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广电人文化层次的提升
2014-02-17张勇
张勇
多年来,丹东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队伍的知识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视的,几乎每年都采取一些措施,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这支队伍也为丹东大众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支队伍毕竟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在人员构成和素质上都有一定的局限,究其综合文化素质和现代传播能力,他们中的佼佼者不是很多。而提高广播电视传播的文化层次,传播者的文化素质又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在广播电视队伍建设中,要把坚持读书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在广播电视传播活动中存在着就事论事、片面性、表面性、绝对化以及人云亦云、媒体炒作之风等不良现象。其根源是缺乏哲学的思辨力、穿透力。几代中央领导同志都强调学理论、学哲学。这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实在是太重要了。一般来说新闻的选择就是导向。这种选择应是自觉意识很强的选择,是基于一定理论思想指导下的选择、媒体炒作的选择。历史上,几乎每个新闻单位都有过潮流化选择的教训。一个典型事物一旦被发现和认定下来,就有旋风似的宣传。开始就离地三尺,而且越来越高。其间不管环境气候有什么变化,还是事物自身有什么矛盾变化,全然不顾,直到把它吹垮,从此就了无声息。有的报道不要说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就是现实考验也经不起。宇宙万物都有它的规则和道理。在新闻选择中应能够明察事变,预见事变,准确把握宣传的尺度和时机,而不至于盲目跟风,片面炒作,甚至最后自打嘴巴。
二、坚持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基本功训练,培养和造就冒尖人才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存在一种粗放倾向。新闻要素不全、素材残缺、词语不同、主题模糊,很值得引起注意。新闻是以事实为主,写景写意都要围绕事实。一般来说,新闻排斥议论。常识性误差和语气语义误差以及吹捧不实之词等等,极能透视一个广电从业记者的文化素质和理论功底。近几年,丹东广播电视台先后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高晓红、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主持人白岩松和丹东广播电视台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后留该校任教的博士刘红梅等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先后来本台进行现场教学讲课。他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基层教学,使基层新闻工作者记忆深刻,受益匪浅。著名的专业传播者对一个传播机构及其传播影响都有重要作用。国内外一些大众传播机构都十分重视培养在全国及本地区有广泛影响的专业人员,用他们的形象和魅力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我们一些单位和部门之所以缺少这方面的拔尖人才,一方面是我们长期以来忌讳成名成家,人们不敢冒尖,不想冒尖;另一方面在我们教育过程和人才成长过程中缺少高层次文化培养和熏陶。许多专业人员显得知识贫乏,连一些基本文化常识都把握不好。专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势必造成大众传播的低层次化。
三、从实际出发,自觉承担提高受众文化层次的责任
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广播电视受众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受教育层次较低的人口数量较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占总数的85%以上,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文盲比例下降到18%。从数据看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实际上这种脱盲标准是很低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许多指标并没有包含在脱盲标准之中。当一些低文化的受众对现代化传媒的新鲜形式兴奋不已的同时,他们对传播内容的兴趣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习惯和水平上。于是,现代化的手段同传统的通俗文化内容相结合,就成了今天传播活动的主导形式和内容,一些高素质传播者用现代化水平规范制作的高层次作品,在低文化水平受众面前得不到承认和接受。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矛盾,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也要承担起提高受众文化素质的责任。既要精于自己的专业工作,又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把精致和通俗、提高和普及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寓精致内容于通俗的形式之中。要把受众看成一个整体,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注重其多层次,要了解他们每天支付于信息的时间比例,尽量使各层次受众都能从我们的传播活动中受益。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