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丰产工程”在河北地区的技术创新与成效

2014-02-16马峙英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项目区河北省高产

文|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

“粮食丰产工程”在河北地区的技术创新与成效

文|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4年,在经历了全国粮食连续5年减产,国际国内粮食供需矛盾加剧,粮食安全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粮食局等4部委联合紧急启动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并一直延续至今。

河北省从2004年以来,一直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十五”项目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1100万元,“十一五”期间1350万元,“十二五”三期项目共2835万元。河北省政府领导对粮丰工程项目非常重视,主管科教的副省长一直担任河北省粮丰项目区领导小组组长,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农业厅、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行政一把手或主管领导都是领导小组的成员,形成了行政管理部门与科研教学机构有序协调的良好氛围。

技术创新迈出新步伐

为进一步提升河北省项目区技术创新水平,河北省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深入调研,反复研讨,确定了“围绕4个方向、突出4个重点、加强4个保障”的总体要求。

一是河北省“粮丰工程”的技术创新应紧密围绕4个方向,即“节水、高产、降耗、提效”。与同样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的河南、山东相比,河北省可以说是资源型“先天不足”,积温和降水缺乏,水热条件不稳,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重。这些都是制约我省实现小麦玉米高产、超高产的客观因素,同样也是河北省课题瞄准的、依靠科技创新突破的主攻方向。

为确保小麦玉米均衡增产、不同生态类型区均衡增产、不同产量水平区均衡增产,而且要同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就必须一如既往的围绕“节水、高产、降耗、提效”这4个核心进行创新攻关。

二是河北省“粮丰工程”的创新重点突出了适应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要求的4类技术创新。

适应严重缺水特点的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创新

粮丰工程适应河北省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形势,统筹设计了小麦玉米两季农艺措施,充分发挥两茬作物各自在节水、高产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协调利用土壤水和降水,实现高产、超高产下节水技术的创新。

适应小麦玉米持续高产稳产要求的土地培育技术的创新

河北省一些地区在小麦、玉米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而钾肥、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长期施用不足。很多地块因施肥时期、肥料种类和配比不合理,施肥时“浪费和亏缺”现象并存。适应小麦玉米持续高产稳产要求,合理运用秸秆还田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育高质量粮田,是河北省这几年重点研究的内容。

适应小麦玉米秸秆还田要求的农艺农机融合技术的创新

针对小麦、玉米两熟秸秆全量还田生产条件下,播种质量不高、幼苗整齐度差等问题,以提高群体整齐度为重点,重点开发了适应创新农艺技术要求,节水、保土、高产的农机新装备,初步实现了“轻简栽培、壮苗抗逆、保墒节肥”的农艺农机融合技术创新。

适应复杂生态条件的大面积均衡增产集成技术的创新

这几年河北省加强了抗逆、防灾、稳产耕作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复杂生态条件、降低灾害损失,实现了河北省粮食大面均衡增产。

三是提高河北省“粮丰工程”技术创新水平还加强了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加强示范县作用

示范县的主要功能是为本生态类型区小麦、玉米生产展示高产高效技术,为形成区域性技术体系提供支撑。各示范县要重点加强核心试验区和超高产攻关田建设,要以更高的产量、更低的投入、更少的资源损耗、更好的生产景观,不断实现小麦玉米产量记录的突破,向本县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地集中展示课题创新技术和集成技术体系。各示范县要对高产攻关田、核心试验区建立技术档案,通过高产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建设,为总结、完善和形成高产高效技术体系提供依据,全面突出了示范县在项目区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

农业科技项目要“以点带面”,技术宣传既是实现“以点带面”的有效手段,又是对课题成效的很好展示。各团队和示范县要继续通过技术宣传更大范围的推广普及课题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展示课题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展示科学技术对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作用,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近些年来,河北省在充分利用已有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例如:依托河北农大的河北省作物生长调控实验室、农作物抗逆抗病虫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依托其他参加单位的衡水旱作农业节水试验站、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中心等,结合课题的实施,围绕粮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各示范县专家工作站建设,以各地核心试验区建设为基础形成了科技资源共享、功能综合、兼具科技展示与长期示范作用的研发基地,进一步提高了针对粮食丰产科技的前沿理论与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成果转化

河北省继续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当前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河北省项目区“矩阵式”创新体系的“双肩挑”作用,课题组专家走出实验室、走进试验田,深入到示范区、辐射区,宣传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同时,河北省充分利用在每个示范区建立的专家科技工作站和试验示范基地,并通过以多种形式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粮食企业合作,大幅度提高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2012年河北省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双百”工程,并组建粮丰工程42人的科技特派团,委任市县乡级科技特派员450人,在每个示范县和重点辐射县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项目区的实施成效

在实施过程中,河北省始终坚持“节水高产并重,夏秋粮均衡增产”的区域特色,集全省农业科技优势力量,开展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研究,以“寓粮于科技、寓粮于人才、寓粮于农民、寓粮于土地、寓粮于产业”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果,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寓粮于科技,为全省粮食产量“十连增”提供科技支撑

针对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节水超高产栽培技术、适应节水和秸秆还田的农机农艺综合配套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使项目区小麦玉米光、温生产效率提高10.9%~31.6%;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4.0%;肥料经济产量效率提高11.1%;自主研制的小麦玉米播种机出苗率提高17.3%,播种均匀性提高40.0%。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农业部、河北省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8项,完成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粮丰工程”项目集成创新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小麦玉米综合生产能力。超高产攻关田累计60点次,共计4000余亩实现亩产小麦600公斤以上、玉米700公斤以上,18次刷新全省小麦玉米高产纪录和区域高产记录;不同层次的项目区小麦增产10.1%~17.5%,玉米增产18.3%~34.9%。全省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1200万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每年节水10亿立方米。

课题集成创新的适合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已成为河北省小麦玉米生产的主推技术来源,相关内容编入技术推广部门的培训教材,在指导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小麦玉米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粮食产量“十连增”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在2011年12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河北省的10个县(市)受到表彰,每个县奖励资金1000万元,其中有7个是粮丰工程项目示范县。

寓粮于人才,锻炼和培养了科技队伍,为全省粮食产量“九连增”提供人才支撑

粮丰工程整合了全省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涉及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12个教学、科研、推广部门,以及3个生态类型区的76个粮食生产大县,参加人员近300人,涵盖农学、植保、农机、资源环境、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等6个学科,形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科研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部门和学科的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扎实工作,业务素质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业已成为活跃在粮食科技创新前沿和生产一线的领军人才,为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粮丰工程实施以来,课题组技术核心成员1人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3人被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2人受聘担任农业部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2人在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中担任河北省项目区小麦和玉米首席专家,4人被聘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9人担任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省级指导专家,5人担任河北省小麦、玉米专家顾问组组长、副组长和核心成员;2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6人被科技部等4部委联合授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个人”称号,4人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50余人次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13年启动的河北省产业技术体系中,小麦、玉米2个团队的首席专家和8位岗位专家均来自粮丰课题,5个试验站建在示范县。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主体的广大科技人员,在课题实施中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树立了具有良好科学道德和科学素养的专家形象。他们与项目区政府部门团结协作,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他们不怕条件艰苦,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除了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以外,还随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以多奉献,少索取的精神勤奋工作,在促进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在项目区人民心中竖立起一块块农业科技人员的精神丰碑,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的双重突破。

寓粮于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素质

河北省粮丰工程在注重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技术创新研究的同时,一直努力探索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让新技术迅速转移到农民手中。几年来,以粮丰工程为载体,省级技术专家组和当地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采用技术培训班方式,对项目区农民采取农技传播站、技术快递直通车、农民夜校、科技大集、专家咨询热线、技术明白纸,以及电台、电视台录制播放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进行新技术宣传和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共出动省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1200多人次,印发技术宣传材料300多万份,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骨干100多万人次。

寓粮于土地,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质量是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和土壤耕作技术研究,实现作物水分和养分需求与供应的“时间同步、数量一致、空间耦合”,解决了盲目灌溉和施肥造成的“浪费与亏缺”并存、“高产与低效”同在的生产问题,在提高小麦玉米产量的同时,培育了优质粮田。根据近期在藁城市128处调查,粮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1.98%,比项目实施前提高0.2~0.4个百分点,为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寓粮于产业,实现产学研密切合作

河北省“粮丰工程”课题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先后与石家庄大地种业、河北冀丰种业、河南金博士种业、河北婴泊种业、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保定市民得富肥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以物化产品为载体,加速课题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加强与藁城市厨专家宫面厂、五得利面粉加工企业的合作,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值,促进了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

推动教学和人才培养

“粮丰工程”遍布全省不同区域的示范基地和藁城试验站、深州试验站、辛集试验站,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场所。先后有12名博士后科研流动人员、39位博士研究生、63位硕士研究生在项目区完成研究工作,并为500余名本科生提供了毕业实习场所。在项目区完成的研究生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内容充实。在项目区工作过的学生除了完成论文以外,还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及与生产实际接触掌握了指导生产的技能。有的用人单位通过在项目区考察学生的工作技能,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就业岗位。

通过粮丰工程项目的实施,校内教学条件也得到改善。仅以农学院为例,自2005年以来新增加的总价值1750万元的1258件仪器设备中,有525件是科研经费购买,总价值541万元。在新增设备中,专门用于教学的310件,总价值261万元。

广大教师及时把课题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仅农学院就有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等十几门课程充实了近年的研究成果,摒弃了过时的内容。课题核心技术组成员每年至少为学生做1次以“粮丰工程”研究成果或工作进展为主题的专题报告。由此开阔了学生眼界,增长了研究和生产技能,能够很快胜任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参加粮丰工程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有些国家和省部科研管理部门主动找教师撰写科技计划,承担研究任务。有些教师经常受省内外邀请进行技术培训和讲座。大多数教师再也不必为开展科研和参加学术会议缺乏经费而困扰。

科学谋划,着力推进“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支持力度,先后启动了3期项目。为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任务,按照科技部有关指示精神,河北省积极探索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更加注重项目区的顶层设计,加强3期课题的有效整合。统筹建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项目区,明确项目区首席专家,成立项目区领导小组、技术核心组等管理和技术运行机构。以此明确研究目标、细化落实任务、凝结研究力量,实现研究任务的统筹管理与资源的有序协调,有效提高项目区工作运行效率,全力推进“粮丰工程”的实施。

过去十年中河北省“粮丰工程”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而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保持国家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福祉、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永恒的工作主题。“粮丰工程”河北项目区的科技人员,将继续以昂扬的工作状态,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项目区河北省高产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