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状态源自价值观

2014-02-17沈者寿

杭州 2014年1期
关键词:精神状态选人干部队伍

文 沈者寿

精神状态源自价值观

文 沈者寿

人的行为,一般来说都受价值观的驱动、支配和支撑。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好,或者不好,都可以从他们的价值观上找到答案。

人们常常看到有些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面前,能挺身而出,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于担当的气概;在面对改革发展的瓶颈、障碍等种种棘手问题时,有一种强烈的闯关气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看到后进地区环境恶劣、群众生活贫困时,就心里焦急不安,有一种想方设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责任意识。这种种良好精神状态,就是“为国为民”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为国为民”的价值观,成了他们良好精神状态的强劲内在动力。

人们也看到,在领导干部队伍中,有些人在追求这样一种“理想愿景”:职位越高越好,待遇越优越好,而责任担当越轻越好。他们一方面总希望自己的“官位”能过二、三年或者四、五年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又希望工作能轻松快活一些,遇到问题不愿挑担子,满足于“不出事”、“过得去”。嘿!这“马儿”真是既想吃好草好料,又不想卖力往前跑。这种精神状态的背后,就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轴心的利己价值观。

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不同的理想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造成一部分领导干部精神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滚滚物欲、滔滔功利的诱惑面前,他们淡忘了党的宗旨,丢失了党的信仰。有些地方和单位还出现了一种追名逐利的“羊群效应”,那些洁身自好、想为人民做点事情的干部,反而被讥讽为“孤芳自傲”、“自命清高”,把他们看成是“另类”,以至于陷入了脱离“羊群”的孤立尴尬境地。这是一种使正气和正能量受到压抑的政治生态。

当然,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用人制度不够完善,也是造成一些领导干部精神不振的一个原因。多年来,从上到下一味注重GDP,出现了“一好可以遮百丑”的偏向。而对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的考核,就不够重视,不够给力,不够具体。反映在选人用人制度上,也存在一些不够公正、公道的问题。有些干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平平,在原则问题上善当“和事佬”,谁也不得罪,如此“混”了四年五年,六年七年,照样得到了提拔重用;而有些出以公心、是非分明、敢作敢为、能开创局面的实干家,却因为得罪过一些人而得不到重用。其实,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不只是用对、用错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无声的政治导向。错用一个不该用的干部,必然会伤了大多数干部的心,在这种情况下再怎么强调振奋精神也就不管用了。

因此,解决一部分领导干部精神状态不振的问题,首要的是要抓住重树信仰、坚守宗旨这个根本。要严格领导干部“德行”的要求,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明确一条:当官就是要为民谋利而不能谋私利,坚定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如果想自己发财,那就不要当官。再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考评制度和选人用人制度,使那些真正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我相信,通过从这两方面的努力,领导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就一定能“提上来”,“振起来”!

猜你喜欢

精神状态选人干部队伍
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新时代选人用人的基本规范——解读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还不都一样
吴堡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政治标准
选人用人求精准
体育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