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质疑与探究

2014-02-14夏循藻刘利平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语竞争新课标

夏循藻 刘利平

“合作”一词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最新修订版](以下简称小语新课标)中是一个高频词汇,出现的次数达10次之多。语文教师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表述。但细读小语新课标,“合作”一词除了表述为学习方式(3次)之外,还有诸如合作意识(1次),合作精神(2次),合作态度(1次),团结合作(1次),学会合作(1次),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1次)等。那么,“合作”这样一个在小语新课标中反复多次出现,又表述为不同说法的至关重要的词语,究竟意欲何指呢?现基于对小语新课标中“合作”一词进行的质疑为出发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粗浅想法。

一、合作:是学习方式,亦或是理念精神

“合作”在小语新课标中的精彩亮相是与自主和探究同时出现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反叛与超越。显然,合作以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当今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运用得最广,但是,仅限于此吗?

探寻“合作”之源,我们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诗经·卫风》中就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谓之摩”。其中,“合作”的思想初见端倪。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昆体良、夸美纽斯等教育家对合作也有过自己的论述。实际上,“合作”成为当代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缕强劲的风,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追赶前苏联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和对国内反种族隔离的呼声的回应。随后,“合作”之风席卷全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成为面向21世纪的四大支柱之一。

由此可见,“合作”一词在小语新课标中的出现,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诉求,大至社会上个人主义的盛行,小至教学中人际关系的疏离,都强烈地呼唤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于是,当这种合作的精神投射于我们的小语新课标中,就表达为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表现在教学上“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 之中。也就是说,合作精神是一个最为根源的概念,它指引着小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方向,指导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方式。一方面,是精神决定了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行为方式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所以,“合作”指向的并非只是虚张声势的花拳绣腿般的招式技巧;其最终目的,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合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合作认知、合作感情、合作技能与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以这样一种宽阔的胸襟再来反观小语新课标中纷繁迷乱的各种不同的“合作”表达,幡然醒悟,正是那种内在于心,流淌于血液中的刻骨铭心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决定了我们外显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与合作行为。

二、合作:是教学策略,亦或是教学技能

在当前学习小语新课标的热潮中,“合作”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愈来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并想将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可是,在我们拥挤、繁杂的课堂之中,当合作的舞台被搭起,合作的号角被吹响时,坦率地说,合作的效果与我们料想之中的相去甚远;一派喧嚣繁华过后,我们看不到多少实质性的成果。

究其原因,我们一直都在很肤浅地为合作而合作;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一厢情愿地臆想,效果一定会伴随着行为而来。殊不知,任何一种策略的背后,都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明确地说,合作需要技能和技巧,缺乏技能技巧的合作是低效乃至是无效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之一就是社交技能,如倾听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寻求反馈的技能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正式的小组合作技能的教学” 。

沿着这样的思路深入思考下去,其实,不仅限于学生,我们的教师同样强烈地需要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仅合作学习中教师何时介入,何时引导,何时旁观,何时激励,何时参与探讨等,无不充满了学问;更包括合作前的预备和合作后的评价等。毫不夸张地说,在采用合作策略的过程中,仅合作方法就有十几种之多;而现实的境遇是,教师在组织合作的过程中,“相对而言,组建小组,选编学习材料非常费时费力,有的评分机制和教学程序非常繁琐,对教师要求较高,令人‘望而生畏,因此很难为更多一线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 。而“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合作经验和技能,他们在面对合作学习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所以,真正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一定是师生都形成了相应的合作技能。合作过程中教师教的技能和学生学的技能。仔细发现,在小语新课标的字里行间,明确强调着“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正因为如此,以下的课堂教学场景中由于有了师生娴熟无痕的合作技能的介入,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且温馨可人:

课堂上,某教师请小组同学讨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和通分的应用,全班同学很快进入了研讨的状态,非常积极、认真。笔者被学生们认真合作的氛围所感染,也不禁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争论,分享他们的见解。有两位学生神情专注,一位在讲约分的过程,另一位在认真倾听;讲到关键处,讲的学生拿起书本,边写边讲,讲得很耐心,声音很亲切;讲完后,听的学生翻到课后的练习题,又把自己的想法结合一道题说给刚才讲的学生听,这位学生边听边纠正,两人合作得是那样自然,那样专注。

三、合作:是消除竞争,亦或是促进合作

“合作”在当代的兴起源于美国,这里面可以追溯出多种缘由。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回应美国国内反种族隔离的强烈要求。针对当时尖锐的种族、民族和阶级矛盾,当局希望借助于在教育领域推行“合作学习”来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黑人学生的地位,优化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并以此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当竞争愈来愈暴露出它的弱点,个人主义走到穷途末路,“合作”应运而生。可以说,从一开始,合作就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存在。endprint

当“合作”风暴席卷全球,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风潮正好满足了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需求。如果说,应试教育强调不顾一切的竞争,那么,素质教育所推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彼此共享。在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特别提及“合作”,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

但是,希望凭借“合作”这一副灵丹妙药来化解人与人之间所有激烈的互相竞争,这一美好初衷能够实现吗?回望先行者美国实践的路径,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合作学习策略对不同种族儿童之间的关系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但收效甚微,不同种族的孩子仍然在自己所属的种族内发展同伴关系和友谊关系”。 这也就是说,教师虽然依靠任务关联或利益共享等途径将孩子们暂时凑合在一起,但互助合作是有限的(仅限于短暂的小组关系之中)和肤浅的(形式所趋而非内心意愿)。即使是某些卓有成效的组内合作,组际之间也散发着浓厚的竞争氛围。所以,合作学习并没有能够取消竞争,只不过是用组内的合作来缓解尖锐的个人竞争;组内是合作,组际是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合作是相对的,竞争是绝对的。

以一种更加清醒冷静的眼光来审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合作”热潮,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从对竞争带来的那种所向披靡的优越感的无限崇尚转向对合作共赢中一种荣辱与共的和谐感的顶礼膜拜。我们很想单纯地拥抱合作而拒绝竞争,但实质上竞争无处不在。那么,面对这一现实,在痴迷于合作的“合力”之时,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到竞争天生携带的“活力”本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唤醒师生通力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竞争热情,亦和亦异,张弛有度。

四、合作:是普遍适用,亦或是情景制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合作”被赋予跨越世纪的战略意义。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得也似乎更有底气,合作学习漫天卷地而来。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理论或方式吗?

从一种宏观的视野来看,“合作”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美国白人本性好竞争,“物极必反”,于是,合作成为一种强烈的文化诉求,美国需要用一种合作的精神来调和尖锐的竞争。当“合作”远渡重洋,踏上我国的文化土壤,一向追求“中庸之道”,致力于“以和为贵”的我们,在珍视“合作”的同时,可能更多地需要激发我们民族本性深处处于休眠中的竞争的欲望。

从一种中观的角度来看,“合作”有物质条件的制约,它更适合于欧美的小班化教学。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少,空间较大时,学生合作时互相之间干扰较少,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展。作为教师,笔者有过一次在学校的教研会上分段讨论新课标的经历,各年段的教师聚集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里,嘈杂无比,互相之间很难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以这种切身经历来回想我们有时多达八九十人的课堂中的合作,深感合作学习的开展还是困难重重。

回到小语新课标,从一种更为微观的情景来看,“合作”也受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取向、教学的内容、课的类型等因素的制约。当小语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时,10处“合作”中就有4处具体地直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还有一处明确指向学生作文的修改,“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虽然小语新课标中有3次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这种学习方式终究落到小语课堂的实处时,是受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制约的。于是,至此才终于读懂小语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换言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能肆意地横闯小语课堂的天下,再热捧它终究也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之一。面对热潮,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理智地淡定,从容地选择。

因此,我们更相信这样一种观点,“尽管合作学习非常有效,但它并不是包治一切问题的万能药。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合作学习源于传统教学,必须结合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才更有生命力” 。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语竞争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竞争的合适位置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感谢竞争
温馨小语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温馨小语
甜蜜的梦
心灵小语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