及肝脏,导致食源型甲肝流行。

3.1.2 应急处置 事件发生后,上海市有关部门,在迅速组织救治的同时,组织调查事件起因和病原传播途径,在确定因食用不洁毛蚶不当而引发事件后,及时做出了严禁生产、运输、销售、食用毛蚶的决定——《上海市生食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这条禁令至今有效。

3.1.3 后续防控措施 事件发生后,我国渔业主管部门也迅速采取了防控措施,主要是参照国外贝类食品卫生管理经验,加快推进贝类养殖区划型工作。

我国的海水贝类养殖区划型工作刚刚起步。为控制因食用贝类而引起的公共卫生和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2003—2006年间,农业部渔业局组织5个沿海省(市、区)试点;2007年起,在广东、广西、江苏、福建、山东、浙江、辽宁、河北、青岛、大连和宁波等11个省(市、区、单列市)的部分海域组织实施了海水贝类养殖区划型试点工作,并参照欧盟的规定,制定了我国“海水贝类生产区划型工作要求”。在2008年的“要求”中指出,养殖水域类别的划分主要以贝肉中的微生物指标作为划型依据,主要监测大肠杆菌群,根据每100克贝肉中所含的大肠杆菌群数量,将海水贝类养殖生产区划为三个类区:第一类区域生产的贝类产品可直接上市,并可供生食;第二类区域生产的贝类产品可直接上市,不可生食;第三类区域生产的贝类产品需经过净化,大肠杆菌群达到二类区域规范数值后方可直接上市,但不可生食。在2009年制定的“海水贝类生产区划型工作要求”中,将养殖区域类型划分的依据改为贝肉中的大肠杆菌含量,可以说目前我国的贝类养殖生产区的划型标准已与欧盟的相关规定接轨。

在贝类产品卫生监测方面,为配合贝类生产区的划型工作开展,我国专门下达了贝类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计划,目的是进一步探索贝类生产区的划型工作实施方式。目前,我国贝类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计划中要求每季度开展一次例行监测工作。

根据目前我国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经验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加强水产品的产地质量安全管理,在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同时,保证向市场上提供质量安全的水产食品。二是加强水产品上市前的质量检测和检疫,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三是建立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体系与制度,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四是宣传提倡科学合理食用水产品,尽可能不生食和不吃未煮熟的水产品,确保食用安全。五是严格水产品加工、运输及销售环节的卫生管理,防止加工流通环节的水产品污染。五是急需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并加以推行。六是应将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纳入人兽共患病防控体系,统一防控。此外,加强医疗垃圾管理和水体监测工作也是重要方面。

3.2 国外贝类食品公共卫生安全管理

国外对于控制因食用贝类而导致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措施十分严格。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贝类卫生管理制度有二种 :一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动物源性食品特殊卫生管理条例》(853-2004-EC),二是以美国的《国家贝类卫生控制计划》(NSSP)。这两种法规均对贝类养殖区监视、生产区划分、生产与流通等全过程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实施的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使消费者从标签上可直接了解所购买的贝类来源和卫生状况。

根据国外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做法,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是控制养殖容量,主要是控制养殖容器内的单产和养殖小区内的养殖总产,以减少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机率,从而保证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加强养殖产地环境管理,尤其是贝类的养殖产地的环境管理,以期生产出高质量的水产品。三是严防受到病原污染的产品流入市场。四是控制养殖种类的无限扩张,以少品种、规模化、标准化的集中生产为目标开展水产养殖生产。五是严格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食品质量检验检疫体系与制度建设,严格管控食品质量安全。

4 我国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就意味着粮食安全(数量)和食品安全(质量)同等重要,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国民健康、民族兴衰,就要求执政者在确保粮食充足供给的同时,还要确保食品质量能够满足国民健康的要求。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是确保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就是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和现实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若有效防控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巨大挑战,当然也遇到一些机遇。

4.1 问题与挑战

4.1.1 体制上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与控制职责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部门,国家疫病防控机构和卫生机构往往是在发生事关水生动物源性疾病突发事件时组织紧急救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部门、检疫部门等往往只是注重水产品质量(包括检疫)的检验检疫,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部门的工作职责或内容中不包括水生动物方面;渔业部门只负责渔业生产过程中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监管工作,当然,间接上起到了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实效。这种体制上的隔离和多部门分头监管,造成了目前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监管上的空白。

4.1.2 机制上的问题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大规模且全面地进行过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区系的普查工作,共患病的病原种类、分布区系、流行情况、危害程度、易感人群等都不是很清楚,更谈不上常规监测和重点监测,也没有建立起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疫病目录。如果这种基础性、本底性的资料不清,很难做到有效防控。这个问题是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所造成的。

4.1.3 法律上的问题 迄今为止,哪一个部门归口监管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工作尚不清楚,渔业部门监管该项工作并无法律依据。目前,渔业部门只能从事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疫病防治和疫病监测工作,监控和防治的对象是水生动物,而非对人类。虽然通过水生动物的疫病监测与防控能够起到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作用,间接地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控水生动物源人共患病的作用,但毕竟与真正意义上的防控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要求有差异,不可能完全符合人兽共患病的防控要求。

4.2 发展与机遇

4.2.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近十几年更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后出台了《食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的意见》等,并推行食品质量安全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等强制性措施,下决心严控食品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健康。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有效防控工作也是食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可以起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断病原传播渠道,从而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和消费者健康。值此形势下,为切实抓好、抓实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契机。

4.2.2 各地各级渔业部门已具备了一定的防控基础 为有效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近2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已在全国建立起由国家、省、地、县、乡五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组成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数近4万。在这个水产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中,约有1/3的人员从事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工作,完全可以用来从事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工作,其理由如下:

一是队伍可用。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和技能的提高,队伍基本具备了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检验检疫、病原常规检测和重点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已对5500多个鱼病防治人员进行了水生动物防疫培训;只要再加以培训即可从事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工作。

二是装备基本具备。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中,由上至下都配备了鱼病诊治实验室,配套了一些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许多省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机构的实验室都具备了病原分离、鉴定、检测等能力,有能力承担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任务。到2012年,全国已建立了3个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13个省级水生动物疫病控制中心、628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

三是监测网点健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开展水产养殖病害检测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检测点3400多个,建立起一套采样、检测、确认病原等技术操作规范。

四是基本具备应急处置能力。农业部于2005年出台了《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加强了对突发性、暴发性和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水生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能力。根据几年的运行训练,这支队伍基本具备了应急处置能力。

5 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战略趋向

5.1 指导思想与目标

5.1.1 指导思想 以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健康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基本方针,将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工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抓实抓好,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防控策略,全面提升兽医(水产)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确保消费者健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5.1.2 基本目标 到2020年,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有效保障渔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水生动物源性疫病综合防控体系,大大提高防控能力。对易产生突发、高发的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加以分析排查,建立“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控制名录”,提出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等,防范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与防控队伍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投入机制稳定、投入额度适宜、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

5.2 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中长期发展战略

根据目前我国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与控制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控发展战略为:

一是尽快研究建立防控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与人兽共患病相衔接的政策与制度,填补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领域的空白,明确防控监管工作归口部门和相关责任与义务等。

二是尽快建立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队伍,建立健全相关防控实验室系统,充实设施与装备,加强防控人员培训培养,尽快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三是尽快建立健全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广泛参加,政府、技术推广、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联防联控机制。

四是立足国情、适度超前安排部署。在准确把握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展趋势基础上,科学判断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状况与发展趋势,合理设定防控目标,开展科学防控。

五是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充分利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疫病防控的现有资源,确定国家、地区防控病种,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措施,统筹推进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工作。

六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控工作。根据我国不同区域间的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区域特点,按照动物种类、养殖模式、分布区域、养殖用途和疫病种类,分病种、分区域、分水生动物种类的分类指导、差别化管理和预防与控制。

5.3 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工程举措

根据目前我国水生动物人兽共患病的防控现状,以确保养殖动物健康、水产品食用安全、消费者健康和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逐步推进以下几项工程举措:

一是制定和启动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体系建设规划与计划。在全国已建立的3个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13个省级水生动物疫病控制中心、628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形成分区域、分疫病种类、分动物种类、全覆盖的防控体系,以填空补齐的方式充实实验室装备,提升检验检疫能力。

二是实施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人才培养培训计划。以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人员为基本队伍,结合畜禽动物疫病防控队伍,整合资源,调整队伍结构,形成合理的防控人才队伍,并对这支队伍,按照人兽共患病防控技术操作要求进行培训和培养,使他们尽快掌握开展防控工作的技能。

三是组织实施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科学普查和研究计划,在科学普查的基础上绘制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分布区系图,建立防控疫病名录,分重点、分区域、分病种、分危害等级地提出防控措施和工作计划;同时,还要划定不同类型的防控疫区,建立风险评估、预防与控制和应急处置制度。

四是组织实施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常规监测和重点监测计划,对多发病、流行病、重危病等进行分种类分区域的常规检测和重点监测,及时预警预报,指导科学防控。

五是组织实施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技术与标准化的研究计划,完善标准体系构建和规范技术操作。通过源头控制,减少或杜绝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相关信息化建设。

6 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建议

一是要象重视人兽共患病那样重视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组织力量研究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规划与计划,抓好顶层设计,瞄准未来防控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组建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控体系与队伍;本着不铺或少铺摊子、利用现有基础、以尽快见效的方略进行筹划。

二是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急事急办、消除盲点的基本策略组织实施规划与计划。

三是理顺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将水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与现有的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工作做一体化部署,分工协作,协同管理,同步推进,共筑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屏障,确保人民群众健康。

R516

B 文章编号:1005-944X(2014)07-0065-05

猜你喜欢

人兽水生动物贝类
浏阳市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风险预警与防控
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启动
柬埔寨可出口四类食用水生动物至中国市场
“长”出来的珍宝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区别认识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水生动物病毒
美国《Emee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19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微信素材征集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