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观察
2014-02-14籍凤秋
籍凤秋
通化市第五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0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观察
籍凤秋
通化市第五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0
目的观察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和临床应用效果。
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较重,死亡率非常高,是急诊科中的常见病。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是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开通梗死的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优化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流程,减少诊断、手术、护理中的时间浪费,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电图、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39~78岁,平均(58.73±10.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3~12) h,平均(3.2±2.75)h。将所有患者按照护理流程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即患者听从医嘱进行卧床休息、心电监护、抽血化验等抢救护理流程。试验组成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小组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效果、住院时间及预后。抢救效果采用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和急救总时间进行评估[1]。预后采用心肌梗死再发率和再PCI率来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计数使用百分数,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指标比较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的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用药时间以及急救总时间明显高于试验组(均P<0.05)。由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的院内梗死再发率和再PCI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展较快,死亡率非常高,及时、准确、迅速的抢救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规范有效、及时有序的急诊护理是保证后续治疗的关键,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治疗的重要保证[2]。传统的护理方法缺乏标准流程,分工不明确,没有制定负责人,护理工作缺乏主动性,会延误病人的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急诊护理流程是对传统护理的优化,具有分工明确、护士负责制、操作规范、时间比较标准等特点,其服务环节滞留时间比较短,能有效避免抢救延迟,采取规范化操作,保证了手术的质量[3]。
结果表明,采用急诊护理的实验组在静脉采血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用药时间以及急救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梗死再发率和再PCI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抢救效果对比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比较[n(%)]
[1]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2]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0.
[3]赵小爱,郭小艳.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33.
R473.5
B
1674-9316(2014)09-0090-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9.049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方法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后的临床效果和愈后情况。
结果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用药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急救总时间,发现均显著短语对照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良好,能显著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