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新闻报道“把关人”

2014-02-17孙海东

记者摇篮 2014年2期
关键词:把关人调查核实面条

孙海东

传播学理论上有一个“把关人”的概念,它指的是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把关人的角色存在于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论通过什么样的角度去过滤和选取新闻材料,其最基本的真实原则是绝对不能丢弃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保证我们新闻报道的真实,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往往是一个知识面比较广的“杂家”,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近年来个别媒体从业者由于自身科学素养不足,在报道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那么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对不甚清楚的情况要多问多学,不想当然

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面极广,任何一个记者或者编辑都不可能保证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对所有报道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当遇到自己拿捏不准的情况时要多方求证以避免犯下严重错误。例如,几年前京城某报纸一位年轻记者“惊人地发现”面条“居然”可以燃烧!而编辑也没能准确把关。消息见报后造成了商场大批量面条无人问津。稍有些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面条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都是可以燃烧的。这一简单的科学常识却被某记者想当然地当成了新闻!即便是后来多家媒体用科学实验的方式多次辟谣,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也已经无可挽回。

二、报道事件时要综合分析,不以偏概全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复杂的背景,一篇新闻报道的产生也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绝对不能一叶障目、不求甚解、以偏概全。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了几起食品卫生公共事件,在各家媒体报道中,化学、添加剂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极高。似乎只要和这些词沾边的东西统统是不安全的。这种报道观点是不准确、不全面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制品和添加剂,试问,每天吃的盐、味精是不是添加剂?每天刷牙用的牙膏是不是化学制品?这些东西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不安全指的是不合格化学产品或者是滥用添加剂。然而我们许多媒体在报道中都笼统地称为化学品、添加剂等,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只要是化学制品或者是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就是不安全的假象。这种不讲科学、不负责任的报道给社会造成的负面情绪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

三、对转载的新闻也要调查核实,不人云亦云

今天的各地方媒体的报道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的限制了。媒体彼此之间的转载、借鉴内容也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把关人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即使是对于其他媒体已经报道甚至是热炒的转载报道也一定要调查核实,绝对不能人云亦云,以免出错。比如,当年举国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中,全国各家媒体对不良商家口诛笔伐。然而我省某省级媒体主播在转报这一事件的新闻时连续几天将三聚氰胺说成了三氯氰胺,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这就是把关人自身科学素养有限,又不调查核实直接拿来就用而造成错误。

四、媒体人要注意报道后的社会影响,不随意发表言论

媒体从业者尤其是一些主持人,已经成为了公众人物,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人更要谨言慎行,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比如,几年前某著名主持人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表了一句话,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皮鞋做黑心食品、胶囊变毒药的言论充斥各媒体。在揭开了笼罩在明胶行业中种种不良现象的黑盖子的同时,却又使得许多合法生产明胶的企业遭受了无妄之灾,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甚至许多生产果冻的大型食品企业也无辜受到了牵连。在这里,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些不法企业和商人,但我们媒体人在生活中发表与工作有关的言论时是不是也应该更慎重一些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媒体人思考的问题。

“帮忙不添乱”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更要注重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用科学的精神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知识充实报道内容,用科学的观点来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牢牢把握报道方向,充分发挥新闻报道主渠道的作用。

(作者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把关人调查核实面条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调查核实权的配置与运行
晒面条
加盐的面条和不加盐的菜
擀面条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煮面条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